中医临床必学秘诀:治肝三十法【一点资讯】

一、肝气

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临证指南医案》谓“初病在经”,“经主气”。故本法适用于病之初起时,病在气分,尚未及血分。治疗方面,皆选用辛味之品。《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香附、郁金、青皮、橘叶皆为味辛入肝经之品,其疏肝理气之功自不必多言。(2)至于苏梗一味,尚须斟酌。肝气郁滞时,为何选用入中焦脾胃之苏梗呢?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肝郁则木不能疏土,故用苏梗疏理中焦。 (3)吴萸、丹皮、栀子皆味辛入肝之品。吴萸性热,丹皮、栀子性寒,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亦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义。至于兼痰加半夏、茯苓,亦属兼治之法。

2、疏肝通络药物:旋复花、新绛、当归须、桃仁、泽兰。解析:(1)用疏肝理气法不应时,当用此法。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血分。《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痛入络”,“络主血”。故本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日久,病由气分转至血分。(2)旋复花、新绛,乃治肝着之旋复花汤中主要药味。《金匱》谓“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肝着,历代注家均认为乃肝之疏泄失职所致。旋复花,《本经》谓“主结气胁下满”。肝经走两胁,则旋复花入肝经自明。惜后人多以本品入肺胃二经论述。新绛为何物,目前尚有争议。至于当归、桃仁、泽兰皆为入肝经血分之品,自无多言。(3)由疏肝理气法至疏肝通络法,其病理变化是由气至血,由郁至瘀的过程。《临证指南医案》谓“治经不愈,即治其络”即此义也。(4)《临证指南医案·胁痛》汪案“此络脉瘀痹……桃仁、归须、五加皮、泽兰、丹皮、郁金。”沈案“久病已入络……白旋复花、新绛、青葱管、桃仁、归须、柏子仁。”朱案“肝络凝瘀,胁痛…旋复花汤加归须、桃仁、柏仁。”此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3、柔肝药物:当归、牛膝、枸杞、柏仁。加减:兼寒加肉桂、肉苁蓉;兼热加天冬、生地。解析:(1)用疏肝理气,疏肝通络法无效时,考虑用柔肝法。前两法乃针对肝之疏泄不及,乃肝用之病;而后者乃针对肝之阴血不足,为肝体之病。(2)当归、牛膝、枸杞、柏仁皆入肝经,为养肝之品。(3)兼寒加肉桂、肉苁蓉。肉桂守而不走,入血分,适用于肝体为病。而吴萸辛散,走而不守,入气分,适用于肝用为病。故若兼寒象,疏肝理气法用吴萸;而柔肝法用肉桂。兼热加天冬、生地。生地入肝经,乃清肝热之要药。至于为何用苁蓉、天冬,尚有一虑。此二味皆入肾经。肝体不足时,“虚则补其母”,故补肾水以生肝木。苁蓉性温,天冬性凉,故寒用苁蓉,热用天冬。

4、缓肝药物:白芍、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甚而兼中气虚。肝气甚即肝之疏泄太过。疏肝理气法和疏肝通络法皆治肝之疏泄不及,故用辛味之品,即《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故本法用白芍,取其味酸以泄肝,即“酸泻之。” (2)因又兼中气虚,故用甘味补脾之品:橘鉼、甘草、小麦、大枣。至于甘草、小麦、大枣,乃《金匱》治脏躁之甘麦大枣汤。方后注明言“亦补脾气”。《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甘味之品除补脾之外,尚可缓肝之急。《王旭高临证医案·痉厥门》钱案即以生甘草、大枣甘味之品缓肝之急。

5、 培土泄木药物:六君子汤、木香、吴萸、白芍。解析:本法主治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脾土。故用六君子汤健脾。脾气以升为健,故用木香以升提脾气。因肝疏泄太过,故用吴萸、白芍泄肝。叶天士常以吴萸泄肝。如《临证指南医案》谓“泄肝如吴萸、椒、桂…。”《王旭高临证医案·虚劳门》张案“气虚则脾弱,肝强侮其所胜……扶土泄木。”观此案用药,白芍、吴萸泄木,其它俱是治脾之味(炙甘草、防风根、砂仁、陈皮、冬术、川朴、焦神曲、茯苓、炮姜),其中防风、砂仁乃升提脾气。《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张案“腹痛有块,肝脾不和……治以疏和。”此案用丹参、白芍、香附治肝,治脾则用怀山药、茯苓、茯神、冬术、神曲、砂仁。《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江案“古人培土必先制木,仿以为法……人参、淡吴萸、淡干姜、炒白芍、茯苓”;某案“补太阴,泄少阳……人参、茯苓、焦术、炙草、广皮、白芍、炒丹皮、桑叶”;张案“木犯太阴脾土…法当补土泄木……人参、白术、半夏、茯苓、甘草、广皮、丹皮、桑叶、姜枣”。以上诸案,均可与本法参考。

