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最高境界是神学么?
在唯物和唯心里,科学应该是归为唯物吧。。。可很多是现有科学解释不了的,和各种神学又搭边,于是乎,有了以上问题。"神"是一个高级的物种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篇题为“科学之上是哲学,哲学之上是神学”的文章,并看到一些同学深以为然的评论。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想到了高中的一道政治题,“请辨析以下观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高于科学。”
我们先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给出的标准答案: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相信大家都能对答案有点印象。很明显,按照我们大部分人之前积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前半句“科学之上是哲学”观点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后半句“哲学之上是神学”的观点对于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加无需再辨了。
出于好奇,我点了进去这篇文章,却发现这是一片标准的标题党,内容与标题几乎是毫不相干的。
以善意心态的揣测
如果作为一个传统的马哲题目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以上已经足够了。但是可惜大胡子马克思先生在1883年就去世了,至今已经过了两个甲子。近代以来,世界哲学又有了新的发展。20世纪克尔凯郭尔开创的存在主义、以及当今世界流行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掀起了新的一轮思想风暴。“这个观点是否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我尽量以一个善意的心态来揣测这个没有文章支撑的标题观点。
而这个观点的后半句更是撩动了我这个少男的好奇心,“哲学之上是神学”是否意味着“有神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尤其对于没有深入思考过有神论和无神论之哲学基础的同学来说,神的存在与否或许还真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尽可能以一个客观的立场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就暂时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来重新审视一下哲学和神学的关系。(严格意义上讲,完全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客观的立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
(具体)科学与哲学
实际上,“A之上是B,B之上是C”并不是一个十分清晰的表述,“之上”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可以接受的一种理解是:“B以A为基础,A以B为指导”,前半句就可以这么理解“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传统上来说,哲学有四个组成部分: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形而上学研究的是终极存在的问题,认识论研究获得知识的方法、知识的结构和有效性的问题,逻辑学研究推理的规则和技巧问题,价值论思考行为的判断、正当或谬误、善良及原则问题。
很明显,所有具体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首先需要科学家具备正确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指导,而认识论、逻辑学的发展也是以心理学、物理学等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的,因为哲学并不是一门空想的学科。当然,在很多人文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方面,还牵扯到哲学的价值论甚至是形而上学问题,在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
这么看的话,“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这句话是不是就顺眼多了?
友情提示,前方高能
同样的句式,套用到后半句上就是“神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以神学为指导”。
谈到这部分,请允许我跑题一会儿。我突然想到电影《黑客帝国》里面的片段,主角尼奥在发觉身边世界一些终极问题的时候,面临着要决定吃红色药丸还是蓝色药丸的选择,选择红色药丸的就将会得到真相,但真相是残酷的;而选择蓝色药丸则可以让自己继续在虚拟世界里快乐的沉睡。在哲学上,波兹曼有一个残酷的拷问:“你要选择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是快乐的猪?”清醒的痛与愚昧的幸福,其中必择其一。
回到本文,友情提醒,后面就是一个选择题。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四个字:前方高能。如果你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并愿意这样度过一生,现在请点击左上角。
哲学与神学
我们首先看“神学以哲学为基础,”
我们说,在许多宗教当中,哲学思想都是包含在内的。而相对于具体科学,神学和哲学重合较多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形而上学和价值论上。不管是西方的基督教、中东的伊斯兰教还是东方的佛教,这些宗教都给人提供了形而上学上“终极的存在是什么”的解释,也都在价值论上给出了善恶的划分与因果。
如果说“神学以哲学为基础”的话,那神学的哲学基础就在于它提供的形而上学解释和价值论的建立等。
再看“哲学以神学为指导”是否成立。
这个论点在刚开始就要受到质疑,因为无神论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有许多,近代以来一直占据着哲学的主流阵地。如果说这些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学观点的时候都是在受着“神的指导和启示”,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显得有些荒谬,因为这些哲学家本身就是在批判“神的存在”的。神何以那么无聊,“启示”着一批哲学家批判自己呢?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弄不清楚,只能弄得更不清楚,不信你就接着看),首先要回答,神学是什么?而哲学家们批判的神是什么?传统上我们所常见的,是江湖术士行骗所依靠的虚构神,这个不能纳入神学的范畴。而中世纪欧洲的教会统治时期所建立的神学,有相当一部分类似中国古代“君权神授”专制统治愚民色彩的成分在里面,也很难说是真正的神学。假如有人认为这也算得上神学的话,那这种神学就是不值一驳的,而有些无神论的西方哲学家比如尼采,主要批判的就是披着神学外衣实施专制统治的基督教会,以及这个教会为维持自己的专制统治所设立的所谓“神学”。
那么问题来了,神学究竟是什么?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绪论里面是这样说的: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
哲学“超越”与神学
以我个人目前的认识,在各科学发展至今仍能立得住脚跟的神学,它研究和解释的,是哲学上所说的“超越界”,而超越界是不为人所知的,关于超越界的具体解释我们稍后解释。
估计心急的读者要问了,既然超越界不为人所知,你怎么还知道有超越界?难道你不是人?
