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李建成陵墓出土的55字墓志,暴露了李世民不为人知的一面

2005年,李建成陵墓出土的55字墓志,暴露了李世民不为人知的一面

原创2021-06-30 14:47·慧菊说历史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作诗评价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其一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为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兴盛的朝代之一奠定了基础。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德高望尊的千古一帝,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李世民——天策上将

武德三年,一支唐朝部队从都城出征前线,这支部队的领袖,正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

这位意气风发的少年此时不过才二十一岁,但在大唐王朝建立后的仅仅几年时间内,他依靠其非凡的军事天赋,已数次在讨伐战争中立下战功,为李唐王朝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但与此同时,王世充占据洛阳,并改国号为郑,河北的窦建德也自立为王,天下格局形成唐、郑、夏三分天下之势。

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初一,李世民再次承其父高祖李渊之命,领兵出征,向东进攻洛阳,但他不会想到,这次战斗,不但将极大地影响唐王朝的历史命运,也为那场震惊后世的玄武门之变也将由此埋下一个伏笔……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洛阳。长达半年之久的洛阳之战,仍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双方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将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李世民的不断围攻之下,王世充已经弹尽粮绝,依靠着少数的残兵败将进行着无谓的抵抗。

然而长时间的战斗,唐军的士气和体能也已到达极限,可就在这紧急的时刻,李世民却突然收到战报:割据河北的窦建德已接受王世充的求援,率领夏军十余万向洛阳而来。

这让原本已经唾手可得的洛阳形势瞬间复杂起来。面对如此危局,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骇不已的决定——包围洛阳,打击援兵。

虎牢关,地势复杂山岭交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如果能在窦建德之前抢占此关,唐军将彻底占据主动,扭转形势。李世民一面令唐军主力部队在城外驻扎围堵,一面又亲率三千余骑昼夜疾驰,终于赶在窦建德之前,抢占了这一重要关隘。

并最终凭借其过人的军事才能,大败窦建德军队十几万。王世充见窦建德被活捉,明白大势已去,于是开城投降。

几个月后,长安的清晨朝霞满天,宽阔的朱雀大街两旁一大早就已人声鼎沸。

然而,当一身金盔金甲的李世民率领麾下数以万计的将士气宇轩昂凯旋之时,作为大唐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李渊,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快乐……

在过去短短的几年里,李世民平定陇西、收复太原、如今又一统河南河北,这样的功绩,不但盖过了他的兄长太子李建成,更是超出了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大唐天子。

对此,该给予怎样的封赏,才能满足自己这位天纵英才的次子呢?

而随着权力、地位的大幅度提升,他会不会生出觊觎最高权力的野心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困扰着李渊,李渊显然已经闻到了来自功臣集团的巨大威胁。

为了平复他们,李渊绞尽脑汁,与群臣商量了许久,最终创造出了一个位在所有王公之上的头衔——天策上将,将其授予李世民,希望这个史无前例的称号可以冻结他的欲望。

权力之争——玄武门之变

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原王朝政治权利的传递,大多遵循立嫡立长的基本制度。

也就是说,在选择王位继承人时,不论品德、才能,而仅仅以出生的嫡庶和长幼顺序为准则。

这种制度虽然能在皇权的传递过程中减少纷争,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

但其公然摒弃才德考量也往往保证不了统治者的素质,导致国家倾颓、社会动乱等一系列政治灾难。

混合了鲜卑血统的李氏王族似乎却并不被这种传统中原礼教所束缚,而李世民就是其中的始作俑者。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在太极宫的北门,李世民又一次集结军队,妄图扫清他获得最高权利的障碍,而他的敌人,正是他的兄弟手足,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玄武门的禁军将领常何早已被李世民重金贿赂纳入自己的阵营,然而李建成却对此一无所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一进入太极宫内,李世民即下令将其包围杀害,并将其灭门抄斩。

这场由他精心策划的宫门血案最终在历史记载中,也被描绘成一次因太子哗变而发动的自卫事件。

墓碑出土——记录粗疏

2005年,在古都陕西西安出土了一座唐朝墓穴,经专家考证,此墓正是唐朝太子李建成之墓。

发掘清理后,随行出土了一座雕刻有55个字的墓碑,然而令考古学家疑惑的是,作为证明墓主人生前身份、经历等重要事件的墓碑,一般都会详细的对主人的生平事迹进行记录,更何况是大唐王朝的太子呢?

为什么这个墓碑只用55个字对墓主人简单介绍呢?

最终经专家推测,这一做法的肇事者正是发动那场宫门血案的李世民。

李世民如果详实地记录自己大哥的事迹,必然会露出马脚,让人怀疑所谓的“星象异变”的真实性;

而如若刻意对李建成的生平事迹伪造抹黑,李世民又似乎下不定决心。正是在这种两难的境地下,才造成了“55字墓碑”的出现。

而李世民内心的这种不安,通过后世的记载也能看出端倪。

李世民在被立为太子之后,曾居住于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到了夜晚,这里时常雷声大作、风雨交加,李世民回想起那场事变,时常内心恐惧,不能安然入睡。

为了解开太宗的忧虑,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自请在门前守夜,李世民才勉强入睡。

百姓纷纷效仿,将二位将军的画像粘贴于门前左右,以求驱邪避难,这也是如今门画的由来。

暮年的李世民曾发出这样的叹息“吾死之年,廿六而已”,意思是“我在26岁那年已经死了”,在这声哀叹之中,我们似乎能窥探出这位千古一帝心灵深处的自责和后悔。

如今的陕西省礼泉县,一座山峰拔地而起,直冲云天,中国古代最具声誉的帝王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就被埋葬在这里。

他的一生,安内攘外,昭明天下,万邦来服;

他的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安居乐业。

都城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热闹的城市,再次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尊重和推崇。李世民的昭陵陵墓就坐落在这里,风吹雨打千年之后,早已冰冷无比,当我们深情热忱的目光望向那一座座昭陵六骏的战马浮雕时,满眼都是李世民二十多岁驰骋沙场的影子。李世民一生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