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与,归与——读井上靖《孔子》有感

归与,归与——读井上靖《孔子》有感

现在看书,到了一种广泛涉略却驳杂不精的地步,每次看书都是起好几个头,看好几本书,比如,最近手头在看的有《传习录》、《日知录》,听的有得到《熊逸书院》,学习强国APP《共产党宣言》,还看了其他一些杂书,以这本井上靖先生的《孔子》感慨最多,用情最深。

井上靖先生(1907—1991),完成这本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孔子》是在其临去世前的1989年。单凭这一点,就让我肃然起敬,一个80多岁的老人,讲述着一段两千多年前的往事。其精神感人。其对人生感悟都写在《孔子》这本书中。

孔子当年调侃他的好友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但在井上靖这样一位有德者,能够活过比孔子年龄更长的人来说,放眼千年,阅尽春秋,又善于思考与体认,必然有很多对孔子思想的阐发。让我们印象深刻。

井上靖先生设立了一个虚拟人物蔫姜,从名字来看,就非常谦卑与有意味。是一个蔡国遗民,年轻时经历家破,国亡,颠沛,流离,以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在乱世浮沉,只有等到在葵丘替夫子搬运行李之后,才有了身心的归宿。彼时的孔子近六十岁,子路约五十岁,子贡、颜回约三十岁。

从此,不曾离开先师孔子,追随孔子一行从宋至陈,至蔡,至楚地负函。有遇隐者,贤者司城贞子,叶公。一直等待昭王召见,却在负函等来楚昭王薨逝。

在那个夜晚,发出“归与,归与,吾党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意思是“回去吧,真的回去吧。留在我家乡鲁国的那群年轻后生,个个心怀美梦与大志,均能按照各自所思,织出花样绮丽的布帛,就只是不懂得如何剪裁成衣。”

又接着说:“人人都需要我。回去吧,真的回去吧。我得引导他们前行之道。”(P74)

一路回到鲁都。直至颜回、子路,孔子先后辞世,守孝期间及以后,孔学门人、弟子探究同仁搜集,并研讨孔子嘉言、懿行。在孔子去世三十年后,蔫姜大人避居山野,与来自鲁都曲阜的孔学探究同仁一起追忆那些让人感动的日子。

于是有了此书。

这种写法,有点像《苏菲的世界》。虽然故事情节没有那么曲折,却设计精巧,思想深刻。

有太多地方让我感动,此处不一一详述。简写几处思虑如下。

探究何人是孔子真正传人的问题,作者借蔫姜之口,得出子贡其人。对子贡不显山,不露水,却把所有事都办妥了,这种智慧,担当写出来了。

在黄河边想到晋国,在负函,想到楚国,都希望施行其治天下理想。作者在书之结尾,提出了,可能先师孔子竟可能不是为了“毛遂自荐”,却可能是要把子路,子贡,颜回三位高徒推到最高施政的位置,改变天下。

像这样的深思还有很多。

最后,让我引用其对于人生与人世的几句话结束本篇。

“生而为人,为使此生不至白活,务必笃行自身所信奉的一条路。”“务必将自身当行的路视作天所赋予的使命来领受,认真地向前迈进。然而,即便如此,有时不仅得不到支助,反而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挠而走投无路,这与是否天赋便毫无相干。

人活于无际的天底下——说得准确一点,乃是“幸蒙恩准在世为人”。既然是幸蒙恩准为生而为人,就得顺乎天意而活。天虽不语,人却须善解天意而为人。人只须虚心去除一切邪念,天意自然可见。(P230)

“哪怕世道再乱,也不得夺去一个人的故里。否则就该偿付之,这才是经国治世之道。”(P28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