别着急,回答有没有超越界以及我是不是人这个问题,还要从认识论说起。
让人焦虑的认识论
我们传统上(康德以前)的认识论有两种,一种是以笛卡尔和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认为每个人生下来心灵里就存有“天生”观念,而他在世间所遇到的一切都只是机缘,机缘出现了,他的观念就可以得到证明。比如,我见过一头牛,但我就知道了牛的本质,这是因为我内心原本就有牛的本质,只是这头牛的出现让我的对牛本质的认识得到了证明。这个理论为了保证知识的普遍性,就是为了保证我不管遇到什么机缘都可以概括它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一生下来,心里就有对万事万物本质的了解和认识。但这个理论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第一次对你撒谎,第二次也对你撒谎,但是你无法保证他永远都会撒谎下去,而按照理性主义的观点,他第一次和你接触你就可以认清他的本质,从而肯定或者否定一个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走向了“独断论”。
另一种是洛克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认为“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经验产生了印象,累积后就变成了人可以联想的材料。针对理性主义关于撒谎的人的难题,经验主义的解释是不必管他们的本质如何,“只要生活够用就可以了”。但强调经验主义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一张白纸,那么脱离了看、听和想,那“我”是什么呢?人一旦脱离了知觉,自我就不见了。
两种理论都没有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看懂上文的人现在心情一定很焦躁,一定要很想问,就没有第三种?
康德:“物自体”不可知
哲学史读到这的时候我也很焦躁,在18世纪初的欧洲,连哲学家们都很焦躁。还好1724年一声炮响,德国为我们送来了康德大师。康德在哲学上的成就和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不需赘述,他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律令也都广为人知,但是他在哲学史上还有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终结了当时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执,把认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康德大师指出,理性论和经验论都过于执着人是怎么知道、怎么样获取知识,而忽视了在一些问题上,人是否能真正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有些事情真的可知么?比如我们所谈的神。
康德大师指出,人类所见的世界是符合人类兴趣指向的结果,是人类感官结构对应下所显示的世界。人看世界的时候,并未看到世界的真相,只是看到世界可以被人所看到的部分。
比如,拿我们工科生更容易信服的自然科学素材来验证:我们人类的认知全都是被限定在“三维空间”和“时间”的形式内的(这个是康德大师18世纪就提出的观点),一个世纪后,爱因斯坦提出了时间是第四个维度,而现代科学家对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最终简化预示着我们这个宇宙也许是十一维甚至十二维的。我们无法突破时空的界限来认识问题,古今中外我从没听说过有人看到过四维以上的物质,也从没见过时光倒流,这是自人出生到死亡都无法改变的。以此为基础(当然不是指以爱因斯坦的理论为基础,因为康德1804年就去世了,那时候爱因斯坦的爷爷还没出生呢),康德提出了“物自体”不可知的观点。
“物自体”不可知,主要指“自我、世界和上帝”不可知,康德与之呼应的另一个原则是“即用显体”,就是指一个东西本身如果没有作用显示在你面前,你根本无从判定它是什么。
再看“超越”
篇幅问题,自我和世界的真实本体不可知我就不再赘述,简单的说来,自我不可知是指我们只能认识经验中的自我,世界不可知指的是我们只能看到世界的外在现象,上帝不可知,指的是我们只能感受到我们和上帝的关系。按照我的理解,康德所提及的上帝指的就是超越界的存在。
按照形而上学的立场,超越是指不随着变化的世界而变化的、永恒不变的理型,宇宙最后的本质、根源,是永恒存在的。而人能靠知觉和理性来感觉和论证的,都不是超越者。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神学、或者说是超越者。怎么样,弄清楚了么?还是更糊涂了?是不是感觉有点像学太极拳的张无忌,把学会的招式全都忘了,才真的学会了?