6、泄肝和胃药物:二陈汤、黄连、吴萸、金铃子、白蔻仁。解析:(1)本法适用于肝之疏泄太过,横克胃土。因肝之疏泄太过,故用吴萸、金铃子泄肝。吴萸性热,川楝子性寒,临证可斟酌选用。肝气犯胃,则胃气上逆,故须降胃。黄连、白蔻均降胃气,二者亦一寒一热,临证亦须灵活选用。(2)《王旭高临证医案·积聚门》金案“当从肝胃求治……淡吴萸、半夏、香附、川楝子、延胡索、茯苓、焦六曲、陈皮、白芍、蔻仁”;周案“肝气欲升而不得,胃气欲降而不能…法当疏运其中……半夏、橘红、青皮、莱菔子、川朴、吴茱萸、赤苓、白蔻仁”。《王旭高临证医案·脘腹痛门》沈案“肝胃气痛…治以温通……二陈汤去草,加瓜蒌皮、吴茱萸、白胡椒、当归、香附、川楝子”。《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某案“肝厥犯胃入膈……半夏、姜汁、杏仁、瓜蒌皮、金铃子、延胡索、香豆豉、白蔻”。以上诸案,均可同本法参考。(3)培土泄木、泄肝和胃二法,均为疏泄太过,一犯脾土,一犯胃土。治脾用木香,治胃用黄连、白蔻。一升一降,亦即《临证指南医案》“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之义,颇堪师法。

7、泄肝药物:金铃子、元胡、黄连、吴萸。加减:兼寒去黄连,加川椒、肉桂;寒热俱有,不去黄连,更增白芍。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心。肝气为何要冲心?盖肝属木,心属火,母助子气之故。(2)治疗上当泄肝制心。泄肝用金铃子、元胡、吴萸。《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泄肝如吴萸、椒、桂…川楝苦寒,直泄肝阳;元胡专理气滞血涩之痛”。黄连入心经,故制心用黄连。若兼寒,去黄连之性寒,加入性热泄肝之川椒、肉桂;寒热俱有,则不必去黄连,另加入味酸之白芍。苦辛酸为泄肝主法,金铃子味苦,吴萸味辛,白芍味酸,正合此义。

8、抑肝药物:吴萸汁炒桑皮、杏仁、橘红、苏梗。解析:(1)本法主治肝气上冲肺,即“木叩金鸣”。肝病传至肺,则肺失肃降。故治须降肺,用桑皮、杏仁、苏梗。至于桑皮用吴萸汁炒,取吴萸泄肝之义。(2)《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李案“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岑案“烦劳罢极则伤肝,肝伤则气逆而上迫,为胁痛,为咳嗽。秦氏所谓先胁痛而后咳者,肝伤肺也。治法不在肺而在肝,旋复花、桃仁炭、杏仁、川贝、苏子、冬瓜子、黑山栀、丹皮、郁金、苡仁、枇杷露”。以上两案可供参考。

9、散肝药物:逍遥散。解析:本法用治肝之疏泄不及。

二、肝风

1、 熄风和阳药物:丹皮、白蒺藜、石决明、羚羊角、钩藤、菊花。解析:本法适用于肝风初起,由阳亢所致。故治用凉肝平肝之法。以上诸药均为性寒入肝经之品。除丹皮外,皆有平肝作用。《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赵案“……拟熄风和阳,化痰泄络……羚羊角、石决明、胆星、法半夏、茯苓、甘菊、远志、煨天麻、橘红”。可与本法参考。

2、熄风潜阳药物:牡蛎、菊花、女贞子、玄参、生地、阿胶、白芍。解析:(1)用熄风和阳法不效时用本法。此证乃由阴不制阳,阳亢化风所致。故采用滋阴平肝法。上述药中,玄参、生地、女贞子、白芍滋肝,牡蛎、菊花平肝。(2)关于滋肝,有两种方法。 A、酸甘化阴法:取白芍之酸,阿胶、生地之甘。《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某案“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甘酸之属宜之……生地、阿胶、牡蛎、炙草、萸肉炭”。此案取萸肉之酸,生地、阿胶、炙草之甘。 B、补肾滋肝法:因水能生木,故补肾以滋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生地、阿胶、天冬、玄参、川斛、小黑豆皮”。此案以天冬、玄参、川斛补肾以滋肝。(3)《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张案“此段经文明指肝胆风阳上盛,久痛不已,必伤少阴肾阴……今以育阴、潜阳、镇逆法……,生地、龟板、杜仲、牡蛎、茯神、枣仁、磁石、阿胶、女贞、沙苑、石决明”。可与本法参考。

3、培土宁风药物:人参、甘草、玉竹、麦冬、白芍、菊花。解析:(1)本法用治肝风上逆兼胃阴不足。《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君肝阴胃汁已虚…用药忌刚用柔”。用白芍、菊花治肝风即“忌刚用柔”之体现。人参、甘草、麦冬、玉竹治胃阴不足。(2)本法与缓肝法之区别:缓肝法为肝气太甚,故用白芍缓肝;培土宁风法为肝风上逆,故用白芍、菊花平肝。缓肝法又兼脾气不足,故用橘饼、甘草、小麦、大枣补之;培土宁风法又兼胃阴不足,故用人参、甘草、玉竹、麦冬补之。

4、养肝药物:天麻、三角胡麻、枸杞子、当归、生地、首乌、牛膝。解析:(1)本法主治肝风旁走四肢。其实质为血虚生风。(2)本法与熄风潜阳法的区别:熄风潜阳法用于阳亢上冒巅顶,本质是阴不制阳,故以滋肝阴为主;养肝用于血虚旁走四肢,本质是血虚,故多用补肝血之味,如当归、生地、首乌、枸杞。(3)本法与柔肝法的区别:柔肝法与养肝法俱针对肝体不足而设。惟柔肝法适应证单为肝体不足;而养肝法适应证为血虚而生风,故除补肝体外,尚加入平肝之品,如天麻。(4)《王旭高临证医案·中风门》之孙案“……血不养筋,肝风走络,左臂痠痛,或止或作,法当养血通络……制首乌、当归、杞子、稆豆衣、丹参、蒺藜、苡仁、茯苓、秦艽、桑枝、红枣”。谢案“……此为血虚不能涵木,筋脉失养,虚风走络,痰涎凝聚所致,拟养血熄风,化痰通络……制首乌、紫石英、白蒺藜、半夏、茯神、洋参、陈皮、羚羊角、石决明、煨天麻、枣仁、竹油、姜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之胡案“缓肝润血熄风……制首乌、杞子、归身、冬桑叶、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稆豆衣”。以上三案可与本法参考。

