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莊子集釋卷五中
外篇天道第十三【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一】;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二】;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三】。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一)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四】。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五】;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六】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七】。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八】。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二)【九】,故帝王圣人休焉【一○】。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三)矣【一一】。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一二】。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一三】。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一四】。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一五】。明此以南乡,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一六】。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一七】。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一八】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一九】。静而圣,动而王【二○】,无为也而尊【二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二二】。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二三】;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二四】。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五】。
【一】【疏】运,动也,转也。积,滞也,蓄也。言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万物生成也。
【释文】《无所积》积,谓滞积不通。
【二】【疏】天者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
【三】【注】此三者,皆恣物之性而无所牵滞也。
【疏】圣道者,玄圣素王之道也。随应垂迹,制法立教,舟航有识,拯济无穷,道合于天,德同于帝,出处不一,故有帝圣二道也。而运智救时,亦无滞蓄,慈造弘博,故海内服也。
【四】【注】任其自为,故虽六通四辟而无伤于静也。
【疏】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谓春秋冬夏也。夫唯照天道之无为,洞圣情之绝虑,通六合以生化,顺四序以施为,以此而总万乘,可谓帝王之德也。任物自动,故曰自为;晦迹韬光,其犹昧闇,动不伤寂,故无不静也。
【释文】《六通》谓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四辟》毗赤反,谓四方开也。《昧》音妹。◎卢文弨曰:今本作昧。
【五】【注】善之乃静,则有时而动也。
【疏】夫圣人(以)〔之〕所以虚静者,直形同槁木,心若死灰,亦不知静之故静也。若以静为善美而有情于为静者,斯则有时而动矣。
【六】【注】斯乃自得也。
【疏】妙体二仪非有,万境皆空,是以参变同尘而无喧挠,非由饬励而得静也。
【释文】《铙心》乃孝反,又女交反,一音而小反。
【七】【疏】夫水,动则波流,止便澄静,悬鉴洞照,与物无私,故能明烛须眉,清而中正,治诸邪枉,可为准的,纵使工倕之巧,犹须仿水取平。故老经云,上善若水。此举喻言之义。
【释文】《中准》丁仲反。◎卢文弨曰:今本作准(四)。《大匠》或云:天子也。
【八】【注】夫有其具而任其自为,故所照无不洞明。
【疏】夫圣人德合二仪,智周万物,岂与夫无情之水同日论邪!水静犹明烛须眉,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是以鉴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赜者,固其宜矣。此合譬也。
【九】【注】凡不平不至者,生于有为。
【疏】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四者异名同实者也。叹无为之美,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为平,道德用兹为至也。
【释文】《淡》徒暂反。◎庆藩案至与质同。至,实也。礼杂记使某实,郑注:实当为至。史记苏秦传赵得讲于魏,至公子延,索隐曰:至当为质。汉书东方朔传非至数也,师古曰:至,实也。刻意篇正作道德之质。
【一○】【注】未尝动也。
【疏】息虑,故平至也。
【一一】【注】伦,理也。
【疏】既休虑息心,乃与虚空合德;与虚空合德,则会于真实之道;真实之道,则自然之理也。
【一二】【注】不失其所以动。
【疏】理虚静寂,寂而能动,斯得之矣。
【一三】【注】夫无为也,则群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矣。故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此之谓也。
【疏】任事,臣也,言臣下各有任职之事也。夫帝王任智,安静无为,则臣下职任,各司忧责。斯则主上无为而臣下有事,故冕旒垂目而不与焉。
【释文】《巍巍》鱼归反。《不与》音预。
【一四】【注】俞俞然,从容自得之貌。
【疏】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夫有为滞境,尘累所以撄其心;无为自得,忧患不能处其虑。俞俞和乐,故年寿长矣。
【释文】《俞俞》羊朱反:广雅云:喜也。又音喻。《从容》七容反。
【一五】【注】寻其本皆在不为中来。
【疏】此四句万物根源,故重举前言,结成其(美)〔义〕也。
【一六】【疏】夫揖让之美,无出唐虞;君臣之盛,莫先尧舜;故举二君以明四德,虽南面北面,而平至一焉。
【释文】《南乡》许亮反。本亦作向。
【一七】【注】此皆无为之至也。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疏】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此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夫有其道而无其爵者,所谓玄圣素王,自贵者也,即老君尼父是也。
【释文】《素王》往况反。注同。
【一八】【疏】退居,谓晦迹隐处也。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玩山水,从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即巢许之流是也。
【释文】《而闲》音闲。
【一九】【注】此又其次也。故退则巢许之流,进则伊望之伦也。夫无为之体大矣,天下何所不(无)(五)为哉!故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则伊吕静而司尹矣,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则百官静而御事矣;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则万民静而安其业矣;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则天下之彼我静而自得矣。故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下及昆虫,孰能有为而成哉!是故弥无为而弥尊也。
【疏】进为,谓显迹出仕也。夫妙体无为而同尘降迹者,故能抚苍生于仁寿,弘至德于圣朝,着莫测之功名,显阿衡之政绩。是以天下大同,车书共轨,尽善尽美,其唯伊望之伦乎!
【二○】【注】时行则行,时止则止。
【二一】【注】自然为物所尊奉。
【疏】其应静也,玄圣素王之尊;其应动也,九五万乘之贵;无为也而尊,出则天子,处则素王。是知道之所在,孰敢不贵也!
【二二】【注】夫美配天者,唯朴素也。
【疏】夫淳朴素质,无为虚静者,实万物之根本也。故所尊贵,孰能与之争美也!