神学是哲学的指导者?
理解了超越,我们再回过头梳理一下神学是不是哲学的指导者,来看看康德大师之后,存在主义者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他认为,哲学有三重任务,一是世界定向(世界),二是存在照明(自我),三是超越的追求。这里按照我的理解,超越者就是神学的根基,他并不完全算得上是传统宗教意义上的上帝,而是思考的所有问题的终极根源。
按照雅思贝尔斯的观点:了解“神学”或者说是“超越者”,不能以理性作为考虑,而应该以自己的存在作为出发点,把自己当成是动态的、辩证的生命,也就是以正、反、合不断地提升,代表着心灵的动态过程,先肯定在否定,然后再超越。只有如此才能感受到超越者或者说是上帝,但是永远不能证明它(但也不能证伪它,所以神学不是科学),因为它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
实际上,哲学是近代才和神学完全分离的,而哲学和神学的具体界限,至今学界也并没有达成一个系统的共识(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对于人类不可知的东西(这里的不可知不仅是指现在不可知,而且未来也仍旧不可知),近代哲学存在主义的无神论者把它定位为“超越”,而神学把它作为主要的“感受”和解释的对象。超越是哲学的终点,体现在生命哲学上,比如:我的生命追求存有、实在,但它最后可能是虚无的,谁能保障它不是虚无?只有信仰或者说超越(尤其是宗教宣称的信仰,不管它是不是真理)。而由于人类的认知限制,这里也正是哲学的限制。神学却在处理有关超越的解释,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也许“哲学之上是神学”是可以理解的。
后言:神学与“信仰”
最后,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根源上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做一下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神学与哲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神学则以超越人的认知的超越界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神学以哲学为基础,并在尝试处理对超越界的解释,并在超越界的解释上给哲学以指导(或者说是信仰)。
归根到底,广义上来说,哲学也是科学,而神学也是哲学,只是处理的对象不同罢了。但是因为“神”这个字被一些封建迷信的宗教利用了太多,为了避免歧义产生误会,也为了跟上世界潮流,我们还是称之为“超越者”吧。
并不相信有神论的海德格尔用“神”字很真诚表达了他的一生:等待神的降临。
谁又能说,这个“神”是我们无神论者所反对的“神”呢?
在马克思主义里面,虽然不讲“神”,但是关乎于人们对确切的知识所能确认的目标之外的追求,我们会称之为“信仰”。对“树立正确的理想信仰”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与神学家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详见雅思贝尔斯《四大圣贤》——耶稣、孔子、苏格拉底、释迦摩尼,篇幅问题不再展开)
如果你感到很迷茫,需要一个标准答案,而你恰好又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的话,那我会借用一下你的誓词作为回答: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对吗?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是院士朱清时先生提出来的,学界有很多人批评他,但在民间,他却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些年来,我见过不少引用这句话的佛教徒、道教徒、基督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仰的人。这话说得很奇怪,但是,别忙着批评他们迷信,或者反过来,这些支持者们急着去批评科学。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一些人相信的古代神学-哲学-科学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科学、哲学、神学究竟谁在前?
