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衍生方及合方辨治思路与方法
【应用导读】
气虚痰湿证的常见表现有上焦症状如头部之头晕目眩,胸部之胸胁支满,气上冲胸;中焦症状如心下逆满;全身症状如身为振振摇,短气,脉沉紧。《伤寒杂病论》中有关论述苓桂术甘汤的辨治有:①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67)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第十二16)③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第十二17)。
【方药解读】
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由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白术、甘草各二两(各6g)所组成,以益气化痰为主。
1.药用个性
(1)茯苓味淡、甘,性平。淡甘平相济旨在渗利益气。
(2)桂枝味辛、甘,性温。辛温旨在化气,甘温旨在化阳。
(3)白术味苦、甘,性温。苦温旨在健脾,甘温旨在益气。
(4)甘草味甘,性平;益气和中。
2.药用配伍
(1)茯苓与白术:健脾渗湿燥湿,分消痰湿。
(2)桂枝与甘草:温阳益气,化气助阳。
(3)白术与甘草:健脾益气,化生阳气。
(4)茯苓与甘草:益气利水。
【方药衍生】
1.衍生苓桂枣草汤辨治气虚痰湿脐下悸“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65)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气虚痰湿以脐下悸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气虚痰湿脐下悸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苓桂枣草汤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而成,如茯苓半斤(24g),桂枝去皮、四两(12g),甘草炙、二两(6g),大枣擘、十五枚。脐下悸的病变证机是以气虚不固为主,所以方中配伍重用大枣以益气固摄。辨清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苓桂枣草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气虚痰湿且以气虚为主,研究苓桂枣草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脐下悸,需分析苓桂枣草汤中大枣、甘草与茯苓、桂枝之间的益气与温利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2.衍生甘姜苓术汤辨治气虚痰湿腰沉重“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第十一16)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气虚痰湿以腰沉重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气虚痰湿腰沉重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甘姜苓术汤即苓桂术甘汤去桂枝加干姜而成,如甘草、白术各二两(各6g),干姜、茯苓各四两(各12g)。腰沉重的病变证机是以寒湿为主,所以方中配伍干姜以温化寒湿。辨清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甘姜苓术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是气虚痰湿且以寒湿为主,研究甘姜苓术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腰沉重,需分析甘姜苓术汤中干姜与白术、茯苓之间的温化与治湿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3.衍生桂苓五味甘草汤辨治寒饮郁肺气上冲详见小青龙汤衍生方。
4.衍生甘草附子汤辨治气虚痰湿骨节烦痛“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175)(第二24)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气虚痰湿以骨节烦痛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气虚痰湿骨节烦痛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甘草附子汤即苓桂术甘汤去茯苓加附子而成,如甘草炙、二两(6g),附子炮、去皮、破、二枚(10g),白术二两(6g),桂枝去皮、四两(12g)。骨节烦痛的病变证机是寒湿凝滞骨节,所以方中配伍附子温阳散寒。辨清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甘草附子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气虚痰湿且以寒凝为主,研究甘草附子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骨节烦痛,需分析甘草附子汤中附子、桂枝与甘草之间的温阳与益气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5.衍生茯苓甘草汤辨治气虚痰湿心下悸“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356)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气虚痰湿以心下悸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气虚痰湿心下悸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茯苓甘草汤即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如茯苓二两(6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生姜切、三两(9g)。心下悸的病变证机是寒水凌心,所以方中配伍生姜温阳散水。辨治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茯苓甘草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气虚痰湿且以水逆为主,研究茯苓甘草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心下悸,需分析茯苓甘草汤中生姜、桂枝与茯苓之间的温散与渗利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6.衍生茯苓泽泻汤辨治气虚痰湿吐后口渴“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第十七18)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气虚痰湿以吐后口渴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气虚痰湿吐后口渴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茯苓泽泻汤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生姜、泽泻而成,如茯苓半斤(24g),泽泻四两(12g),甘草二两(6g),桂枝二两(6g),白术三两(9g),生姜四两(12g)。吐后口渴的病变证机是寒水阻遏,所以方中配伍生姜温阳散水。辨清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茯苓泽泻汤之间的方证关系气虚痰湿且以寒水为主,研究茯苓泽泻汤方证关系的重点是疗吐后口渴,需分析茯苓泽泻汤中生姜、桂枝与茯苓、泽泻之间的温通与渗利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7.衍生五苓散辨治三焦水气口渴“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第十二31)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三焦水气以口渴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三焦水气口渴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泽泻、猪苓而成,如猪苓去皮十八铢(2.3g),泽泻一两六铢(3.8g),白术十八铢(2.3g),茯苓十八铢(2.3g),桂枝去皮、半两(1.5g)。口渴的病变证机是水遏津行,所以方中配伍泽泻、猪苓泻水。辨清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五苓散之间的方证关系气虚痰湿且以水遏为主,研究五苓散方证关系的重点是口渴,需分析五苓散中茯苓、猪苓、泽泻与桂枝、白术之间的渗利与温化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
8.衍生茵陈五苓散辨治湿热黄疸“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第十五18)苓桂术甘汤是辨治气虚痰湿证的重要基础方,仅用苓桂术甘汤辨治黄疸以湿热为主尚有局限性,为了强化苓桂术甘汤治疗湿热黄疸的针对性与切机性,就必须改用茵陈五苓散即苓桂术甘汤去甘草加茵陈、泽泻、猪苓而成,如茵陈蒿末十分(30g),五苓散五分(15g)。黄疸病变证机是湿热蕴结肆虐,所以方中配伍茵陈利湿清热。辨治苓桂术甘汤作为基础方而衍生为茵陈五苓散之间的方证关系气虚痰湿且以湿热为主,研究茵陈五苓散方证关系的重点是湿热黄疸,需分析茵陈五苓散中茵陈、茯苓、猪苓、泽泻与桂枝、白术之间的清利与温化之间的用量调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