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歌张(微型小说)
宁要孝歌张,不要米和粮。”
说的是小镇能人张立本。
他唱的孝歌,如自家屋老了人一样,伤心婉转,悲痛欲绝。通俗,多俚语。听者或唏嘘,或惭愧,或凝思,为之动容。也难怪,他从小没爹没娘的人,心里因为有苦楚,所以借别人的悲伤来抒发自己的伤心了。
他曾有过连唱八场,嗓不哑,词不重复,步伐不乱的记录。
虽然说听孝歌是一种享受,但是学起来却很难的。有人三十六行试遍后,便跪倒在他家门槛前,想拜师,他问:“你有儿孙吗?有父母吗?”
答曰:“有。”
“那你是学不到真本事的。”他只丢下这一句,就趿着鞋子,“扑挞扑挞”回房睡觉了。
好多的人,已经知难而退了呢。
有年夏天,柳条儿不动,蝉噪的厉害,县文化馆有个叫吴尘的作家来到小镇采风。亲自聆听了张立本的孝歌后,大赞,“绝了!”便录了音,弄了四五盘磁带,回家整理后,发在了省级文化刊物《秦风》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西北大学教授废名看后撰文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民俗文化,要尽快的搜集整理出来,绝不能再失传了。”
正好,省城“易俗社”有一剧本《长安行》,需要一些类似唱段,打电话点名要这个人去传授一些唱腔。
他心里慌恐得很,不去。来人硬是把他塞进了桑塔纳小车里,拉走了。
待到张立本从省城返回后,县城文艺界的人,敏锐的发现了他的文化价值。他们把张立本当做一个民间草根兴盛的文化标杆,通过多次和政府交涉,给转了粮食关系,成了拿工资的艺人。
这以后,他有了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陪着作家吴尘挖掘整理孝歌段子的同时,也有了弄花戏鸟的时间。张立本没想到的是,这些朴素的歌谣中,竟然有着很深的的历史文化内涵。作家吴尘越来越兴奋,就像是探到了一处金矿,越挖下去,越感到民间文化的魅力。这时候,张立本也跟着莫名的激动。
三年后,张立本越发的忙了。
小镇的人都说,张立本这个死老汉,他妈的,人家生下来就是端死人这一碗饭的。一眨眼,混成了干部身子,真是家乡一大荣耀啊。
这以后,村子每逢老了人,那些毛遂自荐的,唱不到两个小时, 就被主人好言劝走了。
“和孝歌张差逑太远了啊。”
没办法,便放了张立本的磁带,那声音很是悠扬,苍凉。
有个入行不久的小伙说:“这家伙的味道,咋有点变呢?”
大家仔细听了,默默地。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
投稿须知 :
(1)这里是写手们的t台,以文字疗伤,让生活更有诗意。
(2)欢迎各类题材文字,拒绝心灵鸡汤,追求温情,温度
(3)所有作品必须是本人原创,未在其它平台发过。一经发现,永不录用其作品。
(4)所有赞赏,归属作者本人。文字阅读量超过200,红包奖励5元,以此类推。
(5)投稿邮箱:3071085012@qq.com。或者添加小编微信‖19701970,直投。须附作者图片,简介。一周后未见刊出,请另投别处。
(6)优秀文字,将推荐今日头条号“晒丹凤”。
如果你还有梦想,请加入
如果你还有激情,请关注
“晒丹凤”,只为遇见更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