5、暖土以御寒风法药物:白术附子汤解析:本法适用于脾阳不足,招致寒风。

6、平肝药物:钩藤、蒺藜、金铃子、橘叶。解析:本法主治肝风上逆,用钩藤、蒺藜平肝。而金铃子、橘叶均为疏肝之品,此处用之,其义不明。

7、搜肝药物: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解析:本法适用于外风内风并见。既可是外风引动内风,也可是内风招致外风。药分两组:治外风: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薄荷、蔓荆子;治内风:蝉衣、僵蚕、天麻、白附子。《王旭高临证医案·肝风痰火门》钱案“外风引动内风…用羌活、柴胡、防风、川连、甘菊、焦栀、桑叶、丝瓜络、钩藤”; 案“外风引动内风……荆芥、川芎、杏仁、防风、甘菊、枳壳、羌活、藁本”。以上两案可与本法参考。

三、肝火

1、清肝药物: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连翘、竹叶。解析:(1)本法主治肝热。羚羊角、夏枯草、丹皮、黄芩、黑栀俱为清肝热之品。而连翘、竹叶均入心经,为清心热之品。肝热而清心,取“实则泻其子”之义。(2)《临证指南医案·目》某案“肝火上郁,目眶红肿……连翘、赤芍、菊花叶、黑栀子、苦丁茶、夏枯草”。《临证指南医案·肝火》陆案“…先以清肝通络……丹皮、山栀、羚羊角、夏枯草、蚕沙、钩藤、连翘、青菊叶”。此二案与本法用药颇似,可作为参考。

2、泻肝药物:当归龙荟丸、龙胆泻肝汤、泻青丸。解析:本法主治肝火。肝热与肝火之区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热性静,火性动。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3、清金制木药物:石决明、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石斛。解析:(1)本法适用于“木火刑金”。石决明清肝。枇杷叶、沙参、麦冬、玉竹润肺清肺。肝肺既治为何又用石斛、天冬补肾呢?《临证指南医案》谓“肺热不能生水,阴愈亏而阳愈炽。”故用石斛、天冬滋肾水。(2)本法与抑肝法区别:抑肝法适用于肝气犯肺,而清金制木法适用于肝火犯肺。故抑肝法用吴萸泄肝,清金制木法用石决明清肝。(3)《王旭高临证医案·咳嗽门》“肝经有郁勃之热,肺家有胶粘之痰……当以平肝开郁,参清金化痰……沙参、橘红、苏子、杏仁、石决明、川贝、茯苓、丹皮、蛤壳、枇杷叶、陈海蜇、地栗”。立法用药可与本法参考。

4、泻子药物:甘草、黄连。解析:肝火亢盛时,泻其心火,以蕴其肝火,即“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甘草泻心火。

5、补母药物: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解析:本法适用于水亏火盛之候。肾水不足则肝火亢盛,肾水盛则肝火熄。本法虽为“虚则补其母”,实际仍是虚在肾,故补肾水。

6、化肝药物:化肝煎。解析:本法用于肝经郁火。实与清肝法无本质区别。

四、肝寒肝虚等证治

1、温肝药物:吴萸、肉桂、川椒。解析:本法适用于肝经虚寒。吴萸、肉桂、川椒皆性温入肝之品,故治肝寒,不必多言。

2、补肝药物:首乌、菟丝子、枸杞、山萸、枣仁、脂麻、沙蒺藜。解析:本法用于肝体不足。此法与柔肝法并无本质区别。

3、镇肝药物:石决明、龙骨、牡蛎、龙齿、金箔、清铅、代赭石、磁石。解析:(1)本法用治肝风,以阳亢为主。上述药味皆为矿类、介类、金石类,具潜镇之功。(2)《临证指南医案·肝风》曹案“肝胆阳气,挟内风上腾不熄……进和阳镇摄方法……龟甲、龙骨、牡蛎、茯神、石菖蒲、远志。”可与本法参考。

4、敛肝药物:乌梅、木瓜、白芍。解析:(1)本法主治肝风,以阴虚为主。乌梅、木瓜、白芍皆味酸收敛之品。乌梅、白芍又具补肝体之功。(2)《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朱案“此厥阴之阳化风……肝为刚脏,参入白芍、乌梅以柔之也”。可与本法参考。五、肝阴、肝阳、肝血、肝气

1、补肝阴药物:生地、白芍、乌梅。解析:此为酸甘化阴法。生地味甘,白芍、乌梅味酸。适用于肝阴不足。

2、补肝阳药物:肉桂、肉苁蓉、川椒。解析:此三味皆为性温之品。适用于肝阳不足。

3、补肝血药物:当归、川芎、川断、牛膝。解析:本法适用于肝血不足。与柔肝法无本质区别。

4、补肝气药物:天麻、菊花、细辛、生姜、白术、杜仲、羊肝。解析:本法用治肝气不足。

谈到肝病,不得不提肝癌,现代医学认为肝癌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我们身边也常常发生真实案例,年年体检没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了都是晚期不治。