说佛教是宗教,大家恐怕没什么疑问,但说佛教是神学,恐怕会有一些反对者。因为这几年里,我见过一些基督教徒坚称佛教不是神学,还有一些佛教徒坚称佛教不是基督教那样的神学。那么,我们似乎可以看看基督教和古希腊哲学,以及古希腊科学的关系了。
从神话来看,神话早于哲学,但从基督教神学在古希腊的影响看,神学晚于哲学
如果说起神话,恐怕无人会怀疑诸多民族的久远神话在四者者中都排首位。但是,如果把古希腊一直到古罗马的中世纪教会作为神学历史来看,那么它是晚于古希腊哲学的。
神学和哲学的兵戎相见
圣徒保罗来到古希腊,他提出的基本观点是:灭绝智慧人的智慧。他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古希腊晚期哲学家并不欣赏东方的基督教,而相信“智慧”。既然古希腊人的“智慧”反对上帝,那么和“智慧”相反的,即愚人的道理,就成了保罗所坚守的东西,所以,保罗说上帝用愚人的道理来显出奇迹。但保罗为了传教,又不能完全否定古希腊人的哲学,所以,他指出古希腊人所谓的“神”,其实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但古希腊的“神”,其实是指经过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思辨化后的理性神,不可能是保罗所说的上帝。不过,宗教总是能吸引到更多的信徒,尤其是新的宗教,如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后来道教的碾压趋势。并且,宗教也确实能够带来一些稳定和幸福,因此,我个人并不排斥宗教的独立性地位。但我不会和宗教徒去争辩一些东西,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
保罗的传教,吸收了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逻各斯现在被翻译成我们汉语的“道”或“言”,因为古希腊语中的逻各斯,本意是尺度、言说等等。正是基于保罗的努力,东方的基督教开始在西方广为流传,但同哲学之间的战争,一如我们古代的道教借助统治者们实施的灭佛运动,也就是著名的三武一宗法难——悲剧仍旧延续了下去。
这才出现了后世极端的护教士们的不满。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达米安的辩护;把哲学家拿去喂野兽——德尔图良
哲学当如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经典服务,这是达米安的原话。早先的护教士德尔图良则愤愤不平的说,应该把哲学家而不是基督教徒拿去喂野兽。
德尔图良攻击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说,并敌视一切哲学,而不仅仅是古希腊哲学。他声称“惟其不可能,我才相信”,可惜,后世只有很少的神学家附和他的观点,圣奥古斯丁选择了柏拉图,圣托马斯则选择了亚里士多德,阿伯拉尔同样选择了哲学。
哲学和科学谁是起源?
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都非常迷糊,其实,科学早于哲学,而非一些人所说的相反情况。
古巴比伦和古代埃及是古希腊科学的源头,已经早于了古希腊哲学。其次,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希腊哲学,其实主要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而亚里士多德坚信,自己之前并无形而上学这门科学。但是,后人愈加不满亚里士多德的独断,进而将早期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也包括进去哲学家的行列。毕竟,没有早期哲学的帮助,亚里士多德自己未必能发展出形而上学。
因此,说哲学早于科学的人,那是并不熟悉古希腊的情况。因为早期的哲学家,伊奥尼亚和爱菲斯等地,包括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非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样的哲学家。近代原子论学说的复兴,也是立即于古希腊哲学初期的物理学,本身反对的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到了近代,科学本身是在“古代哲学”这个大杂烩里继承了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发展起来的。而在古代被称为哲学(广义上)的物理学、数学、形而上学中,形而上学打败物理学、数学的局面,又被改变了过来,形而上学成了三者中最底层的不可靠知识,到了英国经验论时期,专门指代形而上学的哲学(狭义)又完全被排斥在知识的范围外。
可见,那些说哲学在前,科学在后的人,需要醒醒了。物理学和数学最早出现,其次哲学才出现,后世意义上的宗教神学最后形成。后来哲学先否定了科学的地位,并以为自己是一门科学,还是最高的科学——哲学才开始高于科学,再到东方基督教于西方立足后,又学哲学压倒科学,把哲学压在了身下。
因此,就三者关系来说,科学-哲学-神学的次序才对。只不过,这是就此三者而言,如果单纯谈起古代科学和近代科学的关系,那么,近代科学远非古代科学能比拟,它们的研究方式有极大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