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传世名画,每幅都价值连城,你看过几幅?

▲《洛神赋图》局部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中国美术史的丰碑,华夏文明的巨著,是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承载着古老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

1、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洛神赋图》局部

诗词《洛神赋》,是曹植所作,相传曹植少时与上蔡甄逸之女甄姬相恋,后甄姬嫁给了曹植的兄长曹丕。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又遭谗致死。曹植曹植在获得甄后遗枕后感而生梦,因此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明帝曹睿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

▲《洛神赋图》局部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局部

“翩若惊鸿,妙入毫巅” ——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蛾,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此卷设色浓艳,画法古拙,系魏晋画风。乾隆皇帝见到此画后拍案叹服,在引首处御书四字:“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局部

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画上的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洛神赋图》局部

2、唐代·阎立本《步辇图》

▲《步辇图》绢本,设色,纵38.5厘米,横129.6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步辇图》传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但许多人对它是唐代阎立本所做还是唐代其他画家的原创摹本,或为宋人版本还有许多争议,而书画鉴定界对《步辇图》的讨论,认为《步辇图》的绘制年代不晚于宋代,定其为宋人摹本。但不管是唐代、唐摹还是宋摹,作品的绘画水平都是很高的。这幅画是不允许出国。

▲《步辇图》局部

《步辇图》描绘了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的右半部画的是唐太宗坐在由六位宫女抬着和扶着的步辇上,另有三个宫女撑着伞、张着扇。左侧有三人,红衣虬髯者可能是宫中的典礼官,白衣少年或为译员,二人中间则为禄东赞。

▲《步辇图》局部

太宗形象是全图的重心所在,画家不遗余力地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唐太宗面目俊朗,目光深邃,神情庄重,顾盼之间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为了更好地凸现唐太宗的至尊风度,画家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重。

▲《步辇图》局部

而整个精彩的求婚过程,被时任宰相的阎立本看在眼里。阎立本挥动他那生花妙笔,把其中最珍贵的场面记录下来,这便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珍品——《步辇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3、唐代·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系列图)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绢本,设色,纵51.8厘米,横148厘米。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画中的三位女性,唯一没化妆的就是这位虢国夫人,据史料记载,虢国夫人生性高傲,自恃貌美,认为自己不必化妆即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大美女,所以每次出游或入宫都只是随意浅妆。唐代大诗人杜甫曾这样评价虢国夫人:“却嫌脂粉无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意思就是说虢国夫人觉得自己貌美无比,每次只是画下眉毛就去见皇上了。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

早年的唐玄宗李隆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元盛世”,但玄宗后期,由于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过起了侈糜艳逸的生活,并分封杨贵妃的三位姐姐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这幅游春图描写的就是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两姐妹三月三游春的场面。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图中,张萱是用“绣罗衣裳照暮春”的手法表现画的主题的。试看画面人物所穿的都是轻薄鲜丽的春衫,线条勾勒得挺劲流畅。色彩桃红嫩绿相互辉映,加上人物轻松的动态,马蹄的轻举缓步,使人自然地感受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气息。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我们现在看到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宋摹本,原作品已失,但摹本犹存盛唐风貌。

唐 张萱 《捣练图》

▲绢本,设色,37厘米 145.3厘米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所作,图中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画作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这幅画卷里的人物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

▲《捣练图》局部

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

▲《捣练图 》局部

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捣练图》局部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捣练图》局部

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 绢本设色,重彩,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认定的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画中描绘的是五名仕女和一位侍者,衣着艳丽的最新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在画中,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精神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右起第一位妇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牡丹花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

▲《簪花仕女图》局部

对面的这位妇人身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

▲《簪花仕女图》局部

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

▲《簪花仕女图》局部

接下来是一位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

▲《簪花仕女图》局部

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

▲《簪花仕女图》局部

最左边的一位贵妇人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鸳鸯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

▲《簪花仕女图》局部

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活动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簪花仕女图》局部

全图分为四段,分别描写妇女们采花、看花、漫步和戏犬的情形。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作者画四嫔妃和两侍女,作逗犬、执扇、持花、弄蝶之状,以主大从小的方式突出主要人物,这是中古时期人物画常用的表现手法。画中的犬、鹤和辛夷花表明了人物活动是在春意盎然的宫苑。

4、唐代·韩滉《五牛图》

《五牛图》出自唐代宰相韩滉之手,这位宰相偏爱画热衷画牛这等寻常家畜,和当时以画马著称的韩干,合称:“牛马二韩”。这幅出自他之手的《五牛图》自然价值不菲。这幅画能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足、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五牛图》是被画在唐代的麻纸上,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因而受到了广泛重视,被称为“镇国之宝”。

接下来,让我们从左到右仔细欣赏画中的每一头黄牛。

▲《五牛图》局部

第一头深黄色的牛,它侧面对着观众,眼睛看着画外,好像领悟到了什么,眼神里透着憨厚与倔强。牛角直勾勾地冲向前方,仿佛在随时防御侵犯。 鼻子上挂着牛环和红色缰绳,沉着稳重得像是一位牛中贵族。它在缓步前行, 似乎正要走向地头,但仿佛又是刚刚耕地归来的样子。尖细劲利的笔触细致描绘了牛眼眶边缘的睫毛,刻画得很是精湛。“点睛”是牵动全局的关键, 画家将牛眼适当夸大,着意刻画,使牛的瞳眸炯炯有神,从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五牛图》局部