不管是ABC病毒性肝炎,还是猛爆性肝炎-转氨酶高,或者大小“三阳”等,实际上现代医学是没有任何的有效办法处理和解决肝病毒转阴问题。

中医所说的肝病指的是中医自古就有的“肝”系统(厥阴风木)问题,可能包括病毒性脏腑肝病,可能包括肝的经络问题、也包括中医“肝”系统气机生发问题,

中医认为肝病问题都是“显形”的,也不是“杀手”。

因为中医有很多种方法侦测到肝系统有没有问题,至于是否有肿瘤,多大肿瘤,是否有炎症都不重要,关键是要提前侦测、提前诊断、且能有效解决。

比如:

1. 你经常晚上1-3点睡眠不好或者醒来,已经是肝有问题了

2. 你经常恶心呕吐、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已经是肝胆出问题了

3. 你经常便秘、小便色深、督脉筋缩压痛、肝经中封至中都一带有压痛,已经肝出问题了

4. 你肝胆弦脉、苔厚黄腻、饥不欲食,已经是肝胆出问题了

......

但从现代医学生化指标上看,少数人可以自然产生肝病毒免疫力,大部分人终身携带肝病毒终生无碍,当然也有人肝炎去医院治着治着就发展成了肝硬化甚至癌变。

中医治病是内求,通过改变肝胆湿热环境来治理肝系统疾病,中医认为,一切病毒都是外邪入侵人体,都依赖人体环境而存在,人体才是最大的自愈医生,只要改变环境,恢复身体自愈力,最后人体环境不适合病毒生存了,也就是免疫力强了,病毒被赶出体内或者说病毒自己离开人体。

首先声明,目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中药、西药可以杀死肝病毒。

但是现代研究发现,某些扶正补气的中药有很强的增强免疫系统抗体的功能,比如黄芪等药可以起到类似于西药干扰素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体自身的病毒清除能力。

中医对于肝病的治则,主要有两类:

1.清热解毒。有效治疗肝病急性发作转氨酶高等,比如茵陈篙汤等;清热解毒的本质是护肝抗炎降低转氨酶,并不能治根,最多只能让病人病毒转入非活动或低复制期。

2.扶正补虚。增强体质,强化免疫力,有效驱除病毒,但有时也会激化肝细胞的坏死,升高转氨酶,比如小柴胡汤等;但扶正补虚,强化免疫力,才是彻底清除病毒治愈肝病之道。

肝病的经方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并不特别,用合适的方药,合适的时机,辨证治证,使机体的免疫力变强,改变环境,从而达到健康状态,治愈肝病问题。

《难经.七十五难》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这里的东方指的就是肝木,南方指的是心火,北方指的是肾水,治肝实要补肾泄心。

《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这里说的就是治肝先实脾。

因此,肝病问题中医经方治法可以分为如下4种:

1. 肝胆湿热:

中医的肝胆湿热是一种证,主要有口苦口臭、恶心厌食、乏力、全身黄疸、尿黄、舌红苔黄腻、弦脉浮数等。热泄于肝,中药清热解毒、化湿和胃,方如茵陈蒿汤、清肝汤等,药物如柴胡、黄芩、山栀、龙胆、茵陈、大黄等。可以明显抑制免疫系统对肝细胞的攻击,减轻肝脏的炎症。

2. 肝郁脾虚:

肝脾较弱,中医叫肝气犯脾,证为消化能力差,食欲差,肝区作痛,人容易疲乏等。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有消化食物的功能,实质是肝对食物的转化能力下降。中药疏肝健脾、化湿畅中,方如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汤等来改善肝脏的微循环,重建肝功能,提高营养吸收,轻度增强免疫功能,药如白术、茯苓、丹参、郁金、党参、泽泻等。

3. 气阴两虚:

气阴两虚主要是脾肾两虚,突出以虚为主。如身体虚羸、动则疲乏无力,甚至影响到性功能,证有口苦咽干、五心烦热、肥舌齿痕舌、盗汗、腰酸耳鸣、乏力动则汗出、足跟痛、畏寒怕冷、嗜睡头晕等。寒补于肾,中药扶正补虚、健脾益气补肾为主,清解为辅,方如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加减了,药用生黄芪、当归、党参、女贞子、五味子、黄精、炮附子、补骨脂、巴戟天等。

4. 虚瘀络阻:

一般指重度脂肪肝、肝硬化、肝腹水、肝癌肿瘤阶段。主证为身体的虚与瘀、疲倦乏力、面色暗黑、人形消瘦、腹水鼓胀、腹壁静脉曲张、甚至脾肿大等等。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扶正清解为辅,药用丹参、茜草、鳖甲、瓦楞子、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之类破血攻坚。

在经方六经传变中,肝为厥阴风木,厥阴在三阴最里,“厥阴之病,九死一生”,肝病(特别是肝病毒)是非常顽固的。

在清除肝病毒方面从王心远教授、黄煌教授、倪海厦老师等名家医案里看,有诸多成功转阴的案例,大都需要半年到两年多的时间努力和坚持。

临床中,经常会遇见肝引起的相关问题症状:肝胆湿热、肝胆器质病变、一郁三结(甲状腺、乳腺、淋巴子宫)、高血压、便秘、肝炎、脂肪肝、黄疸、肝硬化、肝癌、肝腹水等等。

补充临床中看到多例肝腹水、肝硬化、肝癌的共性症状:

1. 呕吐吃不下

2. 肝腹水

3. 黄疸

4. 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

......

