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史话十四:三国终于会师伐宋,没想到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隐公
时间推进到了鲁隐公十年(即桓王在位的第七个年头),在开讲本次故事之前,鄙人想先带大家通篇看一下孔老夫子对于这一年的记载。在《春秋》经文中,有关隐公十年的内容总共可以分成六段(或者说是六句):其中的五段都提到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唯一没有提到战争的一段,也是在为其后的战争做着准备。如此看来,这真是十分混乱的一年,周朝中、东部地区的各个诸侯国即将展开连番的角逐,中原一带也将卷入到连绵的战火之中。那到底这一年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咱们这就从《春秋·隐公十年》所记的前三段内容入手,去看看那年的第一场大会战。
春秋时期的诸侯会战
要说这第一场大会战,其实各位应该早有耳闻,就是咱们前面几篇“史话”中反复提到过的奉“王命”讨伐宋国的战役。只不过此前伐宋仅有郑国出了兵,鲁、齐两国虽然有过沟通,却由于北戎侵郑、郑国退兵,让他们暂缓了出兵的节奏。这样一拖就拖了好几个月,直到郑庄公于隐公九年年底赶走了来犯的北戎之后,依然不见郑国与宋国有重新开战的迹象。于是,已经做好了出兵打算及准备的鲁隐公坐不住了,想要做点什么来重新点燃这场战火。
说到这里恐怕有童鞋要问了,明明鲁国、宋国长期联姻,两国之前也算亲密,为何现在鲁隐公这么着急要攻打宋国呢?就算宋殇公此前欺瞒了一些事情,引起了隐公的不满,也不至于如此仇恨宋国吧?其实,在鄙人看来,隐公憎恶宋殇公欺瞒自己只是鲁国想要出兵的一个方面而已,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其实在于鲁国国内的现状。
隐公希望尽快将国内矛盾转嫁出去
因为从隐公八年开始,鲁国就连续遭遇了螟灾、大霖、大雨雪等灾害,农业生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鲁隐公为了加强刚刚从郑国那里换来的祊地的防御力,不得不坚持强征民夫去修建中丘、(远地之)郎这两座城池,让这一灾情变得更加严重。所以,当时的鲁国国内一定是怨声载道、矛盾重重,给隐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为了缓解自身的压力,隐公就急需将国内矛盾转移出去,这才如此希望这场讨伐宋国的对外战争赶紧开始。
正是基于鲁国国内这样的迫切需求,隐公不得不于自己在位第十个年头的二月,率先邀请郑庄公、齐僖公来中丘城共商大事。目的就是看看两位同盟国君的意思,并“撺掇”他们尽快重启讨宋之战。结果老天爷还真是帮忙,隐公这番积极的举动换来了他预期的效果。三位国君不仅都想继续把“王命”完成,还就此约定了出兵的时间,并于邓地再次盟誓,宣誓此次出兵一定要震慑住宋国,让殇公知道知道他们三国联合起来是有多么的厉害。
三国国君会面,共商讨宋之事
这下好了,三个诸侯国已经决定出兵,并定好了发兵的时间,隐公可算是松了口气。接下来的时间里(约定是当年五月出兵,离三国盟誓有近三个月的时间),他便用心做着鲁国出兵的准备,还选定了统兵出征的主帅。那隐公选择的主帅是谁呢?他自己为何不亲率大军出征呢?毕竟就《左传》记载,郑、齐两国统兵的人乃是两国国君,只有隐公自己也去前线坐镇才比较合理嘛。
关于这两个问题,在下想先解答一下第二个问题。之所以隐公不亲率大军出征,主要原因就是隐公擅长文治,却不太懂得行军打仗的事宜(从各种史书的记载能了解到这一点)。他要是带兵上了战场,不仅起不到指挥的效果,还需要大量的侍卫来保护自己,反倒成了累赘。更何况鲁国国内矛盾还是很严重的,他又是个代理国君,如果盲目离开国都,指不定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状况呢。因此,既然自己不擅长统兵,又需要在首都稳定后方形势,隐公索性还是留在国内比较稳妥。
至于第一个问题,隐公到底选派了谁去出征。这个人大家更是熟悉不过了,他便是此前多次出现在咱们的“史话”故事中,时而不听话、时而又特别守礼的公子翚(即羽父。“翚”字音为huī,通“挥”字)。并且,从公子翚这个称呼就可以想到,他不仅仅是鲁国的大臣,还应该是鲁国宗室才对。只不过史书的记载没有那么详细,暂时无法考证他是哪一位鲁国国君的后裔了。那由公子翚这位宗室代表隐公出征,在身份上也算是合乎情理,再加上他又有过领兵打仗的经验(之前和宋国等四国一起侵袭过郑国,这次又跟郑国一起攻打宋国,真是戏剧性),可以说是此次讨宋的最佳人选了。
