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回家过年就永远别回了” | 强势父母背后是恐惧
文:周周
来源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今年不回家过年,就永远别回了”| 强势父母背后,是你看不见的恐惧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就地过年”。
临近春节,各地纷纷号召“就地过年”。
奈何有的父母却接受不了,你敢原地过年,他就敢当场断绝父子关系。
我的朋友小旭,最近就很无奈。
上周接到领导通知:所有员工不得离沪,如果执意要走,需要打申请报备。
小旭嫌麻烦,也担心路上有感染风险,就告诉父母,不回去过年了。
没想到妈妈当场生气了:养了你几十年,就等春节热闹一下,你倒是好,一点困难都不能克服。这次不回来,以后永远也不要回了!
爸爸还在旁边助势:反正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要是春节期间有点啥事,你不要后悔!
小旭听了这样的威胁,脑子一片空白,身体半天动弹不得。
往年,春节回家往往是激动人心的。
可今年情况特殊:一边是现实困境,一面是父命难违。不少人都心情复杂。
01
他们看起来有多强势,心里就有多恐惧
为何有些父母这样固执呢?
其实,他们真不是故意伤人。
只是他们内心太恐惧了。
a. “共生”的父母,希望儿女永远守在自己身边
有个奥斯卡动画短片叫《包宝宝》,里面的妈妈是个家庭主妇,没有朋友,和丈夫交流也很少,非常孤独。
后来,她终于有了孩子:一只可爱的包子。
欣喜若狂的她,把包子视若珍宝,寸步不离。
可随着包子慢慢长大,他有了社交,也学会独自外出踢球、玩耍。
妈妈开始发慌了,她想方设法给包子做好吃的,希望他乖乖留在自己身边。
奈何包子一天天长大,亲子关系注定要走向分离。
一天,儿子带回来一个女朋友。那一刻,妈妈觉得儿子不再属于自己。
威逼利诱无效之后,她彻底崩溃,把包子一口吞了下去。
这个状态,就是与孩子建立了共生关系。
从孩子出生,她就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一旦孩子离开她,她就会有切肤之痛。
那种无意识恐慌,导致她行为、情绪双重失控。
b. 害怕没面子
有一个说法,越是爱面子的父母,越喜欢掌控孩子。
他们希望别人看得起自己。
电视剧《都挺好》里,老婆去世后,苏大强就盘踞在儿子家里,而且衣食住行都得按照他的需求来。
在苏州无聊了,还要美国的儿子把他接过去,不为别的,就是要在老同事面前有面子。
我一个朋友说,有段时间他失业了,父亲生怕别人指指点点,命令他每天依旧按上下班的点早出晚归。
而春节,正是父母互相攀比的好时机。
如果看着朋友们的儿女都回来了,而自己的孩子却没回来,就会生气,觉得自己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
02
拒绝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最难拒绝的,通常是两个人:一个是母亲,另一个是孩子。
因为他们都是至亲,又都是“弱势群体”。
尤其有些父母,平时体弱多病靠药物强撑着,最大的愿望就是春节团圆。
像我的父亲,已经83岁高龄,还一身病痛。
半个月前因为止痛药吃完了,身体彻夜疼痛,看着被病魔折磨的他,我恨不得飞奔回去照顾。
我记得爸爸当时还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那一刻我心如刀割。
那如果父母身体健康,我们就可以从容拒绝了吗?
不一定。
过去一直没有力量表达自己的我们,往往会害怕“童年阴影”重新上演。
比如,小时侯“你是被我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而现在“我这么多年白养你了,再不回来,就别认我做父母了”。
无论是无心之说,还是无助地控诉,都可能勾起你内在那份“被抛弃感”。
当然,更害怕的是,父母万一真因为这事有个三长两短,那自己就成“千古罪人”了。
知乎上,有个男孩说:“我从小就顺从惯了,小时候听话就有糖吃,不听话就吃巴掌。我哪敢挑战他们呀,成本太大了,所以他们让我回去我就回,感染就再说”。
而对于我来说,拒绝那个生命已经十分孱弱的父亲,同样也是非常艰难的事。
谁也不知道,这次的分离,会不会就是永别。
03
结伴过年,也可以很温馨
自从“就地过年”的号召发起,网友们就在头脑风暴:这年到底咋过?