这都是非常清晰的经方方证:柴胡汤、实脾饮、补中治湿汤、茵陈篙汤、五苓散、猪苓汤、承气汤等,都是常用肝病经方方剂,经方在改善和治疗肝病导致的症状方面那都是速效、特效。

值得注意的是,经方是全科、治百病,但经方中医不能治百人,因为

“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中医讲缘分;

“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中医讲信任。

慢性肝病以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为主要病理持点,其正虚多为客邪留连日久或治疗失当所致,又以阴虚最为多见,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在慢性肝病辨证论治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护阴、存阴、养阴、滋阴等法,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转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柔肝养阴法

适用于肝阴亏虚,肝体失柔者。临床症见低热,肝区隐隐作痛,绵绵不休,劳累后加重,眩晕,失眠多梦,乏力,双目干涩或视物不清,甚或肢体拘急痉挛,舌淡红,脉沉细弦或弦细数。《内经》云:“肝欲酸。”叶天士亦提到:“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

选药以酸甘柔润为主,以顺其条达之性,驯其刚悍之气。代表方剂如一贯煎、归芍地黄汤等。药如沙参、麦冬、生地黄、白芍、枸杞子、山茱萸、当归、酸枣仁、乌梅、木瓜等。现代医学证明:肝细胞周围pH值越高,肝细胞的破坏及转氨酶的释放也越多越快,辨证组方时有意识地选用一些酸味药能加快降转氨酶的速度,这是符合临床实际的。

2.滋肾养肝法

适用于肝病日久,肝阴亏虚,下汲肾水,肝肾之阴并亏者。临床症见胁肋隐痛不休,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耳鸣,心悸,腰膝酸软乏力,时有五心烦热,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沉弦细数。

“肝肾之阴,非滋腻厚味,则无以复已耗之精。”选药以味厚滋养之品为主,代表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桑麻丸等,药如生地黄、熟地黄、楮实子、牛膝、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鳖甲、山茱萸、冬虫夏草、鱼鳔胶珠、桑椹子等。

3.培土养阴法

适用于慢性肝炎见脾阴不足者。脾阴不足,脾失濡运,精微不布,肝阴无由以生而久久不复。临床症见形体消瘦,爪甲不华,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不思饮食或食后胀闷不适,手足心干而热,大便不调(或便秘,或便溏,或先硬后溏),舌红少苔而干,脉濡或微数。

《素问·刺法论》:“欲令脾实……宜甘宜淡。”选药以甘平、甘淡、清灵健运为主,代表方剂如慎柔养真汤、益脾汤等。药如白扁豆、山药、太子参、莲子肉、薏苡仁、芡实、鸡内金、粳米、石斛、玉竹、枇杷叶等。

4.养阴和胃法

适用于津亏胃燥,纳降失职者。临床症见口干咽燥,干呕恶逆,喜冷饮而量不多,胃脘部嘈杂或有灼热,食欲不振或饥不欲食,大便燥结难通,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根据“胃喜柔润,以通为用,得降则和”的原则,选药以甘寒柔润为主,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药如沙参、玉竹、麦冬、木瓜、乌梅、竹叶、石斛、白芍、芦根、甘草等。

5.清金制木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木火刑金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或灼痛,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有痰血鼻衄,便干溲黄,时有低热,舌红少津,脉细数。

选药以甘凉濡润为主,代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药如沙参、麦门冬、竹叶、瓜蒌、百合、川贝母、玉竹、芦根、生甘草、栀子、牡丹皮、藕节等。

6.益气养阴法

适用于慢性肝病见气阴两伤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口干纳差,失眠多梦,气短乏力,心悸,或自汗盗汗,易受外感,舌红少苔,脉弦细或弱。

选药以甘平为主,代表方如慎柔养真汤、生脉饮等。药如山药、生黄芪、太子参、生白术、炙甘草、鸡内金、黄精、五味子、大枣等。

7.滋阴清火法

适用于慢性肝病见阴虚火旺者。临床症见肝区隐痛或灼痛,口苦,唇干咽燥,五心烦热,卧不得眠,或伴低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代表方剂如知柏地黄丸、滋水清肝饮等。药如知母、黄柏、生地黄、十大功劳叶、鳖甲、白薇、秦艽、青蒿、栀子、牡丹皮等。

养阴之法除上述七法外,尚有养血育阴、滋肾清肝等多种方法。临证具体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辨证论治角度出发,慢性肝病阴虚证虽可见肺胃津伤、脾阴肝血耗伤、肾精虚损等不同,但津液精血本是同源异出,相互化生,相互影响,故临床用药虽有侧重,但能截然分开。

②阴虚一证,只要尚未出现较为明显的肾精亏虚的表现,选药均以平补、清补为原则,或甘平、甘凉以濡润,或酸甘以化阴。近年来有人报道:肝病阴虚型患者常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养阴法能使体内抗体存在时间延长,并优于滋阴法。

③人身之阴血赖脾之资生,养(滋)阴药需经脾之运化方可被吸收,且前贤早有“阴药碍脾”的明训,故养(滋)阴的同时应酌配健脾助运之品。

④临证应充分认识到“回阳易,救阴难”的特点,不可急于求成,正如缪希雍所言“难成易亏者阴也”“阴元骤补之法,非多服药不效”。益阴之法,重要一个“守”字,所谓“养阴当不厌其烦也”。