【二三】【注】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其宗本,则与天地无逆也。
【疏】夫灵府明静,神照絜白,而德合于二仪者,固可以宗匠苍生,根本万有,冥合自然之道,与天和也。
【二四】【注】夫顺天所以应人也,故天和至而人和尽也。
【疏】均,平也。调,顺也。且应感无心,方之影响,均平万有,大顺物情,而混迹同尘,故与人和也。
【二五】【注】天乐适则人乐足矣。
【疏】俯同尘俗,且适人世之欢;仰合自然,方欣天道之乐也。
【释文】《人乐》音洛,下同。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自下有然字。(二)阙误引张君房本至下有也字。(三)阙误引张君房本伦作备。(四)世德堂本作准,本书依释文改。(五)无字依世德堂本删。
庄子曰:「吾师乎!吾师乎!()万物而不为戾【一】,泽及万世而不为仁【二】,长于上古而不为寿【三】,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四】,此之谓天乐【五】。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六】。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七】。』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八】。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九】,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一心定而万服物【一一】。』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一二】。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一三】。」
【一】【注】变而相杂,故曰()。自()耳,非吾师之暴戾。
【疏】(),碎也。戾,暴也。庄子以自然至道为师,再称之者,叹美其德。言我所师大道,亭毒生灵,假令()万物,亦无心暴怒,故素秋摇落而雕零者不怨。此明虽复断裁而非义也。
【释文】《()》子兮反。《为戾》力计反,暴也。
【二】【注】仁者,兼爱之名耳;无爱,故无所称仁。
【疏】仁者,偏爱之迹也。言大道开阖天地,造化苍生,慈泽无穷而不偏爱,故不为仁。
【三】【注】寿者,期之远耳;无期,故无所称寿。
【疏】岂但长于上古,抑乃象帝之先。既其不灭不生,复有何夭何寿也!郭注云,寿者,期之远耳。
【释文】《长于》丁丈反。章末同。
【四】【注】巧者,为之妙耳;皆自尔,故无所称巧。
【疏】乘二仪以覆载,取万物以刻雕,而二仪以生化为巧,万物以自然为用。生化既不假物,雕刻岂假他人!是以物各任能,人皆率性,则工拙之名于斯灭矣。郭注云,巧者,为之妙耳。
【五】【注】忘乐而乐足。
【疏】所在任适,结成天乐。
【释文】《天乐》音洛。章内同。
【六】【疏】既知天乐非哀乐,即知生死无生死。故其生也同天道之四时,其死也混万物之变化也。
【七】【疏】妙本虚凝,将至阴均其寂泊;应迹同世,与太阳合其波流。
【八】【疏】德合于天,故无天怨;行顺于世,故无人非;我冥于物,故物不累我;我不负幽显,有何鬼责也!
【九】【注】动静虽殊,无心一也。
【疏】天地,以结动静无心之义也。
【一○】【注】常无心,故王天下而不疲病。
【疏】境智冥合,谓之为一。物不能挠,谓之为定。祇为定于一心,故能王于万国。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
【释文】《而王》往况反。注及下王天同。《祟》虽遂反,徐息类反。李云:祸也。
【一一】【疏】一心凝者类死灰,而静为躁君,故万物归服。
【一二】【注】我心常静,则万物之心通矣。通则服,不通则叛。
【疏】所以一心定而万物服者,祇言用虚静之智,推寻二仪之理,通达万物之情,随物变转而未尝不适,故谓之天乐也。
【一三】【注】圣人之心所以畜天下者奚为哉?天乐而已。
【疏】夫圣人之所以降迹同凡,合天地之至乐者,方欲畜养苍生,亭毒群品也。
【释文】《畜天》许六反。注同。
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一】。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二】;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三】。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四】。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五】。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六】;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七】;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八】。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九】,帝王无为而天下功【一○】。故曰莫神于天,莫富于地,莫大于帝王【一一】。故曰帝王之德配天地【一二】。此(一)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一三】。
【一】【疏】王者宗本于天地,故覆载无心;君主于道德,故生而不有;虽复千变万化而常自无为。盛德如此,尧之为君也。
【二】【注】有余者,闲暇之谓也。
【三】【注】不足者,汲汲然欲为物用也。欲为物用,故可得而臣也,及其为臣,亦有余也。
【疏】不足者,汲汲之辞。有余者,闲暇之谓。言君上无为,智照宽旷,御用区宇,而闲暇有余;臣下有为,情虑狭劣,各有职司,为君所用,匪懈在公,犹恐不足。是知无为有事,劳逸殊涂。
【四】【注】夫工人无为于刻木而有为于用斧,主上无为于亲事而有为于用臣。臣能亲事,主能用臣;斧能刻木而(二)工能用斧;各当其能,则天理自然,非有为也。若乃主代臣事,则非主矣;臣秉主用,则非臣矣。故各司其任,则上下咸得而无为之理至矣。
【疏】无为者,君德也;有为者,臣道也。若上下无为,则臣僭君德;上下有为,则君滥臣道。君滥臣道,则非主矣;臣僭君德,岂曰臣哉!于是上下相混,君臣冒乱,既乖天然,必招危祸。故无为之言,不可不察。无为,君也。古之人贵夫无为。郭注此文,甚有辞理。
【五】【注】无为之言,不可不察也。夫用天下者,亦有用之为耳。然自得此为,率性而动,故谓之无为也。今之为天下用者,亦自得耳。但居下者亲事,故虽舜禹为臣,犹称有为。故对上下,则君静而臣动;比古今,则尧舜无为而汤武有事。然各用其性而天机玄发,则古今上下无为,谁有为也!
