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光‖家乡·古庙·我的童年

家乡·古庙·我的童年
文/刘洪光

故乡名景家山,它静静地躺在黄土高原的山洼洼里,一个横竖只有三十几户庄户人、一百来号人组成的自然村,在方圆几十里地名不见经传,却亦胜雅。环顾四周,沟豁纵横,群山环抱,地形凹凸有致而风韵十足。突兀而起的雨天山巍峨俊俏,犹如神仙下凡,横卧在村子最南端,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但地贫凸瘠,水旱歉收。

冥冥之中发觉,故土乡村之名皆带有明显的地形地貌特征,大凡山道里有一块平地,村名一般含有“川”或“坪”字,山脊上的村名或含“梁”或含“峁”,河沟边的村名自然含一个“沟”或“渠”字,不一而足,可谓“横看成岭侧看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村头坡底下倚立着两座庙宇,古朴典雅,相距千米,时常勾起我童年的记忆。一座为观音庙,顾名思义供奉着观世音婆娑;另一座为白龙庙,供奉着龙王爷。古庙茕茕而立,默默地陪伴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于此的乡亲们。

观音庙脚下,有一口从石缝旮旯淌出的井水供全村人饮用。每日,挑水的村民踩着坚实的步伐从庙旁擦肩而过,设身处地感受观音婆娑的大慈大悲。而龙王庙建有用石块垒成的戏台,二者相对而立,浑然一体,犹如一对伴侣,令路人刮目相看。庙底下,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向东蜿蜒几十里注入汹涌澎湃的黄河。

偏僻落后的小山村鲜有消遣的场所,古庙乃为村民尤其我们顽童的向往,每每逢大雨袭来,慌忙拔腿涌向古庙避风躲雨,置身神灵怀抱;拔草归来,小伙伴们不约而同跨入庙里小憩,凝视神态各异的佛像、栩栩如生的众多壁画,叽叽喳喳地交流从长辈们嘴里获得的各种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各抒浅见,喋喋不休,甚至争吵的面红耳赤,仿佛古庙里有挖掘不尽的知识宝藏;六十年代初自建的小学校与古庙隔河相望,近在咫尺,中间有拱桥相连。课间,约几个要好的伙伴撒腿跑到庙滩寻欢,捡几个“土牪牪”、逮几只蜻蜓、小青蛙取乐;初考过后,怯生生地来到庙里抽签问卦,求神灵保佑心想事成。

村民素有看戏的嗜好和传统,每隔几年解囊请来县剧团在戏台唱几出古装戏山西梆子,名义上唱给龙王爷看,实则唱给自己看,一唱便是三天。我们小孩子最爱看武打戏,诸如《三岔口》《长坂坡》之类,觉得很提神;而大人们则喜欢看故事性强、贴近生活的剧目,诸如《铡美案》等。农村人了解历史故事和人物,往往通过看古装戏戏略知一二。白天顶着烈日唱,晚上点着汽灯唱。寂静的小山村顿时一派生机,家家户户淘米蒸馍,邀来村外的亲戚前来赏戏。消息不胫而走,唱戏那几天,十里八方的乡亲们放下手里的农活,拖家带口前来一睹为快,平日里冷冷清清的庙滩一时间挤得水泄不通。庙后面直至拱桥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看热闹、做小买卖的人儿络绎不绝,有卖各种当地小吃的,有卖汽水的,有专门吸引儿童欣赏称为“洋小戏”和出售讨儿童喜欢的陶瓷小水鸟,不谙世事的我们拉着拽着父母解囊,满足一时之快。若不能遂愿,便扯开嗓子嚎啕哭啼。最兴奋的乃数我们小孩,听闻要唱大戏,难以按捺内心的躁动,天天翘首以盼。那几日,高兴的屁颠屁颠,学校停课看戏,不用去地头为羊拔草,感觉像过节一样乐不可支,追逐在演员身后比比划划,仿佛像今日见到什么大明星,崇拜之心溢于言表,倏忽间感受到偏僻的乡村文化似乎与庙宇息息相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植被稀疏,老百姓靠天吃饭而偏偏十年九旱。一旦遇到伏天久旱不雨,乡亲们日日盼雨,望天兴叹。见田间地头禾苗枯萎,土壤焦黄,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当年,万般无奈之下,决意借助神明的力量,向老天爷祈雨。那天傍晚,晚霞染红了群山,一脸愁苦的父辈们诚惶诚恐地跪倒在龙王爷面前祷告,吟读由文人墨客撰写的祭文,阿弥陀佛,祷告半天,终于深夜将神灵从天上“请回”。翌日,遴选一干身强力壮的村民抬着龙王轿子,头戴柳树枝砸成的帽圈,赤裸着上体,踏着铜锣声,反反复复吼着高亢凄苦的《祈雨调》,漫山遍野奔走,那锣声、祈雨声如诉如泣,催人下泪。淳朴憨厚的村民们回天无力,把一线希望寄托于此,眼神里充满无尽渴望和惆怅。我们一伙小屁孩不当家不知事大,带着猎奇的心理跟在大人们后面鹦鹉学舌当热闹看。祈雨调的旋律与歌词简简单单,一学便会,但字字句句带着哭腔方感发自内心,求雨心切,至今余音袅袅:“青龙神老爷早下了,轻风细雨,哦救万民!”

鄙人不相信神灵真有如此这般魔力,不曾料到歪打正着,祈到第三天果然一夜风雨交加,直至土壤饱墒。清早起来,大人们乐得合不拢嘴。种植庄稼的季节已过,唯有种植土豆赶趟,土豆可以当主食,于是老老少少倾巢而出,不误农时,拼力赶种“救命”土豆。时至秋末,冬初,土豆大丰收,加之国家及时鼎力相助,大灾之年安然无恙,老老少少喜出望外。

庙不在大,“有龙则灵”。祈雨如愿的消息传开,远近村民百姓贻笑大方,众口称赞龙王爷显灵,纷纷前来烧香拜佛,祷告问卜。憨厚淳朴的村民不忘兑现承诺,感恩戴德,对两座庙宇外部进行全方位修缮,请来能工巧匠对佛像、壁画进行彻彻底底修复,原先敞开的庙宇安上厚厚木门,进行封闭式管理。从此,寻常看不见,平添许多神秘色彩。

 【作者简介】

刘洪光,陕西人,一九六九年赴西藏边防部队服役,任战士、班长、政治处干事。一九七八年调某军事院校,任组织处长、政治部付主任、系政委。安徽省作协会员,代表作有《西藏边防军纪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