养阴固然重要,而在治疗上未虚先护,防患于未然则更具临床意义。存护之法,除及时消除导致阴虚的各个不同病理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杜绝医源性伤阴的发生,祛邪谨防伤阴。

辨治用药时,注意尽量避免损害阴津或有意识加以卫护,亦即叶天士所谓“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清热利湿慎投苦燥,清热解毒勿过苦寒。肝为刚脏,宜柔不宜伐,理气药多辛温香燥,不可多用、久用,气滞轻者一般选紫苏梗、荷梗、桔梗、枳壳、郁金、佛手、香橼、砂仁、陈皮、八月札、白蒺藜等芳香舒气之品;气滞重者及有积滞或痞块者,方可用香附、青皮、枳实等辛宣破结之品,并酌配白芍、木瓜、沙参、当归、枸杞子等以柔肝养血。再加气虚者补气勿太过,应以清补为主,药如太子参、山药等,同时佐以陈皮、茯苓等疏利之品,勿使壅滞气机,以防“气余化火”。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善治各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对肝病的治疗。他将肝炎按气分、血分辨证论治;既擅用经方,又创制了系列有效方剂。现将其治疗肝病的组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我们现在用中药治疗肝病已不再是胁痛、积聚,而是实实在在的诊断明确的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

因此,临床用药,除应顺应中医肝的生理病理学特点外,还必须符合肝脏疾病的发病规律,才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并收到满意的疗效,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01

清除外来病因

临床上许多肝病都有外在的致病因素,如各型肝炎病毒、细菌、酒精、损肝药物等,清除这些病因是临床用药的主要任务之一。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目前已经发现了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并且已经确定乙、丙、丁型肝炎可转为慢性甚至恶变。

目前认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一个可能是与肝炎病毒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有关,另一个可能是人体免疫系统对肝炎病毒及其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肝炎病毒的肝细胞产生免疫病理,损伤肝细胞所致。

不管是哪一种机制所引起的肝细胞损伤,根本的原因在于病毒,要控制肝炎就必须清除肝炎病毒,抗病毒治疗就是病毒性肝炎的根本治疗措施。

目前,中医药抗病毒治疗的研究,主要从辨证论治基础上的治法学研究,与有效方药的筛选两个方面展开,已初步摸索到一些苗头。

虽然某些中药的实验性研究与实际临床疗效尚存在巨大差异,疗效也还远非尽如人意,但毋容置疑的是,中医药抗病毒治疗是极为重要的治本之法。

近年来国内开展了大量的中药体外抑制HBV-DNA的研究,实验证实对HBV-DNA有抑制作用的中药不下近百种。

抑制作用较强的如,蚤休、山豆根、虎杖、大黄、丹参、赤芍、何首乌等;

也有研究证实对HBV-DAN直接抑制率达到和超过50%的有,木瓜、北野菊、大蓟、仙鹤草、丹参、夏枯草、栀子、丹皮、赤芍、紫草、青蒿、黄连、秦皮、双花、败酱草、蒲公英、蚤休、虎杖等28种;

对DNA直接抑制率在25%~ 50%之间的有,金钱草、龙胆草、马齿苋、谷精草、生地、白薇、土茯苓、射干、瓜蒌、白花蛇舌草等18种。

各地还有其他许多不同的结果,证实了某些中药确有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值得临床用药参考。

中医药清除外来病毒,应当在中医“杂气'、“疫毒”及“内外相招”等病因学指导下,根据疾病发展与演变规律,进一步明确肝炎病毒这一外来致病因子的中医属性,以及体质因素在感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扶正祛邪,广泛筛选药物,紧密结合临床。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适当参考体外抑制HBV实验研究结果,酌情加入某些药物,探索最佳配伍方案,使中医抗病毒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最终实现本病的某些突破奠定基础。

02

坚持环节用药

临床上,大多数肝病原因复杂,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转归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表现更是千差万别。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其发病就涉及不同肝炎病毒的入侵,对肝细胞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发生不同程度的多种病理变化,如肝脏微循环障碍、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变的形成乃至恶变等。

其症状体征纷繁,客观指标会有种种异常,临床用药也就涉及到多个环节,如祛除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减轻症状与体征等,很难期望通过某种特效药物,甚或一方一药达到治愈的目的。

这是不现实的,既违背了中医辨证用药的规律,也不符合现代医学综合治疗的观点。

就肝病临床所见,在疾病的某一阶段,某一症状体征或客观指标的异常,有时往往会成为主要矛盾,患者深为其所苦,这一主要矛盾和环节的解决就成为当务之急;

也有的时候,或同时出现几个方面的症状体征,或某些客观检测指标异常同时存在,而几个环节都需要解决,这就面临一个多环节用药问题。

环节用药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区别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在整体调理的前据下,或对某一环节重点解决,或多环节用药同时进行。

如肝硬化腹水患者,证见腹大胀急,难以平卧,齿衄、尿少、乏力等,则以利水消胀为主,以解决腹大胀满这一主要矛盾,待腹水这一环节解除后,再用凉血止血药以治疗牙衄及鼻衄等问题;

又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ALT升高,TBIL升高,HBsAg (+),在治疗上改善肝功、降酶退黄是主要环节,清除病毒则可从长计议。