公子翚代表鲁隐公统领鲁国大军
于是,公子翚率领着鲁国大军如期出发,按时赶到了三国约定的地点,与郑庄公、齐僖公率领的大军汇合,拉开了隐公十年第一场诸侯大会战的序幕。并且,根据《左传》给出的信息来看,这场大会战三国联军一方还是相当顺利的。因为距开战仅仅过去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隐公竟然离开了国都来到了靠近前线的老桃邑(即今济宁市北一带)。想必是前方捷报频传,让鲁国国内矛盾已经缓和,加上老桃邑虽靠近前线但仍属后方,还是比较安全的,这才让隐公敢于来到这里。
那鲁隐公到老桃邑来干什么呢?据《左传》记载,隐公到这里是与郑庄公、齐僖公会面来了。就在下理解,这次会战既然是鲁国发起的,且主攻方向是从齐、鲁两国边境向宋国进发,作为东道主的鲁隐公怎么也得去犒赏一下前方的大军。另外,他派了公子翚出战,自己却没有领兵,也需要赶过来跟郑、齐两国国君说明情况,以免他们有所误会。因此,《春秋》经文对这次三位国君的碰面都没有记载,想必是孔夫子也认为这次会面不太重要。
鲁隐公到老桃邑犒赏三国将士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太重要的会面,还给鲁隐公带来了个意外惊喜。就在三位国君老桃相会后不久,前方传来了捷报,鲁国军队在菅地战胜了宋国的军队,算是给隐公的劳军献上一份大礼。更有意思的是,正是由于隐公此时身在“准前线”的地方慰劳将士们,鲁国的这场胜利还被算在了姬息的头上。在《春秋》中以“六月壬戌,公败宋师于菅”这样一句话做了记录,仿佛是隐公在指挥战斗一般,真是让他风光无限。
接下来,三位国君也碰过面了,前方战事也顺利进行着,鲁隐公想必又回到了都城继续处理政务去了。然而,别看姬息退回了后方,仿佛与战争没有什么交集了,但隐公仍然是讨宋之战后半段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老桃相会之后,郑、鲁、齐三国联军继续高歌猛进,取得了连番的胜利。并且,郑国军队在郑庄公的指挥下更是神勇异常,拿下了郜、防(这个“防”不是此前鲁隐公、齐僖公会商的地点,乃是宋国的城邑,为了区别,在下认为可以称之为“西防”)两座城邑。不过,郑庄公这次十分的大方,打下的这两座城他一座也没有要,全都送给了鲁隐公,归鲁国所有,您说隐公是不是最受益呢?
此次会战中三个重要地点的位置示意图
至于为何郑庄公这次会这么大方,《左传》给出的解释是:庄公奉天子之命讨伐不庭(“不庭”,诸侯不朝觐天子的意思),自己却不贪图土地,而是将“战利品”犒劳同样在战斗中做出贡献的鲁国,是合乎正道的义举。显然,左先生借书中“君子”之口,给了郑庄公很高的评价。
《左传》给予了郑庄公赠城行为很高评价
但在鄙人看来,庄公此举只能算是英明的决断,并非什么不贪土地的义举。因为,郜、(西)防两城处于鲁、宋两国的边境,对于郑国来说是距离遥远的飞地。如果庄公把这两座城归为己有的话,不仅要派遣大量军队来守备,还不一定能守得住。反倒是将这两座城送给鲁隐公,跟鲁国的疆域连成一片,才能真正起到削弱宋国实力的目的。更何况,鲁隐公本就是这次会战的发起人,在战斗过程中鲁国也出力不少,将“战利品”送给他们,更能加强郑、鲁双方的同盟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发生于鲁隐公十年的第一场诸侯会战,郑、鲁、齐三国以连番胜利及两座城的战果赢下了这场战争,让宋国吃了大亏。可是,各位了解了这次会战的全过程以后,心中一定会产生一些疑问:整场会战一直是鲁国在受益,郑、齐两国就这么大公无私,不想捞点什么利益么?宋殇公如此好战之人,吃了这么大亏,能老老实实认栽吗?这些问题今天就先不给大家揭秘了,毕竟这战火不断的一年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我会继续给各位分享之后的几场会战,到时自会将疑问逐一解答,希望您能持续关注哦。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三国讨宋、隐公十年、中丘会盟、鲁隐公、提议伐宋、转移矛盾、合兵开战、老桃相会、菅地大捷、郑取郜防、送予鲁国。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