【疏】夫处上为君,则必须无为任物,用天下之才能;居下为臣,亦当亲事有为,称所司之职任;则天下化矣。斯乃百王不易之道。
【六】【疏】谓三皇五帝淳古之君也。知照明达,笼落二仪,而垂拱无为,委之臣下,知者为谋,故不自虑也。
【释文】《知虽》音智。下愚知同。
【七】【疏】弘辩如流,雕饰万物,而付之司牧,终不自言也。
【释文】《自说》音悦。
【八】【注】夫在上者,患于不能无为而代人臣之所司。使咎繇不得行其明断,后稷不得施其播殖,则群才失其任而主上困于役矣。故冕旒垂目而付之天下,天下皆得其自为,斯乃无为而无不为者也,故上下皆无为矣。但上之无为则用下,下之无为则自用也。
【疏】艺术才能冠乎海内,任之良佐而不与焉,夫何为焉哉?玄默而已。故老经云,是谓用人之力。
【释文】《咎》音羔。《繇》音遥。《明断》丁乱反。
【九】【注】所谓自尔。
【疏】天无情于生产而万物化生,地无心于长成而万物成育,故郭注云,所谓自然也。
【一○】【注】功自彼成。
【疏】王者同两仪之含育,顺四序以施生,任万物之自为,故天下之功成矣。◎王念孙曰:案如郭解,则功下须加成字而其义始明。不知功即成也,言无为而天下成也。(中庸曰,无为而成。)尔雅曰:功,成也。大戴礼盛德篇曰,能成德法者为有功。周官稿人,乃入功于司弓矢及缮人,郑注曰:功,成也。管子五辅篇曰,大夫任官辩事,官长任事守职,士修身功材,功材,谓成材也。荀子富国篇曰,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谓待之而后成也。万物化,万物育,天下功,相对为文,是功为成也。
【一一】【疏】夫日月明晦,云雷风雨,而荫覆不测,故莫神于天。囊括川原,包容岳渎,运载无穷,故莫富于地。位居九五,威跨万乘,日月照临,一人总统,功德之大,莫先王者。故老经云,域中四大,王居其一焉。
【一二】【注】同乎天地之无为也。
【疏】配,合也。言圣人之德,合天地之无为。
【一三】【疏】达覆载之无主,是以乘驭两仪;循变化之往来,故能驱驰万物;任黔黎之才,用人群之道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此字。(二)道藏本无而字。
本在于上,末在于下【一】;要在于主,详在于臣【二】。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三】;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四】;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五】;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六】;哭泣衰绖,隆杀之服,哀之末也【七】。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八】。
【一】【疏】本,道德也。末,仁义也。言道德淳朴,治之根本,行于上古;仁义浇薄,治之末叶,行于下代。故云,本在于上,末在于下也。
【释文】《本在于上末在于下》李云:本,天道;末,人道也。
【二】【疏】要,简省也。详,繁多也。主道逸而简要,臣道劳而繁冗。繁冗,故有为而奉上;简要,故无为而御下也。
【三】【疏】五兵者,一弓,二殳,三矛,四戈,五戟也。运,动也。夫圣明之世,则偃武修文;逮德下衰,则偃文修武。偃文修武,则五兵动乱;偃武修文,则四民安业。德之本末,自此可知也。
【四】【疏】赏者,轩冕荣华,故利也。罚者,诛残戮辱,故害也。辟,法也。五刑者,一劓,二墨,三刖,四宫,五大辟。夫道丧德衰,浮伪日甚,故设刑辟以被黎元,既亏理本,适为教末也。
【释文】《之辟》毗赤反。
【五】【疏】礼法者,五礼之法也。数者,计算;度〔者〕,丈尺;形者,容仪;名者,字讳;比者,校当;详者,定审。用此等法以养苍生,治乖淳古,故为治末也。
【释文】《比详》毗志反。下同。一音如字,云:比较详审。《治之》直吏反。下治之至、注至治之道同。
【六】【疏】乐者,和也。羽者,鸟羽;旄者,兽毛;言采鸟兽之羽毛以饰其器也。夫帝王之所以作乐者,欲上调阴阳,下和时俗也。古人闻乐即知国之兴亡,治世乱世,其音各异。是知大乐与天地同和,非羽毛钟鼓者也。自三代以下,浇浪荐兴,赏郑卫之淫声,弃云韶之雅韵,遂使羽毛文采,盛饰容仪,既非咸池之本,适是濮水之末。
【七】【疏】绖者,实也。衰,摧也。上曰(衰)〔服〕,下曰裳。在首在腰,二俱有绖。隆杀者,言礼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哭泣衣裳,各有差降。此是教迹外仪,非情发于衷,故哀之末也。
【释文】《衰》音崔。《绖》田结反。《隆杀》所界反。
【八】【注】夫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任自然而运动,则五事之末不振而自举也。
【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精神心术者,五末之本也。言此之五末,必须精神心智率性而动,然后从于五事,即非矜矫者也。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二】。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故圣人取象焉【三】。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四时之序也【四】。万物化作,萌区有状【五】;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六】。夫天地至神(一),而有尊卑先后之序,而况人道乎【七】!宗庙尚亲,朝廷尚尊,乡党尚齿,行事尚贤,大道之序也【八】。语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九】;语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二)【一○】!
【一】【注】所以先者本也。
【疏】古之人,谓中古人也。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二】【疏】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也。
【释文】《长先而少》诗照反。
【三】【注】言(三)此先后虽是人事,然皆在至(四)理中来,非圣人之所作也。
【疏】天地之行者,谓春夏先,秋冬后,四时行也。夫天地虽大,尚有尊卑,况在人伦,而无先后!是以圣人象二仪之造化,观四序之自然,故能笃君臣之大义,正父子之要道也。
【四】【疏】天尊,地卑,不刊之位也。春夏先,秋冬后,次序悫乎。举此二条,足明万物。
【五】【疏】夫万物变化,未始暂停,或起或伏,乍生乍死,千族万种,色类不同,而萌兆区分,各有形状。
【释文】《萌区》曲俱反。
【六】【疏】夫春夏盛长,秋冬衰杀,或变生作死,或化故成新,物理自然,非关措意,故随流任物而所造皆适。
【七】【注】明夫尊卑先后之序,固有物之所不能无也。
【疏】二仪生育,有不测之功,万物之中,最为神化,尚有尊卑先后,况人伦之道乎!