也有几个环节同时兼顾,而几个治法同时运用的,如腹水病人,TBIL升高,黄疸很深,即可利水与退黄并用,以求对两个方面都有所针对。

环节用药,无论是侧重一个环节,或多环节同时进行,都是在整体辨证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片面独立地对号入座,掌握肝病过程中的用药环节,可以使我们用药的思路更加明晰,用药方法也更对头。

目前,临床常用中成药之所以公认疗效较好的尚少,单独应用的机会也较少,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按环节用药的思路去进行研制,适应面太宽,针对性不强。

环节用药的原则对于中成药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可根据某一肝病如乙型肝炎的发病规律和主要治疗环节,分别研制成系列中成药,如消水散、止血丹、退黄冲剂、降酶合剂、缩肝丸等等,或单用,或合用,针对性强,自然可收到较好疗效,作为疾病的某些主要环节同时或先后获得解决,疾病也才有望获愈。

03

注重阶段用药

许多肝脏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

以病毒性肝炎为例,病毒感染人体后大致沿着潜伏状态——急性发病——慢性过程——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这一过程发展。

在上述不同的病理过程和临床阶段,分别有不同的病机、证候特点,治法和用药也就因之而异。

急性肝炎用药以抗炎护肝为主,多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药,在促使疾病康复的同时阻止其向慢性化发展;

在慢性肝炎,因病程长,其病机转归也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即初在肝,先传脾,后及肾,最后导致气血逆乱、正虚邪实,湿热与瘀血则是阶段性病理产物;

治法与用药也往往有疏肝、健脾、滋肾、活血化瘀等不同层次,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改善机体状况,阻止其向肝硬化过渡,则是这一阶段用药的主要宗旨;

而肝硬化在临床上又分为代偿期与失代偿期两个阶段。

在代偿期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以改善肝纤维化程度与肝功能;

在失代偿期往往出现大量腹水,在治疗上又以利水消胀为主,及至腹水消失后,则多以滋肾健脾、养血柔肝等药以作善后治疗等等,都属于阶段性用药的范畴,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

临床上,掌握不同病程的阶段规律,对指导用药意义甚为重要。

如腹胀一证,在急性肝炎,多为实胀,可用行气消胀,而在慢性肝炎则多为虚胀,则用健脾益气,用药迥然不同。

根据疾病各临床阶段的发病特点,需不断地摸索和总结阶段用药的规律,从而达到阻止疾病发展、促使疾病康复的最终目的。

转氨酶高

当急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患者转氨酶持续不降时,常加用“三草”,即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以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金钱草清热解毒、除湿退黄、利水消肿;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能够降低转氨酶;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之功,三草合用加大了清热解毒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澳抗”阳性

刘渡老常用柴胡活络汤(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加皂角、当归、白芍、泽兰、红花),本方疏肝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解毒,能够有效地使“澳抗”转阴,阻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防止肝硬化腹水的出现。也可用于症状不明显的慢性肝炎患者,或携带病毒的无症状带菌者,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恢复期。兼见转氨酶持续不降,可加入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为“三草活络汤”。

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发病急骤,多以转氨酶升高为主。

选用成方

刘教授治疗急性肝炎常用的经方为茵陈蒿汤、杏仁石膏汤等。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刘教授常用茵陈蒿汤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用于湿热并重兼有积滞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柴胡茵陈蒿汤合平胃散加减,由茵陈、栀子、柴胡、黄芩、甘草、半夏、竹茹、凤尾草、水红花子组成,可疏利肝胆、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俱盛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杏仁石膏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茵陈蒿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包括茵陈蒿、杏仁、生石膏、炒栀子、黄柏、半夏、生姜汁、枳实、连翘、赤小豆等,可宣通三焦湿热,适用于湿热郁蒸、热大于湿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自拟方

刘渡老创制了系列方剂,如“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等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毒。用于治疗肝炎气分证,转氨酶升高,证见乏力、纳呆、右胁疼痛、小便黄赤等,属于急性肝炎者。

柴胡解毒汤,由柴胡、黄芩、茵陈蒿、土茯苓、炙甘草、蚤休、草河车、苍术组成,可清热解毒利湿、疏利肝胆气机;柴胡解毒汤加滑石、石膏、寒水石名”三石柴胡解毒汤“,滑石、石膏、寒水石能增强清热利湿之功。柴胡解毒汤加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名“三草柴胡解毒汤”。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多由急性肝炎转变而来,化验多见血小板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或“澳抗”阳性。

选用成方

刘渡老常用的经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汤、四逆散、旋覆花汤、甘露饮、五苓散等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桂枝、干姜、瓜蒌根、牡蛎、炙甘草等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通阳化饮的作用。《伤寒沦》的适应证是“往来寒热,胸肋、满微结、心烦,渴而不呕,小便不利,但头汗出。”刘渡老用来治疗少阳病兼太阴脾家虚寒病证,即“胆热脾寒”,胆热见口苦咽干、心烦、胸肋胀满;脾寒见便溏、腹泻、腹胀、纳食减少。

