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李剑晨大师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他以精湛造诣的水彩画杰作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他积极推进中国水彩画的振兴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了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学子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

李剑晨一生醉心探索水彩画的艺术魅力,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技法“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制作了极其精细的色谱变化表,出版的研究著作十余种,奠定了中国水彩画的理论基础。大师生活简朴,为人正直,被称作“德高、艺高、寿高”的“三高老人”。2000年,李剑晨在百岁华诞之际将毕生所作精品分三次捐赠给了故乡河南省、第二故乡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

李剑晨原名李汝弊,1900年出生于河南内黄县。他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国立艺专,受到捷克水彩画家齐提尔教授的影响,他对水彩画变幻莫测的色彩和逼真的表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国立艺,他受到校长林风眠的赏识,跳级与李苦禅、王雪涛同班学习西画。三人同时师从陈半丁、王梦白研习国画,初步认识到东西绘画的异同,为日后创新水彩画打下了基础。

李剑晨从国立艺专毕业后便开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美术教育生涯。他用一生的时间对水彩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技法,《水彩画技法》一书从理论上总结了他一生的研究成果。

李剑晨早期曾赴英国伦敦大学美术系学习,赴法国巴黎研习绘画与雕塑,常与潘玉良、滑田友等出入卢浮宫和各博物馆。在一次画展上,他与现代派大师毕加索在展厅里交换看法,探讨艺术的创作意义和审美取向。在这次与大师的“邂逅”之后,李剑晨认识到艺术应根植于生活。

从欧洲归国后,李剑晨在重庆担任国立艺专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在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学系教授水彩画,潜心水彩画创作和理论的研究,创新水彩画技法,创造擦纸法、沉淀法、洗纸法,系统研究整理水彩画创作理论,创作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期,李剑晨目睹中国画止步不前的局面,决心吸收西画技法对中国画在构图、用色、造型等方面进行改良。他大胆尝试中西结合的方法创作国画,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形成李剑晨新国画风格。

李剑晨深入生活,拓展了水彩画的创作题材,突破花鸟、静物题材的局限,创作了大量的反映国家建设、人民生活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段时间,水彩画在国内一度受到歧视,变得默默无闻。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李剑晨和一些老一辈的水彩画家不遗余力地奔走和呼吁,提出振兴和发展中国水彩画,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获得了广泛的支持。他与古元、沈柔坚等九位水彩画家联名促成了“首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的举行,有力促进了中国水彩画的复兴和发展。在那段日子里,李剑晨用充满激情的画笔,热情地讴歌祖国建设,赞美劳动人民, 描绘大好河山,创作了大量的水彩画及国画,频繁在国内外举办画展,出版画集, 在国内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剑晨以崭新的时代风貌,浓厚的民族情感,纯熟精湛的技艺让水彩画在艺术画坛上刮起了强劲的“李剑晨水彩风”。

李剑晨在文革时期曾经不得不放下画笔,但他潜心总结自己五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和心得,文革后出版《水彩画创作技法》,填补了国内水彩画理论的空白。

在书中他提出了水彩画的三要素,即水分、时间和颜色,这三要素是水彩画制作中成败的关键。首先是水彩画用水的问题,因每张画的作画环境、创作对象、创作方法各有不同。根据创作对象, 在作天空、树木、云彩、阴影时用水相对要多,在画玻璃、瓷器以及丝绸等光滑物体时,要少用水。这需要画家们详加分析研究,从实践中对笔尖的含水量多加揣摩。其次是时间,用多少水,在什么时候加下一层颜色,这就是时间问题。在着第二遍色时,李剑晨提出应仔细揣摩颜色的干湿程度,一般在水分被纸面充分吸收而未于时上第二遍色最妥。太早,则第一遍色存水太多,颜色混沌, 出现水色淋漓的现象。太晚,第一遍色有的地方已干,有的地方未干,二遍色涂后,干湿各部即现块块水渍。时间、水分的掌握, 也跟纸张大小有关。他建议水彩画多以四开纸最合适,室内写生可以用两开,野外写生不宜用大的纸张,因为水分和时间不易掌握。如需要在野外制作大幅作品,必须分多日完成。关于颜色,李剑晨认为,一个水彩画家必须有敏锐的色彩辨别力,不论多么复杂的颜色,只要掠一眼就知道是颜色是如何混合而成的,能不费力地调和出需要的颜色。为了使初学者能较快掌握运用颜色的能力,李剑晨认为要多做配色练习,绘制配色表是帮助初学者学会运用颜色的捷径。