第二头浅黄色的牛停下脚步,露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它很活泼可爱地回头张望,并伸出半截儿牛舌,好像是在召唤后面的伙伴。画家以简洁、有力的线条画出牛的骨骼轮廓,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牛头部与口鼻处的根根细毛,采用的是极细的线条,笔笔入微。

▲《五牛图》局部

第三头褐色的牛径直朝观众走来。它微微倾斜身体,瞪大眼睛,张着嘴哞哞叫着。这头牛的造型方法是西方绘画中常常用到的“透视”中的“缩短法”。这在中国古代绘画里是不多见的绘画观察方法。牛角横成一线,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用这样高难度的绘画角度来表现,依然画得如此准确,显示出画家很高的造型和透视水平。

▲《五牛图》局部

第四头牛很温顺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儿像奶牛。这头黑白斑纹的花色牛,正翘首向前行走,仿佛是在撒欢儿, 很调皮、很兴奋,也好像是在回应前面同伴的召唤,开心地甩动着尾巴。花色牛是画面中很生动的一抹色彩,它身上的“点”打破了画中“面”的单调,让整幅画看起来像跳动的音符一样,既有节奏的起伏,又很和谐。

▲《五牛图》局部

《五牛图》画面上除了牛之外,背景仅有这一丛野酸枣刺,竖立在第五头牛的旁边,这就点明了韩滉画的或许是京兆长安近郊,因为野酸枣是那里最为普遍的一种植物。 最后一头牛低头伸脖,像是在慢慢地吃草,也像是在野酸枣刺上蹭痒痒。而野酸枣,这个画面上唯一的背景,画得非常精细、坚韧,很有工笔画的味道。牛脸扭向正面,陶醉的牛眼、惬意的表情让观众仿佛也能够感受到此刻它的舒适与沉醉。

《五牛图》的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此图问世后,至五代时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后藏于北宋宣和内府,南宋时转入皇家内府,明时又转到著名收藏家项元汴手中。入清以后,此图进入乾隆内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这件稀世珍宝从此落入外国人手中。之后在周总理的亲自指示下,高价买回,经过故宫博物院的多年精心修复才重见天日!

5、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夜宴图》是是今存五代时期人物画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不允许出国。

韩熙载为唐末进士,战乱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因他无意为官。为了保护字自己,避免李后主李煜的猜疑,故意装成生活中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经常在家里开设夜宴,请好友来嬉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李煜得知便命顾闳中到他家里,暗中窥探韩熙载的一举一动,命令他将所看到的的画下来。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分为五段:悉听琵琶、击鼓观舞、欣赏王屋山跳六么舞、更衣暂歇、清吹合奏、曲终人散。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6、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现藏故宫博物院。

这幅近12米长的画卷是作者王希孟18岁时的作品,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这幅画同样不允许出国。

▲《千里江山图》局部

《千里江山图》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

▲《千里江山图》局部

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7、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不允许出国。

▲《清明上河图》局部

这幅画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集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该画作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但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

▲《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千余年来,此画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一本,光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

8、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 总长690厘米

元朝的书画,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纵31.8厘米,横51.4厘米, 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的经历也是颇为周折,黄公望本身精通卜卦,曾预言此画未来命运将“巧取豪夺”。黄公望接近完图时,将此画赠与师弟,师弟死后其的后代将之变卖。到了明代,《富春山居图》名气愈来愈大;至明成化年间,由沈周收藏。沈周对这件宝贝就爱不释手,沈周自一朋友的儿子见画得这么好就产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清顺治年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前段称《剩山图》,存于浙江省博物馆。

9、明代·仇英《汉宫春晓图》

▲《汉宫春晓图》,仇英,绢本、设色, 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 ,现藏于故宫台北博物院

《汉宫春晓图》是个尺幅很大的长卷仕女图,全图展开来将近6米,光人物就画了110多个。在仇英的所有作品中,它的价值无疑是最高的。

▲《汉宫春晓图》局部

仇英山水、花鸟、人物都画得好,尤其是仕女。他在《汉宫春晓图》描绘了初春时节宫闱之中的日常琐事: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有后妃、宫娥、皇子、太监、画师共计115人,个个衣着鲜丽,人人姿态各异,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欢乐的宫廷生活,而且她们嬉笑玩乐的器具设施可是相当讲究,比起现代的我们,更多了几分妙趣横生的逍遥自在。

▲《汉宫春晓图》局部

这幅精美的绢画呈现了发生在中国皇宫庭院内的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尽管创作于1542年左右,但这幅画所描绘的场景却设置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画作中甚至饱含了画师毛延寿为王昭君写像的著名史实。

▲《汉宫春晓图》局部

10、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百骏图》纸质 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现存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这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中唯一一幅由外国人创作的画作。

▲《百骏图》局部

郎世宁在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郎世宁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以惊人的艺术表达能力,创造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皆为历代不二至宝,

历经磨难流传有序。

如今皆珍藏在各大博物馆,

向世人展示中国艺术瑰宝的真正魅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