此方适用于各种慢性肝胆疾病、肝硬化腹水见胆热脾寒者;肝硬化腹水兼有黄疸指数高,属阳黄者加栀子柏皮汤;阴黄者加茵陈五苓散;脾肾阳虚者加红参、附子、肉桂温补脾肾。

桂枝汤,出自《伤寒沦》,刘渡老重用桂枝,疏肝通阳,调和营卫,用于急性肝炎过用苦寒者。

四逆散,出自《伤寒沦》,加僵蚕、丝瓜络等轻宣郁热、透邪通络,用于肝郁化热证。

旋覆花汤,出自《金匮要略》,由旋覆花、新绛、葱白组成,具有疏肝散结、活血通络的作用,适用于“肝着”胁痛。

甘露饮,出自《和剂局方》,其加减方由茵陈、黄芩、石斛、生地、麦冬、天冬、枳壳、枇杷叶、沙参等组成,可清热利湿养阴,用于湿热伤阴的胁胀、周身色黄如烟熏的慢性黄疸性肝炎。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可温阳化气利水,适用于慢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证属寒湿内阻者。

自拟方

刘渡老自行创制了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柴胡止痛汤等方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化验多见血小板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或“澳抗”阳性。

柴胡活络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加皂角、当归、白芍、泽兰、红花组成,本方疏肝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解毒,适用于肝炎血分证,见两肋疼痛,日轻夜重,面色黧黑,舌紫黯等,能防止腹水的发生。

柴胡鳖甲汤,由柴胡、川楝子、鳖甲、牡蛎、麦冬、玉竹、生地、丹皮、白芍、红花、茜草、蟅虫组成,可滋阴软坚,活血化瘀,柔肝养胃,尤其适用于慢性肝炎晚期,见肝脾肿大、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或“澳抗“阳性,或急性肝坏死,中医表现为阴虚内热者;若疼痛不解加炮山甲软坚活血化瘀。

柴胡止痛汤由柴胡、川楝子、延胡索、刘寄奴、片姜黄、茜草、海螵蛸、皂刺、炙甘草等组成,可疏肝活血通络止痛,适用于邪入血分,证见肝区痛重;兼瘀热,加丹皮、丹参;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增加茜草、蟅虫剂量,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肝硬化腹水

肝硬化腹水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刘渡老常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柴胡桂枝干姜汤、理中汤、真武汤、桂枝汤等经方治疗。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适用于心下腹满,便溏下利;柴胡桂枝干姜汤适用于腹胀,两肋痞满;理中汤适用于胃脘胀满;若腹泻严重,畏寒肢冷,用附子理中汤、实脾饮;真武汤适用于小腹胀甚,尿少欲出不能;桂枝去甘草合消水丹适用于肝硬化腹水的实证见有腹胀拒按,便秘者;肥大枣用20枚以保护脾胃并制甘遂;消水丹由甘遂、枳壳组成,破气逐水。

(0)

相关推荐

  • 老中医治疗郁证医案大全

    医案一 陈某,女,32岁.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症:心烦,头晕,失眠,胸胁苦满,午后低热,欲手足贴近砖墙凉而始爽,饮食无味,口苦,时时太息,经期前后不定,量少,色紫,挟有血块,曾服芩连四物汤等寒 ...

  • 同样是用逍遥散化解肝炎,一个乏效,一个却因调整了君臣佐使,而效如桴鼓

    同样是用逍遥散化解肝炎,一个乏效,一个却因调整了君臣佐使,而效如桴鼓 有一个病人,自述,"我肝炎2年了,常常右胁疼痛.心悸失眠.容易惊易怒." 我说,"中医治病,如何打仗 ...

  • (五)小建中汤——肝炎,胁痛,肺结核,咳血

    35慢性肝炎--刘渡舟医案 李某某,男,37岁.患慢性肝炎,肝区作痛,周身无力,服活血通络药无效.舌淡而脉弦,按之则无力.此乃脾虚不能培木,肝血无以自养而作痛. 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 半个月前,张女士因心前区痛、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来医院就诊,她怀疑自己得了冠心病。

    体检后,医生没有发现任何心脏异常,但张女士仍是感到胸闷,总感觉一口气吸不满,需要不停地深呼吸,却还是觉得上气不接下气,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医师询问了张女士有无其他伴 ...

  • 临床必学:治肝三十法!!!

       清代名医王旭高,对其治肝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名为<治肝卅法>,载入其<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对此进行梳理与总结,于今日之临床亦有重要意义. 一.肝气 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 ...

  • 中医临床必学秘诀:治肝三十法

    一.肝气 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泄不及,病在气分.<临证指南医案 ...

  • ▲中医临床必学秘诀:治肝三十法

    ​    一.肝气        01.疏肝理气药物:香附.郁金.苏梗.青皮.橘叶. 加减:兼寒加吴萸:兼热加丹皮.栀子:兼痰加半夏.茯苓. 解析:(1)本法主治证为----肝气自郁于本经,实即肝之疏 ...

  • 值得收藏的治肝三十法!很多中医名家都在用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 ...

  • 【中医】《治肝三十法》“效方歌诀”(值得收藏)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 ...

  • 【中医】《治肝三十法》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 ...

  • 【中医】《治肝三十法》(值得收藏)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 ...

  • 《治肝三十法》(值得收藏)

    导读:清·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又名<治肝三十法>,全书不过几百字而已,却对中医肝病理论影响深远.程门雪先生为之编纂了歌诀,刘保和稍作修改,今编者将原文和修改过的歌诀对照 ...

  • 《西溪书屋夜话录》王旭高治肝三十法

    王旭高(1798-1862),名泰林,字以行,晚号退思居士.江苏无锡人.自幼天资聪颖,及长,从舅父高锦亭学医多年,尽得其传.起初从事外科,后来专力于内科杂病,且对温病尤多关注,临证审征用药甚为精当.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