【八】【注】言非但人伦所尚也。
【疏】宗庙事重,必据昭穆,以嫡相承,故尚亲也。朝廷以官爵为尊卑,乡党以年齿为次第,行事择贤能用之,此理之必然,故云大道之序。
【释文】《朝廷》直遥反。
【九】【疏】议论道理而不知次第者,虽有语言,终非道语;既失其序,不堪治物也。
【一○】【注】所以取道,为〔其〕有序〔也〕(五)。
【疏】既不识次第,虽语非道,于何取道而行理之邪!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神下有也字。(二)阙误引文如海本道下有哉字。(三)赵谏议本无言字。(四)赵本无至字。(五)其字也字依宋本及道藏本补。世德堂本作为有序也,无其字。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一】,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二】,仁义已明而分守次之【三】,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四】,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五】,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六】,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七】,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八】。赏罚已明而愚知处宜,贵贱履位【九】;仁贤不肖袭情【一○】,必分其能,必由其名【一一】。以此事上【一二】,以此畜下,以此治物,以此修身【一三】,知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大平,治之至也【一四】。
【一】【注】天者,自然也。自然既明,则物得其道也。
【疏】此重开大道次序之义。言古之明开大道之人,先明自然之理。为自然是道德之本,故道德次之。
【二】【注】物得其道而和,理自适也。
【疏】先德后仁,先仁后义,故仁义次之。
【三】【注】理适而不失其分也。
【疏】既行兼爱之仁,又明裁非之义,次令各守其分,不相争夺也。
【四】【注】得分而物物之名各当其形也。
【疏】形,身也。各守其分,不相倾夺,次劝修身,致其名誉也。
【五】【注】无所复改。
【疏】虽复劝令修身以致名誉,而皆须因其素分,任其天然,不可矫性伪情以要令闻也。
【六】【注】物各自任,则罪责除也。
【疏】原者,恕免;省者,除废。虽复因任其本性,而不无其僭过,故宜布之恺泽,宥免其辜也。
【释文】《原省》所景反。原,除;省,废也。
【七】【注】各以得性为是,失性为非。
【疏】虽复赦过宥罪,而人心渐薄,次须示其是非,以为鉴诫也。
【八】【注】赏罚者,失得之报也。夫至治之道,本在于天而末极于斯。
【疏】是非既明,臧否斯见,故赏善罚恶,以勖黎元也。
【九】【注】官(一)各当其才也。
【疏】用此赏罚,以次前序而为治方者,智之明暗,安处各得其宜,才之高下,贵贱咸履其位也。
【一○】【注】各自行其所能之情。
【疏】仁贤,智也;不肖,愚也。袭,用也。主上圣明,化导得所,虽复贤愚各异,而咸用本情,终不舍己效人,矜夸炫物也。
【一一】【注】无相易业。
【疏】夫性性不同,物物各异,艺能固别,才用必分,使之如器,无不调适也。
【释文】《必分》方云反。
【一二】【注】名当其实,故由名而实不滥也。
【疏】夫名以召实,而(由)〔当〕实故名。若使实不(当)〔由〕(二)名,则名过其实。今明名实相称,故云必由其名也。
【一三】【疏】以,用也。言用以前九法,可以为臣事上,为君畜下,外以治物,内以修身也。
【一四】【疏】至默无为,委之群下,塞聪闭智,归之自然,可谓太平之君,至治之美也。
【释文】《知谋》音智。《大平》音泰。
【校】(一)世德堂本官作言。(二)当由二字依注文互易。
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一】。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也【二】。骤而语形名,不知其本也【三】;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四】。倒道而言,迕道而说者,人之所治也,安能治人【五】!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非知治之道【六】;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七】。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八】。
【一】【疏】先,本也。言形名等法,盖圣人之应迹耳,不得已而用之,非所以迹也。书者,道家之书,既遭秦世焚烧,今检亦无的据。
【二】【注】自先明天以下,至形名而五,至赏罚而九,此自然先后之序也。
【疏】夫为治之体,必随世污隆,世有浇淳,故治亦有宽急。是以五变九变,可举可言。苟其不失次序,则是太平至治也。
【三】【疏】骤,数也,速也。季世之人,不知伦序,数语形名,以为治术,而未体九变,以自然为宗,但识其末,不知其本也。
【四】【疏】速论赏罚,以此驭时,唯见枝条,未知根本。始,犹本也,互其名耳。
【五】【注】治人者必顺序。
【疏】迕,逆也。不识治方,不知次序,颠倒道理,迕逆物情,适可为物所治,岂能治物也!
