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价 2,688 元一瓶的葡萄酒,实际只要 88 元??!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小编拎了两袋葡萄酒上了一台出租车。上车时,袋子里的酒瓶发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这引起了司机大哥的注意,开车时滔滔不绝地说起他家里的 2 瓶扫码价 2,800+ 人民币的红葡萄酒。小编尴尬地和同行的小伙伴交换了一下眼神,最后决定不拆穿。
无独有偶,有次和亲戚吃饭,亲戚突然拿出一瓶澳洲酒开始扫码,扫出一个十分吉利的价格——2,688 人民币,于是便喜滋滋地让在场的所有人传阅这瓶“高端酒”,传到小编手里一看,嗯,不过是一瓶平平无奇的大区酒,几百块能买好几瓶。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扫码”的普及性。随着智能手机、扫码 APP 的流行,现在的人到哪都要“扫一扫”,有的扫传统条码、有的则扫二维码,扫码农产品溯源、扫码查成分等,还有扫码查价格、查产地,相信 10 个买酒的人里 11 个都会这么做。
扫码价 VS 实际销售价格
经常看到有“进口葡萄酒扫码价 1,399 元,实际售价不到 12 元”这样的新闻,从葡萄酒背标上这块二维码里扫出来的价格真的靠谱吗?它和实际销售价格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个一句话就能解释完:扫码价纯粹就是用来忽悠人的,和实际售价没有半毛钱关系。
你想想,许多人买葡萄酒都是为了送礼,或者是在饭局上撑撑场面,如何能跟人证明这是一瓶好酒?对于许多不怎么了解葡萄酒的人来说,价格就是一切,扫码一看价格上千,脸上瞬间都有光了。
对于酒商来说,把扫码价标得比实际价格有“一定差距”,方便卖酒,他们可以和消费者说:你看,我这酒本来 1,888,现在 188 还包邮,是不是很划算?不懂的人一听,以为捡了个大便宜,赶紧掏腰包。
看到这你是否感到疑惑,扫码扫出来的价格和产地难道还能随便定不成?
扫码查价的原理是,扫码后,自动进入该 APP 的数据库(大多为非编码机构官方数据库),查询并读取提前录入的信息,这个信息只要企业提供产品条码、名称、图片、价格、公司营业执照以及 200 元/条的信息管理费就可以了,想怎么标全看企业心情。
所以如果一款酒用某个 APP 扫不出来,不要武断地判断人家是假酒,世间的酒千千万,数据库漏了一两个很正常,还有一些小众精品酒,也很少会被收录;如果扫出来价格比天高,也不要沾沾自喜,觉得捡了大便宜。
一部分聪明的消费者已经识破了扫码价的猫腻,有的酒商就利用大型电商平台的公信力来给自家酒款抬价,比如线上标价 5,888 元,线下售价 1,888,这和扫码价是一个原理,大家购买时要擦亮双眼。
总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