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如何经略西域的?鲜为人知的“关西七卫”为什么被设置!

为了解决头疼的匈奴问题,张骞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凿空西域,回朝之后把一片广袤的疆域展现在汉武大帝面前,大大激发了刘彻的壮志雄心,下定“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泽,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想法,西域从此纳入了大汉的版图。

西汉在西域有过不少征伐,有时也会配合“厚赂”、“和亲”等温和手段,以“恩威并施”的政策管辖控制着这片战略要地。东汉的综合实力没有西汉强大,对西域有过三绝三通,缺乏稳定而成熟的西域政策,取得的成果自然也没有西汉的多。

唐王朝解决了东突厥和西突厥的问题之后,在西域土地上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管理,在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基础上重新设立了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四大都护府,再加上羁縻州府县制度的推行,不仅在军事上进行了有力的统治,还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流。

经过五代十国的大融合之后,大一统的宋代则已经失去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此时的西域属于回鹘及吐蕃。元代时西域则属于察合台汗国统治。直到大明,才又有了经略西域的机会,收紧战线,在嘉峪关之外设立“关西七卫”以御西域、隔羌戎,以较小的投入就维护了西边的安定以及丝绸之路的畅通。

纵观两汉、隋唐时期的河西走廊和关中一样繁荣,对西域的统治也是卓有成效。为什么明朝建立之始就减弱甚至放弃了对西域的管辖和统治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究。

01

北元蒙古依旧虎视眈眈

不得不说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功勋帝王,从一个放牛娃、小沙弥成为称雄一世的霸主,最后把各路竞争者杀的杀、降的降,还把黄金家族创立的大元江山给夺了,打的元顺帝屁滚尿流的跑到塞北。

在洪武初年,大明肇始,在塞北的北元虽然跑路了,但是他们的元气还是丝毫不弱,帝国中的相关机构还是完善的。军事力量除了元顺帝自己手下的一部分,还有盘踞辽东的二十余万蒙古军,是由元朝的太尉哈纳出掌控,还有占领陕甘的元朝河南王王保保的十万兵马。

《明史纪事本末》:引弓之士不下百余万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

明王朝在洪武五年推行了卫所制共有兵力约一百二十余万,两者的军事实力在伯仲之间,但是新建立的明王朝还是相对不稳定、脆弱的,与其等着敌人来攻击自己还不如主动出击,一来可以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二来可以趁着追击之势再取得一些战果。

朱元璋对元朝残存的势力发动了两次进攻:

一次是在洪武三年,起因是王保保带兵攻打兰州,朱元璋委任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从潼关西出,直接到甘肃定西征伐王保保;另一路由左副将军李文忠带领北出居庸关,直奔沙漠,追击元顺帝。此次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两路大军都大获全胜,俘获颇丰,更重要的是迫使北元势力北撤,是大明的北部边境相对稳定了。

第二次征伐在洪武五年,徐达在和朱元璋谈论时,简直把屡次扰边的王保保恨的牙痒痒,便自告奋勇要前去收拾,朱元璋也觉得元朝的残余势力不除始终是个祸患,遂派了十五万大军,兵分西中东三路征讨。然而真是造化弄人,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却是一无所获,大败而归。

自此,朱元璋也感觉到想要永靖沙漠是有困难的,再加上云南、高丽还积极与北元联系,面临这样的合围之势,以前主动进攻的战略需要改改了。

朱元璋命令徐达、李文忠等在边境练兵备战,敌人来侵袭就抵御,敌人跑了也别追击,以练兵为第一要务。这防御的思想也成为了后来重防守、设边卫的参考依据。

在明成祖朱棣时更是在北方的防线上设了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个军事重镇,被称为九边。把重兵驻防在北部边境上,就更无力经营西域了。

02

中亚西域民族力量的羁绊

朱元璋是能看清时势的,他刚坐上江山,国内还有很多不稳定性,大多数兵力用在了和元朝残余势力的交锋上,已经没有足够多的的精力再应对西边民族势力的强大。

在西北盘踞着的是两个强大的帝国,一个是东察合台汗国,一个是新崛起的帖木儿汗国。其实这两个帝国以前是一体的,叫做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封给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后来不是一个亲系的部落在帖木儿率领下成立了一个新的帝国,在帖木儿的带领下,他们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中亚大陆上的强大帝国。

明朝和东察合台汗国的争夺点正是哈咪哩(今哈密),这里在唐朝是伊州之地,在元朝到明初时是武威王的封地,朱元璋在平定了陕甘之后几年后才派兵降服了占据此地的武威王,又经过一些波折,哈咪哩终于暂时安定,明王朝及其他六卫之后,设立了哈密卫。

自此明王朝在西北边疆共设置了七个卫所,史称“关西七卫”,分别是:哈密卫、安定卫、阿端卫、赤斤蒙古卫、曲先卫、罕东卫、罕东左卫,而哈密卫在最西端。

而永乐二年(1404年)帖木儿与大明撕破脸皮,亲率20万军队杀向大明,或许是天佑大明,这个征服中西亚的瘸子霸主在东征途中病逝了。如果他还没有病逝,与大明的军队对阵不知是什么结果,对历史的影响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自明成祖之后,也许是对西域管辖工作的不上心,之后的皇帝都觉得西域的土地上只是诸多小国,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西域诸国也曾有一段时间是统一过的,而且经常侵袭关西七卫地区。后来哈密卫又受到瓦剌、土鲁番的侵扰,经过几得几失,最终大明王朝还是没能保住哈密卫。

03

西域经济、政治地位的下降

自明之前的各朝各代非常重视对西北地区和西域的经营,王朝但凡有点实力都要想办法把西域打通,一个是为了彰显大国实力,在中西亚的土地上立威显示主权,而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丝绸之路的畅通,实现繁荣的东西方贸易。

汉唐时,政治权利中心是关中地区,再加上河西走廊上建立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的持续经营,河西走廊已经和关内的繁华程度所差无几。

随着唐代以后南方的经济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宋元等的政治权利中心内移,以及海路交通的开辟,河西之地及西域的经济地位下滑。所以到明朝的时候也就把对西域的战略改成了退缩河西,驻兵坚守。

综合以上三点,明王朝一直奉行着“以夷制夷”的方针,在西北基本没有行政编制,而都是军事建制,小的有关西七卫,大的有甘肃、宁夏、延绥、固原四大军镇。

关西七卫的人员构成的情况是:

安定卫和阿端卫主要由撒里畏兀儿人组成,还有藏族和一部分蒙古人;曲先卫和罕东卫主要由藏族构组成,有少部分蒙古人和撒里畏兀儿人;沙洲卫主要由蒙古人组成,其中夹杂着部分藏族和撒里畏兀儿人;赤斤卫主要是蒙古族和藏族人组成;哈密卫基本都是蒙古人,但是还夹杂着回回、畏兀儿和哈剌灰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