【释文】《迕道》音悟。司马云:横也。《而说》徐音悦,又如字。
【六】【注】治道先明天,不为弃赏罚也,但当不失其先后之序耳。
【疏】夫形名赏罚,此乃知治之具,度非知治之要道也。
【七】【注】夫用天下者,必大通顺序之道。
【疏】若以形名赏罚可施用于天下者,不足以用于天下也。斯乃苟饰华辞浮游之士,一节曲见偏执之人,未可以识通方,悟于大道者也。
【八】【注】寄此事于群才,斯乃畜下也。
【疏】重迭前语。古人有之,但寄群才而不亲预,故是臣下之术,非主上养民之道。总结一章之意,以明本末之旨归也。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一】?」
【一】【疏】天王,犹天子也。舜问于尧为帝王之法,若为用心以合大道也。
尧曰:「吾不敖无告【一】,不废穷民【二】,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三】。此吾所以用心已【四】。」
【一】【注】无告者,所谓顽民也。
【疏】敖,侮慢也。无告,谓顽愚之甚,无堪告示也。尧答舜云:「纵有顽愚之民,不堪告示,我亦殷勤教诲,不敖慢弃舍也。」故老经云,不善者吾亦善之。敖亦有作教字者,今不用也。
【释文】《不敖》五报反。
【二】【注】恒加恩也。
【疏】百姓之中有贫穷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三】【疏】孺子,犹稚子也。哀,怜也。民有死者,辄悲苦而慰之。稚子小儿,妇人孤寡,并皆矜愍善嘉养恤也。
【四】【疏】已,止也。总结以前,用答舜问。「我之用心,止尽于此。」
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一】。」
【一】【疏】用心为治,美则美矣,其道狭劣,未足称大。既领尧答,因发此讥。
尧曰:「然则何如【一】?」
【一】【疏】尧既被讥,因兹请益,「治道之大,其术如何?」
舜曰:「天德而出宁【一】,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二】。」
【一】【注】与天合德,则虽出而静。
【疏】化育之方,与玄天合德,迹虽显著,心恒宁静。
【二】【注】此皆不为而自然也。
【疏】经,常也。夫日月盛明,六合俱照,春秋凉暑,四序运行,昼夜昏明,云行雨施,皆天地之大德,自然之常道者也。既无心于偏爱,岂有情于养育!帝王之道,其义亦然。
【释文】《雨施》始豉反。
尧曰:「胶胶扰扰乎【一】!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二】。」
【一】【注】自嫌有事。
【疏】胶胶,扰扰,皆扰乱之貌也。领悟此言,自嫌多事,更相发起,聊此撝谦。
【释文】《胶胶》交卯反。司马云:和也。《扰扰》而小反。司马云:柔也。案如注意,胶胶扰扰,动乱之貌。
【二】【疏】尧自谦光,推让于舜,故言子之盛德,远合上天,我之用心,近符人事。夫尧舜二君,德无优劣,故寄此两圣以显方治耳。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一】,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二】。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三】。
【一】【疏】自此已下,庄生之辞也。夫天覆地载,生育群品,域中四大,此当二焉。故引古证今,叹美其德。
【二】【疏】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故知轩顼唐虞,皆以德合天地为其美也。
【三】【疏】言古之怀道帝王,何为者哉?盖无心顺物,德合二仪而已矣。
【释文】《之王》往况反。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一】。」
【一】【疏】姓仲,名由,字子路,宣尼弟子也。宣尼睹周德已衰,不可匡辅,故将己所修之书,欲藏于周之府藏,庶为将来君王治化之术,故与门人谋议,详其可否。老君,姓李,名聃,为周征藏史,犹今之秘书官,职典坟籍。见周室版荡,所以解免其官,归休静处。故子路咨劝孔子,何不暂试过往,因而问焉。
【释文】《藏书》司马云,藏其所著书也。《征藏》才浪反。司马云:征藏,藏名也。一云:征,典也。《史》藏府之史。《老聃》吐甘反。或云:老聃是孔子时老子号也。《免而归》言老子见周之末不复可匡,所以辞去也。
孔子曰:「善。」
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一】,于是翻十二经以说【二】。
【一】【疏】老子知欲藏之书是先圣之已陈刍狗,不可久留,恐乱后人,故云不许。
【二】【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易道,此六经也;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委曲敷演,故翻覆说之。
【释文】《翻》敷袁反。徐又音盘,又音烦。司马〔云〕:烦冤也。《十二经》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以说》如字,又始锐反。绝句。
老聃中其说,曰:「大(一)谩,愿闻其要【一】。」
【一】【疏】中其说者,许其有理也。大谩者,嫌其繁谩太多,请简要之术也。
【释文】《老聃中》丁仲反。《其说》如字。绝句。《曰大》音泰,徐敕佐反。《谩》末旦反,郭武谏反。
【校】(一)赵谏议本大作太。
孔子曰:「要在仁义【一】。」
【一】【疏】经有十二,乃得繁盈,切要而论,莫先仁义也。
老聃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一】?」
【一】【疏】问:「此仁义率性不乎?」
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一】?」
【一】【疏】然,犹如此。言仁义是人之天性也。贤人君子,若不仁则名行不成,不义则生道不立。故知仁义是人之真性,又将何为是疑之也邪?
老聃曰:「请问,何谓仁义【一】?」
【一】【疏】前言仁义是人之真性,今之重问,请解所由也。
孔子曰:「中心物恺,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一】。」
【一】【注】此常人之所谓仁义者也,故寄孔老以正之。
【疏】恺,乐也。忠诚之心,愿物安乐,慈爱平等,兼济无私,允合人情,可为世教也。
【释文】《中心物》本亦作勿。《恺》开待反。司马云:乐也。
老聃曰:「意,几乎后言!夫兼爱,不亦迂乎【一】!无私焉,乃私也【二】。夫子若欲使天子无失其牧乎【三】?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四】,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五】。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已至矣【六】;又何偈偈乎揭仁义,若击鼓而求亡子焉【七】?意,夫子乱人之性也【八】!」
【一】【注】夫至仁者,无爱而直前也。
【疏】意,不平之声也。几,近也。迂,曲也。后发之言,近乎浮伪,故兴意叹,以(长)〔表〕不平。夫至人推理直前,无心思虑,而汝存情兼爱,不乃私曲乎!
【释文】《曰意》于其反。司马云:不平声也。下同。《几乎》音机。司马本作颀,云:颀,长也,后言长也。◎卢文弨曰:旧本后作复(一),未详。《迂乎》音于。
【二】【注】世所谓无私者,释己而爱人。夫爱人者,欲人之爱己,此乃甚私,非忘公而公也。【疏】夫兼爱于人,欲人之爱己也,此乃甚私,何公之有邪!
