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可自取,是刘备阴谋?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 : 明朝那些事儿 里面的历史都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人木有套套,怎么避孕|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 关注立刻马上看>>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21010931/answer/36790048
01
白帝城托孤
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一事,《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样记载: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简简单单几句遗言,算是成就了一段千古公案。
有人认为,这是刘备果真有心让贤,而诸葛亮后来没有“自取”更彰显了他竭忠尽义高风亮节;
也有人以为,刘备表面话说得大度,其实起了疑心,故意试探诸葛亮,或逼他表决心。
除非刘备病中胡言,私以为以上两种动机解释,至少都把刘备甚至诸葛亮看得不够高明。
02
诚心让贤说
可能吗?
我们把君臣二人的道德剔除不管,单以天下形势与蜀汉事业发展而论,便可知刘备不可能让,诸葛亮也不可能取。
先要明白刘备能凭小小一个益州称帝的根本是什么?
刘备姓“刘”。
在那个把血脉正统看得无比重要的时代,这始终是蜀汉政权的一张王牌。
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曾称帝,而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样是这个道理。
曹丕称帝则是建立在曹操平定长江以北中原地区的基础之上,哪怕这样,还是让刘备在汉献帝禅位第二年就抓住这个机会自己称帝了。
曹丕的选择智与不智很难说,但至少他称帝时,该具备的条件是基本具备的。
刘备说诸葛亮才华是曹丕十倍,且不说这比例真确与否,就算诸葛亮才华百倍千倍曹丕,他又怎么有曹丕那样的称帝条件?
所谓“益州疲弊”,偏安一隅,蜀汉唯一存在下去并且可以理直气壮自居正统的理由就在于这是一个刘氏政权。
如果诸葛亮把刘氏变成诸葛氏,那岂不是放弃最大的王牌,把自己化正为逆?
道德上被划为与曹魏等同甚至更低,而实力更是远远不如,安能久乎?
就算诸葛亮把安国之才发挥到极致,也是在益州不过延长几年苟延残喘。
再想南征北讨,绝对出师无名,自取灭亡。
观诸葛亮后来一生行事,一直紧抓刘氏正统这张王牌不放,北伐时,可以堂而皇之打着“讨贼兴复”的旗号,后世人都觉得曹魏是奸贼。
若刘备果有知事知人之明,他也早早就明白这一点了。
蜀汉想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姓刘。
所以,刘氏不可能让,诸葛也不可能接。
03
怀疑试探说
接上面。
诸葛亮假如稍有政治远见,也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起篡位之心,那刘备又何必多此一疑?
既然疑了,那说明他连诸葛亮基本的政治远见都怀疑,又说什么“君才十倍曹丕”,又怎么能安心把一生事业托付给一个这么没远见的人?
诚然,诸葛亮地位太高才华太大,自来君主没有不多疑的,况且刘备死都快死了,怀疑一下也是可能的。
可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又岂是靠刘备一场托孤好戏就能堵回去的?
有人以为刘备一句“自取”其实是逼诸葛亮不能“自取”。
平心而论,这句话真有那么大力量吗?
更不必说刘备话一说出来本身就带了两种理解方式,以诸葛亮的智计完全可能把这段话为己所用,让刘备假的也变成真的。
因此,如果刘备真是怀疑诸葛亮,他这话就更是空口白话,唯一的作用就是在临死时候跟诸葛亮挑明了我是真不信任你。
趁还没死,赶紧把辛苦数年建立起来的鱼水君臣之情给毁了?
就算诸葛亮不被他的不信任给逼反,一旦寒心,日后只竭忠不尽智,刘备也是得不偿失。
何况,刘备若真怀疑,倒不如不用诸葛亮,甚或杀了他,而不必大为不智地做这种很可能适得其反的试探。
说到这里,那刘备真实的动机可能是什么?
窃以为刘备说这番话,是为了蜀汉发展,必须给诸葛亮莫大权柄,让他有机会把才能发挥到极致。
但是这就等于把诸葛亮放在了权倾盖主的位置上。
刘备死后,诸葛亮凭什么常保这样的地位?
会不会有人指着他说闲话?
说实话,当我读到诸葛亮的结局是累死的,惋惜之余,也松了一口气,至少没被小人害皇帝杀。
在那种暗流汹涌的时代,诸葛已经算是善终了。
刘备看清了前路艰难,于是给了诸葛亮一把尚方宝剑。
就算诸葛亮要取而代之都是我允许的,谁也别来质疑他的权力。
特别叮嘱自己的儿子“事之如父”,也是为诸葛亮铺平道路的意思。
此外,这话里对刘禅也有一层告诫,让他不可能随随便便把诸葛亮废了,也不敢在各种事情上做得太过分。
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终诸葛亮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
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
诸葛亮自己是怎么想的?
从他的反应来看,他应该也理解刘备意思,对自己应该是信任,而不是不信。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仔细看这句话,“自取”这样的字眼,如此敏感,诸葛亮居然连一句“绝无此心”的惶恐之言都没有。
只能理解为,他是听懂了刘备的意思根本不在“自取”上,而是把蜀汉未来压在了自己身上。
所以他感动“涕泣”,让刘备放心,而没有多余的一言一行。
相比之下,《三国演义》中写: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