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王弼本)第五章「原文」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义,将万物做了祭品。(天地,按规则往复运行。万物,沒有遵照天地规则行事失败了,成了祭品,而怪罪天地不仁。)
——刍狗:本意,就是草做的狗。是作祭祀用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义,将百姓做了祭品。(圣人,遵循法则治理天下。百姓,沒有遵照社会规则行事失败了,成了祭品,而怪罪圣人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蠹龠[tuó yuè]乎?」
天地间,多么像一个大风箱啊?
——蠹龠[tuó yuè]: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虚而不屈[jué],」
虚,则可不竭的充实,谓之虚心纳入;
——屈[jué]:竭,穷尽。
「动而愈出。」
动,则会愈发的外泄,谓之盈实付出。
——愈:更加。愈发。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肯定的是,多言其招数、定数一定会穷尽,不如守住道。
——中:抓住要点、重点、关键、道(规律、规则、法则)。
本文要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刍狗是什么?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这个“践”,就是踩踏。
这句话的字面解释是:天地不仁义,把万物当祭祀用品;圣人不仁义,把百姓当祭祀用品。如果写成这层意义,就不是老子了。
老子的名言在警示我们,不按规则、法则行事的可悲结局:输家——刍狗,祭品。
2.不管在说“天地不仁”,还是在说“圣人不仁”,它(他)们只是执法者。
“不仁”:是规则、法则的不仁,是规则、法则的武断,武断是它的权威性。而“道”才是规则、法则的制定者。
3.老子的名言也在告诫我们:只有按规则、法则行事才能成为赢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