【三】【疏】牧,养也。欲使天下苍生咸得本性者,莫若上下各各守分,自全恬养,则大治矣。牧有本作放字者,言君王但放任群生,则天下太平也。
【释文】《牧乎》司马云:牧,养也。
【四】【疏】夫天地覆载,日月照临,星辰罗列,此并自然之理也,非关人事。岂唯三种,万物悉然,但当任之,莫不备足,何劳措意,妄为矜矫也!
【五】【注】皆已(二)自足。
【疏】有识禽兽,无情草木,各得生立,各有群分,岂资仁义,方获如此!
【六】【注】不待于兼爱也。
【疏】循,顺也。放任己德而逍遥行世,顺于天道而趋步人间,人间至极妙行,莫过于此也。
【释文】《放德》方往反。
【七】【注】无由得之。
【疏】偈偈,励力貌也。揭,担负也。亡子,逃人也。言孔丘勉励身心,担负仁义,强行于世,以教苍生,何异乎打击大鼓而求觅亡子,是以鼓声愈大而亡者愈离,仁义弥彰而去道弥远,故无由得之。
【释文】《偈偈》居谒反,又巨谒反。或云:用力之貌。《揭仁》其谒反,又音桀。
【八】【注】事至而爱,当义而止,斯忘仁义者也,常念之则乱真矣。
【疏】亡子不获,罪在鸣鼓;真性不明,过由仁义;故发噫叹,总结之也。
【校】(一)释文原本及世德堂本均作复。(二)世德堂本已作以。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一】。今吾观子,非圣人也。鼠壤有余蔬,【二】而弃妹之者,不仁也【三】,生熟不尽于前【四】,而积敛无崖【五】。」
【一】【疏】姓士,字成绮,不知何许人。舍,逆旅也。趼,脚生泡浆创也。成绮素闻老子有神圣之德,故不辞艰苦,慕义远来。百经旅舍,一不敢息,涂路既遥,足生重趼。
【释文】《士成绮》如字,又鱼纸反。士成绮,人姓名也。《愿见》贤遍反。下同。《百舍》司马云:百日止宿也。《重》直龙反。《趼》古显反。司马云:胝也。胝,音陟其反。许慎云:足指约中断伤为趼。◎庆藩案释文引许说,本淮南修务篇注。淮南引庄子作重跰,跰即趼字之误也。高注云:趼,足生胝也。趼,又读若茧。贾子劝学篇百舍重茧,宋策墨子百舍重茧,(高注:重茧,累胝也。)皆假茧作趼也。
【二】【注】言其不惜物也。
【疏】昔时藉甚,谓是至人;今日亲观,知无圣德。见其鼠穴土中,有余残蔬菜。嫌其秽恶,故发此讥也。
【释文】《余蔬》所居反,又音所。司马云:蔬读曰糈。糈,粒也。鼠壤内有遗余之粒,秽恶过甚也。一云:如鼠之堆壤,余益蔬外也。
【三】【注】无近恩,故曰弃。
【疏】妹,犹昧也。闇昧之徒,应须诱进,弃而不教,岂曰仁慈也!
【释文】《弃妹》一本作妹之老。《不仁》释名云:妹,末也。谓末学之徒,须慈诱之,乃见弃薄,不仁之甚也。
【四】【注】至足,故恒有余。
【疏】生,谓粟帛;熟,谓饮食。充足之外,不复概怀,所以饮食资财,目前狼藉。且大圣宽弘而不拘小节,士成庸琐,以此为非。细碎之间,格量真圣,可谓以螺酌海,焉测浅深也!
【释文】《生熟》司马云:生,脍也。一云:生熟,谓好恶也。
【五】【注】万物归怀,来者受之,不小立界畔也。
【疏】既有圣德,为物所归,故供给聚敛,略无涯(峙)〔涘〕,浩然无心,积散任物也。
【释文】《而积》子亦反,李子赐反。《敛》力检反,李狸艳反。
老子漠然不应【一】。
【一】【注】不以其言概意。
【疏】尘垢之言,岂曾入耳!漠然虚淡,何足介怀!
士成绮明日复见,曰:「昔者吾有刺于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一】?」
【一】【注】自怪刺讥之心,所以坏也。
【疏】却,空也,息也。昨日初来,妄生讥刺,今时思省,方觉己非,所以引过责躬,深怀惭竦。心之空矣,不识何耶。
【释文】《复见》扶又反。《有刺》(于)〔千〕(一)赐反。《正却》去逆反。或云:息也。
【校】(一)千字依释文原本改。
老子曰:「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一】。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二】。苟有其实,人与之名而弗受【三】,再受其殃【四】。吾服也恒服【五】,吾非以服有服。」
【一】【注】脱,过去也。
【疏】夫巧智神圣之人者,盖是迹,非所以迹也。「汝言我欲于圣人乎?我于此久以免脱,汝何为乃谓我是圣非圣耶?」老君欲抑成绮之讥心,故示以息迹归本也。郭注云,脱,过去也,谓我于圣已得过免而去也。
【释文】《夫巧》苦教反,又如字。《知》音智。《为脱》徒活反。注同。
【二】【注】随物所名。
【三】【注】有实,故不以毁誉经心也。
【释文】《毁誉》音余,下同。
【四】【注】一毁一誉,若受之于心,则名实俱累,斯所以再受其殃也。
【疏】昨日汝唤我作牛,我即从汝唤作牛,唤我作马,我亦从汝唤作马,我终不拒。且有牛马之实,是一名也。人与之名,讳而不受,是再殃也。讥刺之言,未甚牛马,是尚不讳,而况非乎!