“结伴过年”是最受青睐的方式之一。
微电影《望》里面,刘佩琦扮演的独居爷爷。
大年三十,宇航员孙子还在太空工作。
爷爷惦记孙子,他的观念里:“中国人,不管在哪儿都得过年。”
知道晚上7点,孙子会从上空飞过。
爷爷先是准备拿望远镜去看,一番折腾,好不容易架好装备,还没高兴一秒,装备就垮了一地。
他不甘心,又做了一个写着福字的风筝,想放到太空去给孙子。
可风筝飞高以后还是断了。
眼看马上7点了,和亲朋一起吃年夜饭的他有些心不在焉。
最后实在坐不住,他搬了一箱烟花,想放给孙子看。
几个朋友就一起把自己家的烟花搬了出去,陪着他放。
放完烟花,爷爷眼中有泪:“折腾你们一天了,算是把心事了了。”
虽然亲人不在身边,但是有周围人的支持,爷爷的年,也是温暖的。
而很多父母,他们之所以说出胁迫儿女的话,命令儿女必须回去,也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抛弃。
假若他们能以另一种形式,体验到温暖和热闹,孤独也会减半,恐惧也会在暖暖的人情味中冲散。
我一个邻居阿姨,儿女都在国外。
夫妻俩从前逢年过节都是在旅行中度过,今年不能远行,老两口就约了老年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去饭店吃年夜饭。
这样的父母,往往都有良好的社交关系,兴趣爱好广泛,心理弹性也很强。
他们不需要把全部的幸福寄托在儿女身上,自己内在丰盈,到哪里都能把日子过得很漂亮。
很多孩子不回家会感到内疚,觉得离开自己的父母很孤独。
其实大可以对父母多点信心,离开孩子,他们也一样可以自己过好年。
甚至,更好。
04
精神反哺,父母也可以活出自我
了解了父母的恐惧之后,我们就可以试着不再回应那个恐惧。
取而代之的,是源源不断地关心。
当父母感受到自己不会被抛弃,他们或许就不会孩子似的不依不饶了。
慢慢回到成人状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这个过程,不是单纯地给钱就能做到,而是需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精神反哺。
a. 用肉麻的情话,填满父母内心的空洞
爱有五种语言:语言表达,为对方服务,花时间陪伴,身体接触,以及物质给予。
就算无法陪他们过年,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看过一个电视剧,剧中的爸爸看儿子总不顺眼,说他不孝顺,原因是儿子说话一直冷冰冰的。
儿子却浑然不知,一度矛盾大到不想再回家。
后来他结婚了,发现老婆和她父母的关系很亲密,甚至哄得她父亲团团转。
于是,他向老婆请教:“你是怎么“搞定”你爸妈的?”
老婆说:“我就是嘴甜啊。”
她给了老公一个建议,让他试着对爸爸说“情话”,去软化他。
这个男人真的行动了,他写了一封信给爸爸,信里就五个字:爸爸,我爱你。
老人在接到信的第二天,就托人送来一堆特产,还夹带纸条:有事注意身体,没事就回来吃饭。
从此,父子俩的仇就化解了。
年纪越大的父母,越容易退行成孩子的心理,他们就像我们儿时那样渴望陪伴,渴望被重视,如果儿女能在语言上充分传递爱和思念,他们的心就会被安抚,被填满。
b. 做父母的榜样,让他们安心
我妈妈说,养儿女最大的希望,不在于能得到多少,而是亲眼看着他们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所谓亲子连心,儿时我们需要父母做榜样,好让我们对自己有信心,对生活有希望。
今天,我们也需要给父母做榜样。
无论你单身,还是已婚,这个春节,都要把自己安排得妥妥的,过出烟火气。
就在写文章的当下,开头讲过的小旭打电话来告诉我,昨天她给妈妈发消息说:等春节后路上客流少了,我回去看你们。
不仅如此,她还给爱看戏的妈妈定了当地戏院的票,给喜欢拍照的爸爸买了个相机。
她知道过去十几年,父母之所以愁眉不展,情绪不稳,是因为他们把自己封锁在几十平方的房子里,缺少与世界的连接,导致失去了活力。
她鼓励父母把生活的中心扩大,把视线从孩子身上转移,不要天天像个小孩子似的等着女儿回来抚慰,而是带着成人的心态去体验人生。
母亲看完她的一大段文字,心情终于明朗了,回复了五个字:“这还差不多。”
是啊,亲子间的爱恨情仇,其实都藏着各自的期待,本质都是在讨爱。
或许,看清彼此的期待,稍微调整一点点,关系就能有转机。
愿你春节开心,父母也过的踏实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