在书中,李剑晨详解自己创造的特殊技法。这些特殊技法都是在干、湿画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如点彩法。这是一种湿画法,利用第一遍色未干时将各种颜色点在底色上,稍加晃动,颜色即混合成华丽的调和色彩了,适宜作背景。浸纸法,同样是湿画法,把普通的纸浸在水里半天后,使纸充分吸收水分,作画时将纸平铺在画板上,用湿布将纸面水分拭去,在纸上涂一层白粉,用硬铅笔轻轻作出画稿,上色时笔稍将颜色层层画上。这种技法所作画面色彩润泽,笔触活泼,适合作风雨的景色及晨雾的天气。洗涤法既是李剑晨创造出的一种非常实用有效、运用广泛的技法,利用第一遍色或第二遍色未干时,将笔上水分用手挤干,按照明暗关系,将画面对象的明处、高光逐一洗出,从而把物体的体积感绘制出来。这种方法常用于表现天光、水色、静物的亮部,以及花卉、树木等。粉彩法,通过对水彩颜料的改造,在颜色里加人粉质以达到柔和厚实的效果,可以很有效地表现出物体的质量感。套色法,是在一般不能相混合的对比色彩中,相重叠地应用于一处,而两种颜色仍能相互显现的一种特殊方法。如表现远景一座红色山峦,隐约间笼罩着一层淡蓝色空气,即需运用套色的方法,才能达到赤山青烟的感觉。此外,李剑晨还研究出了钢笔水彩、木炭水彩、蜡笔水彩等水彩画特殊技法。这些新技法打破了水彩画单一的创作方式,在作画过程中,将水彩画笔与钢笔、铅笔、蜡笔等其他画笔结合起来进行创作,取长补短,在画面上营造出特殊的笔触和不同趣味的艺术效果, 都是具有突破性的水彩画创作技法。

李剑晨的水彩画,将西画技法与中国元素、东方色彩趣向完美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创作题材源于生活,有工厂矿山、田园风光、渔港、古色古香的建筑、热火朝天的工地。水彩画最难表现建设工地及轰轰烈烈的劳动场面,李剑晨在大场面创造上开了世界水彩画领域的先河。

“亦中亦西亦我,有血有肉有精神” 是对李剑晨中国画艺术的高度概括评价。李剑晨学贯中西,在国画创作上“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源”的国画创新原则, 坚持“色彩就是力量,色彩之广泛使用,结构之日益严谨, 乃国画发展之必然规律”。

在中国画创作思想上,李剑晨主张基于传统笔墨的精髓,融合西画之色彩与结构,讲究章法的变化与意境的提升。对于国画创新,李剑晨认为应反思古人的理论,不可被古人的思想所束缚。他认为,在国画发展的道路上,绝不能局限于一派的狭窄视野。李剑晨认为,必须强化国画的造型,只有形象生动才能提升意境,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传统的国画的精髓是“意境”, 李剑晨持赞同态度,但同时他又认为若只寥寥几笔,过分夸大“意境”的效用,而轻视画面的营造和表现,不注重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又从何体现引人人胜的“意境” 呢?在李剑晨看来,意境是美好的客观事物在主观内心产生一种美好的感情, 把内心的感情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用诗句或画意将其表现出来, 达到深层的意境美。因此,意境是现实与思想感情修养相结合并运用恰当的技法所产生的作品的内涵。

李剑晨认为国画的特点是笔墨,这是国画最宝贵的传统,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发扬下去, 同时需借鉴融合西方艺术的色彩和造型技巧,走出国画的创新之路。李剑晨认为,传统国画摒弃了色彩, 是因为古代国画色彩是采自石色,色多不易调和,作画时只能用单纯的颜色,如大红、大绿、重蓝、纯黄,在画上平涂,故名之为重彩。这样的色彩既单纯,又厚重,没有变化更谈不上颜色的过渡,除了画壁画之外,用在纸卷上色彩就过于浓重,与文人清淡幽雅的趣味大不相符,于是在色彩上就有所舍弃,这是中国画上的一大缺失。“色彩就是力量”,是李剑晨中国画改良的主张。此外,传统中国画特别是花鸟画没有背景,这使表现力和感染力打了折扣。他说一幅画画得再好,虾也不可能在白纸上游动,人们也很难在白纸上很好地表现一朵白色的花朵。所以,李剑晨在他的中国画创作中,尝试加入背景,讲究设色、构图, 追求神采、形态,重视画面的感染力,力图创作出别开生面的国画。

水彩画自1715年由欧洲传入中国,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耕耘和浇培,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从移植、普及到创新,水彩画艺术已经深深扎根中国大地。李剑晨不仅以精湛的水彩画创作造诣给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在普及水彩画教学和推动中国水彩画振兴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与关广志并称“南李北关”,成为中国水彩画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

李剑晨先生的水彩画融合了西画技法和东方色彩情调,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笔下的作品都可以说是一曲水色一体的交响乐,都是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诗。

李剑晨大师国画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