【五】【注】服者,容行之谓也。不以毁誉自殃,故能不变其容。
【疏】郭注云,服者,容行之谓也。老君体道大圣,故能制服身心,行行容受,呼牛呼马,唯物是从,此乃恒常,非由措意也。
【释文】《容行》如字。
【六】【注】有为为之,则不能恒服。
【疏】言我率性任真,自然容受,非关有心用意,方得而然。必也用心,便成矫性,既其有作,岂曰无为!
士成绮鴈行避影,履行遂进而问:「修身若何【一】?」
【一】【疏】成绮自知失言,身心惭愧,于是鴈行斜步,侧身避影,随逐老子之后,不敢履蹑其迹,仍徐进问,请修身之道如何。
老子曰:「而容崖然【一】,而目冲然【二】,而颡頯然【三】,而口阚然【四】,而状义然【五】,似系马而止也【六】。动而持【七】,发也机【八】,察而审【九】,知巧而睹于泰【一○】,凡以为不信【一一】。边竟(一)有人焉,其名为窃【一三】。」
【一】【注】进趋不安之貌。
【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于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
【二】【注】冲出之貌。
【疏】心既不安,目亦驰动,故左盼右睇,睢盱充诎也。
【三】【注】高露发美之貌。
【疏】颡额高亢,显露华饰,持此容仪,矜敖于物。
【释文】《颡頯》上息党反,下去轨反。本又作显,如字。司马本作〈鬼页〉。
【四】【注】虓豁之貌。
【疏】郭注云,虓豁之貌也。谓志性强梁,言语雄猛,夸张虓豁,使人可畏也。
【释文】《阚》郭许览反,又火斩反,又火暂反。《虓》火交反。《豁》火括反。
【五】【注】踶跂自持之貌。
【疏】义,宜也。踶跂骄豪,实乖典礼,而修饰容状,自然合宜也。
【释文】《踶》直氏反。《跂》去氏反。◎庆藩案义读为峨。义然,峨然也。说详俞氏大宗师篇平议。郭训成疏两失之。
【六】【注】志在奔驰。
【疏】形虽矜庄,而心性諠躁,犹如逸马被系,意存奔走。
【七】【注】不能自舒放也。
【疏】驰情逐境,触物而动,不能任适,每事拘持。
【八】【注】趋舍速也。
【疏】机,弩牙也。攀缘之心,遇境而发,其发猛速,有类弩牙。
【九】【注】明是非也。
【疏】不能虚遣,违顺两忘,而明察是非,域心审定。
【一○】【注】泰者,多于本性之谓也。巧于见泰,则拙于抱朴。
【疏】泰,多也。不能忘巧忘知,观无为之一理,而诈知诈巧,见有为之多事。
【一一】【注】凡此十事,以为不信性命而荡夫毁誉,皆非修身之道也。
【疏】信,实也。言此十事,皆是虚诈之行,非真实之德也。◎家世父曰:郭象云,凡此十事,以为不信性命而荡夫毁誉,于文多一转折。凡以为不信,言凡所为皆出于矫揉,与自然之性不相应,故谓之不信。容也,目也,颡也,口也,状也,一有矜持,若系马而制其奔突,不能自信于心也。动而发,一其机应之,而相胜以知巧,不能自信于外也。微分两义,不得为十事。
【一二】【注】亦如(二)汝所行,非正人也。
【疏】窃,贼也。边蕃境域,忽有一人,不惮宪章,但行窃盗。内则损伤风化,外则阻隔蕃情,蠹政害物,莫斯之甚。成绮之行,其猥亦然,举动睢盱,犹如此贼也。
【释文】《边竟》音境。《有人焉其名为窃》边垂之人,不闻知礼乐之正,纵有言语,偶会坟典,皆是窃盗所得,其道何足语哉!司马云:言远方尝有是人。
【校】(一)赵谏议本竟作境。(二)世德堂本如作知。
夫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一】。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一)乎其不可测也【二】。形德仁义,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三】!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而不足以为之累【四】。天下奋棅而不与之偕【五】,审乎无假而不与利迁【六】,极物之真,能守其本【七】,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八】。通乎道,合乎德【九】,退仁义【一○】,宾礼乐【一一】,至人之心有所定矣【一二】。」
【一】【疏】庄周师老君,故呼为夫子也。终,穷也。二仪虽大,犹在道中,不能穷道之量;秋毫虽小,待之成体,此则于小不遗。既其能小能大,故知备在万物。
【二】【疏】既大无不包,细无不入,贯穿万物,囊括二仪,故广广叹其宽博,渊乎美其深远。◎庆藩案广广,犹言旷旷也。旷旷者,虚无人之貌。〔汉书〕五行志,师出过时,兹谓广,李奇曰:广,音旷。旷与广,古字义通。(汉书)武五子传,横术(薛瓒曰:术,道路也。)何广广兮,苏林曰:广,音旷。
【三】【疏】夫形德仁义者,精神之末迹耳,非所以迹也,救物之弊,不得已而用之。自非至圣神人,谁能定其粗妙耶!
【四】【注】用世,故不患其大也。
【疏】圣人威跨万乘,王有世界,位居九五,不亦大乎!而姑射汾阳,忘物忘己,即动即寂,何四海之能累乎!
【五】【注】静而顺之。
【疏】棅,权也。偕,居也。社稷颠覆,宇内崩离,趋世之人,奋动权棅,必静而自守,不与并逐也。
【释文】《奋棅》音柄。司马云:威权也。李丑伦反。一本作栋。◎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棅,威权也。说文:柄,柯也。柄,或(从)〔作〕棅。管子山权数篇此之谓国权,此谓君棅。操国计之盈虚,谓之国权。制人事之重轻,谓之君棅。棅者,所藉以制事者也。大者制大,小者制小,相与奋起以有为于世,皆有所借者也。说文:假,借也。无所假则无为,无为则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而随物以迁焉。无假而不与利迁,斯之谓无为而无不为。郭象云,任真而直往,非也。
【六】【注】任真而直往也。
【疏】志性安静,委命任真,荣位既不关情,财利岂能迁动也!
