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治疗便秘
导读:本期精读文章摘自俞老早年著作《切脉针灸治癌》
拟方如下:肉苁蓉30g,桑棋子15g,制何首乌15g,山药20g,当归10g,生地20g,桃仁12g,白术15g,郁李仁15g,枳壳15g,紫菀1g,枇杷叶15g,车前子15g角刺15g,草果5g。用药3剂。
四诊:患者可自行排便,但量少,排出困难,考虑桑棋子偏于酸敛故去之,白术加至30g,枳壳改为枳实,加强通便之力,去除草果以免助热。用药3剂。
五诊:患者排便情况进一步好转,量较前增多但口干口苦加重,舌苔较前明显增厚,甚至出现睡眠变差,加重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患者要求改药。又改回达原饮治疗。
六诊:病人神清,精神略疲倦,大便成形,仍排便费力,每日一排,需要使用开塞露辅助,口苦口臭,胃纳尚可,睡眠可,小便略黄舌黯红,苔黄厚浊腻,寸口脉沉略弦,人迎脉弱,人迎脉弱于寸口脉,阳脉偏濡。患者虽然寸口脉偏弦,但人迎脉偏弱,而且趺阳脉的力量不足,此虽有实象,但总体辨证以气虚为主,脾气虚失运则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治病必求于本,可从脾气亏虚入手兼痰湿。
切脉针灸取穴:(金针)百会、四神聪、印堂、人迎、胃五针、腹四针、双侧章门、气海、气海旁开1.5寸、双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上巨虚。
中药处方:白术60g,枳实10g,肉苁蓉30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0g,炙甘草10g。以此方案治疗1周。
七诊:病人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排便费力好转,每日一排,1周内仅使用了1次开塞露,口苦口臭有所增加,但未影响睡眠,胃纳尚可,小便略黄。舌黯红,苔黄厚腻,寸口脉沉略弦,人迎脉较前变强,人迎脉弱于寸口脉,趺阳脉偏濡。考虑人迎脉较前变强,而且口苦口臭有所增加,苔仍黄厚腻,针灸取穴减少印堂穴,中药中增加柴胡、黄芩以清解少阳湿热,木瓜羌活以祛湿。考虑排便顺畅,腹部胀满感不明显,可去胃五针,加脐四针以交通脾肾,加梁门以疏通肝气,加关元及关元旁3寸以及天枢、大横以加强通便效果。
拟切脉针灸方案如下:(金针)百会、四神聪、人迎、腹四针、脐四针、气海、气海旁开1.5寸,双足三里、阳陵泉、上巨虚、天枢、大横、关元及其旁开3寸、双侧梁门。
中药处方:白术60g,枳实10g,肉苁蓉30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0g,炙甘草10g,柴胡10g,黄芩10g,木瓜15g,羌活10g。
以此方案治疗1周。
八诊:患者精神好转,大便成形,排便费力好转,每日一排,未使用开塞露,口苦口臭有所好转,偶有心慌,胃纳尚可,小便略黄。舌黯红,苔中部黄腻,旁有花剥,寸口脉略沉,人迎脉较前变强,人迎脉略弱于寸口脉,趺阳脉较前有力。考虑清热祛湿药物伤及血分,去除清热祛湿之品,加制何首乌15g以养血。
拟方案如下:切脉针灸处方:同第七诊。
中药处方:白术60g,枳实10g,肉苁蓉30g,陈皮10g,法半夏10g,党参15g,茯苓10g,炙甘草10g,制何首乌15g。以此方案治疗1周。
九诊:患者精神可,大便成形,排便可,每日一排,未使用开塞露,少许口苦口臭,偶有胸闷,胃纳尚可,小便略黄。舌黯,苔微黄腻,花剥较前减轻,寸口脉略沉,人迎脉与寸口脉齐,趺阳脉较前有力。便秘情况改善,可以出院,但考虑到患者病久,舌黯,为久病夹瘀之象,而且时有胸闷,为胸中气机不畅之象,这些症状与其基础疾病相关,从长期治疗的考虑出发,在中药中加入失笑散及丹参行气活血,带药出院。针灸治疗方案如前。
丨诊治解说
功能性便秘虽属常见疾病,但精神心理疾病导致胃肠神经功能异常而造成的便秘,治疗起来非常棘手。患者5年来在广州各大医院诊治,服用中西药物,甚至为此远赴重洋,均未取得明显效果,由此来看属于难治性便秘的范畴。
本患者辨证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初诊时仅从临床表现出发,考虑实证偏多,以湿热为主,给予对证使用清热利湿药物后虽然湿热的表现有所好转,但未能解决主要症状;后结合病程、病机等因素,考虑正虚为主,以养血柔肝祛湿宣肺之品治疗,主要症状有所缓解,但湿热的表现又出现了反复;因此造成主诊医生对辨证方向把握不好,出现了举棋不定的情况,在祛邪和扶正两种治疗原则之间游走,而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从脉象上进行鉴别的观点。笔者认为:人迎脉的强弱能够反映阳气的盛衰,趺阳脉的强弱能够反映胃气的盛衰,在面临复杂证候时,多部位的脉象合参非常重要,故古人有三部九候之说。本病人寸口脉虽然不弱,但人迎脉偏弱,跌阳脉偏濡,均为无力之象,因此应该以虚证为主。
在中药选择方面,笔者对枳术丸情有独钟。枳术丸是补土派创始人李东垣引用其师张元素的方剂,其在《内外伤辨惑论·辨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中重点介绍了枳术丸,认为此方是治疗饮食积滞损伤脾胃的一条良方,并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机创造出橘皮枳术丸、神曲术丸木香积术丸、半夏积术丸等一系列相关方剂。笔者认为枳术丸攻补兼施祛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呆滞,可以作为便秘的通用处方之一,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证型进行加减化裁。
在针灸穴位选择方面,笔者兼顾了共性与个性的治疗。患者以正虚为主,扶正是第一要旨,因此以百会加四神聪这组穴位为主,而且一直贯穿治疗的始终。百会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两者合用可升举下陷之阳气,适用于所有虚弱之证,尤其是以人迎脉弱者尤佳。这符合患者的发病特点。但患者以便秘为主,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选择了腹四针和胃五针这两组穴位进行治疗。腹四针包括中脘、双天枢、气海四穴。中脘穴为胃经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小肠、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任脉之会;天枢穴为大肠之募穴;气海穴属任脉。四穴合用善调腹部气机,对于腹部出现的疾病都有帮助,尤其适合腹部气机紊乱出现的胃胀、胃痛、腹胀、腹痛、便秘、腹泻、恶心、呕吐等病,因此在治疗患者的便秘症状方面针对性更强。胃五针为上脘、中脘、双梁门、下脘五穴;上脘穴为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与任脉的会穴;梁门穴属足阳明胃经;下脘穴为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会穴。胃五针主要用于治疗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胃满等证。在这里使用胃五针能够加强胃肠运动,促进大便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