【七】【疏】夫圣人灵鉴洞彻,穷理尽性,斯极物之真者也。而应感无方,动不伤寂,能守其本。
【八】【疏】虽复握图御宇,总统群方,而忘外二仪,遗弃万物,是以为既无为,事既无事,心闲神王,何困弊之有!
【九】【疏】淡泊之心,通乎至道,虚忘之智,合乎上德,斯乃境智相会,能(斯)〔所〕冥符也。
【一○】【注】进道德也。
【一一】【注】以情性为主也。
【疏】退仁义之浇薄,进道德之淳和,摈礼乐之浮华,主无为之虚淡。◎俞樾曰:宾当读为摈,谓摈斥礼乐也,与上句退仁义一律。郭注曰,以性情为主也,则以本字读之,其义转迂。达生篇曰,宾于乡里,逐于州部,此即假宾为摈之证。◎庆藩案俞说是也。古宾摈音同,音同之字,往往假借为义。周礼司仪,宾拜送币,释文云:宾,音摈。本书徐无鬼篇,宾于寡人,司马本宾作摈,即其证。
【一二】【注】定于无为也。
【疏】恬淡无为而用不乖寂,定矣。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重渊字。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一】,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二】,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三】,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一),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四】。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五】,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六】!
【一】【疏】道者,言说;书者,文字。世俗之人,识见浮浅,或托语以通心,或因书以表意,持(许)〔诵〕往来,以为贵重,不知无足可言也。
【二】【疏】所以致书,贵宣于语,所以宣语,贵表于意也。
【三】【疏】随,从也。意之所出,从道而来,道既非色非声,故不可以言传说。
【释文】《言传》丈专反。后同。
【四】【注】其贵恒在意言之表。
【疏】夫书以载言,言以传意,而末世之人,心灵暗塞,遂贵言重书,不能忘言求理。故虽贵之,我犹不足贵者,为言书糟粕,非可贵之物也。故郭注云,其贵恒在意言之表。
【释文】《为其》于伪反。
【五】【注】得彼〔之〕(二)情,唯忘言遗书者耳。
【疏】夫目之所见,莫过形色,耳之所听,唯在名声。而世俗之人,不达至理,谓名言声色,尽道情实。岂知玄极,视听莫偕!愚惑如此,深可悲叹。郭注云,得彼之情,唯忘言遗书者耳。
【六】【注】此绝学去知之意也。
【疏】知道者忘言,贵德者不知,而聋俗愚迷,岂能识悟!唯当达者方体之矣。
【释文】《知者》如字。下同。或并音智。《去尚》起吕反。
【校】(一)世德堂本之下有哉字。(二)之字依宋本及疏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一)何言邪【一】?」
【一】【疏】桓公,齐桓公也。轮,车轮也。扁,匠人名也。斲,雕斫也。释,放也。齐君翫读,轮扁打车,贵贱不同,事业各异,乃释放其具,方事质疑。欲明至道深玄,不可传(集)〔说〕,故寄桓公匠者,略显忘言之致也。
【释文】《桓公》李云:齐桓公也,名小白。《轮扁》音篇,又符殄反。司马云:斲轮人也,名扁。《斲》陟角反。《椎》直追反。《而上》时掌反。
【校】(一)世德堂本者作为。
公曰:「圣人之言也【一】。」
【一】【疏】所谓宪章文武,祖述尧舜,是圣人之言。
曰:「圣人在乎【一】?」
【一】【疏】又问:「圣人见在以不?」
公曰:「已死矣【一】。」
【一】【疏】答曰:「圣人虽死,厥教尚存焉。」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一】!」
【一】【疏】(夫)酒滓曰糟,渍糟曰粕。夫醇酎比乎道德,糟粕方之仁义,已陈刍狗,曾何足云!
【释文】《糟》音遭。李云:酒滓也。《魄》普各反。司马云:烂食曰魄。一云:糟烂为魄。本又作粕,音同。许慎云:粕,已漉麤糟也。或普白反,谓魂魄也。《已夫》音符。绝句。或如字。◎庆藩案释文,魄,本又作粕,即司马本也。文选陆士衡文赋〔注〕引司马云:烂食曰粕。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一】。」
【一】【疏】贵贱礼隔,不可轻言,庸委之夫,辄敢议论。说若有理,方可免辜,如其无辞,必获死罪。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一】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二】。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三】!」
【一】【疏】甘,缓也。苦,急也。数,术也。夫斲轮失所则〔不〕(一)牢固,若使得宜,则口不能言也。况之理教,其义亦然。
【释文】《甘》如字,又音酣。司马云:甘者,缓也。苦者,急也。《有数》李云:色注反,数,术也。◎卢文弨曰:案前后俱作色主反,此注字疑讹。
【二】【注】此言物各有性,教学之无益也。
【疏】喻,晓也。轮扁之术,不能示其子,轮扁之子,亦不能禀受其教,是以行年至老,不免斤斧之劳。故知物各有性,不可仿效。
【三】【注】当古(二)之事,已灭(三)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变,故绝学任性,与时变化而后至焉。
【疏】夫圣人制法,利物随时,时既不停,法亦随变。是以古人古法沦残于前,今法今人自兴于后,无容执古圣迹行乎今世。故知所读之书,定是糟粕也。
【释文】《人与》如字,又一音余。《可传》直专反。注同。
【校】(一)不字依正文补。(二)赵谏议本古作今。(三)赵本灭作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