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四川眉山的苏东坡,为何安家于江苏长眠于河南?
苏轼仕途坎坷,半生漂泊 资料图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21岁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道走出四川眉山,前往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从此开始坎坷的仕途。也曾居庙堂之高,出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更多时间是一再遭贬,半生居江湖之远。晚年被贬广东惠州,继而再贬海南儋州,获赦后北归后,行至江苏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
宦海沉浮,一贬再贬 资料图
依照中国传统,古人身后一般归葬故里。为何苏轼长眠于距家千里之外的河南?他一生在很多地方停留,为何安家在江苏?
苏轼一生豁达,在人生低谷中没有沉沦,“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贬谪之地,他多次有随遇而安、就此终老之念。被贬黄州时,他建雪堂、辟田园,自号“东坡居士”;被贬惠州时,他不仅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已买白鹤峰,规作归老计”,即便后来再贬儋州,部分家属还留在了惠州,直到他获赦后才一同北归。
写于黄州的《寒食帖》 资料图
相比于黄州和惠州的短暂停留,苏轼在常州是真正安家了。在这里,他购置了房产和田地,安排家人长期居住。
苏轼为何选择在常州安家?他自己的解释是,因为有“缘”。他在《楚颂帖》中写道:“吾来阳羡(今宜兴,时属常州),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在写诗道:“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在惠州白鹤峰筑屋,他准备安家于此 吴大海 摄
这还不够,他还在《菩萨蛮》中坦言心迹:“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从造物游。”既然感觉有缘,他便在这里安家了。
因家在常州,晚年在儋州获赦“复任朝奉郎”时,苏轼北归的方向就是常州。
遗憾的是,他安度晚年的梦未能实现,船刚行至常州,他就病重过世了。
家在何方?“此心安处是吾乡” 央视纪录片截图
此后,家人将其灵柩运往河南郏县安葬,辗转一年才抵达。如此千里迢迢,且又不是回归故里,苏轼为何选择长眠于郏县?此问题各种说法扑朔迷离,至今无定论。
最大的疑问:为何不归葬故里?从记载看,苏轼原有此打算,其妻王弗和父亲苏洵病逝后都归葬眉山了。苏轼造王弗墓时开掘有两室,期望将来与妻同穴陪伴父母。
眉山唤鱼池,留有苏轼与王弗的青春爱情故事 资料图
从苏辙文字看,他们父子三人似有约定。《卜居赋》云:“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然而后来未能如愿,苏轼苏辙身后都没回来。有学者认为,苏洵其实也喜欢河洛一带,其诗云“经行天下爱嵩岳,遂欲买地居妻孥”,那么,苏轼兄弟葬于嵩山脚下可是如了父亲之愿?尚缺明确证据。
苏轼病逝后,其灵柩未回眉山老家,有说是因路途太远。还有人认为可能出于现实考虑,当苏轼兄弟年老时,其后人多居中原一带,老家眉山已无直系亲属了。
《东坡煮茶图》局部 资料图
另有一说,说宋代有不成文规定,故乡于中原以外的朝廷大员,身后要葬在京城周边500里范围内。如此想想,似乎也有理,比如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范仲淹葬在伊川,吉州(江西吉安)人欧阳修葬在新政,庐州(今安徽合肥)人包拯葬在巩义……
最终没归葬故里,苏轼兄弟是怎么打算的?他病逝前有言于苏辙,该内容在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可见:“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苏轼长眠于嵩山脚下的郏县小峨眉山 资料图
只说“嵩山下”,未明具体方位。当时苏辙一家人住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就离郏县不远。郏县属汝州(今河南平顶山),有研究者称,苏轼曾在汝州为官,应是看中了这里的风景山水,选定为身后长眠之地。
但此说不实。1084年,还在黄州的苏轼奉诏赴汝州任团练副使,但途中幼子夭折,伤痛中他上书暂不去汝州赴任,改去常州居住。显然,苏轼并未到汝州做官。
漂泊半生,他走过大半个中国 央视纪录片截图
不过,汝州地处许洛古道上,他们兄弟往返四川与京城间必经这里,到过这里并有停留是有可能的。其中还有一次确有记载。1094年,苏轼被贬“出知汝州”,很快又改为“出知英州”(广东英德)。赴英州途中,他折道汝州找苏辙,兄弟俩在这里聚了几天。
无论历史细节到底如何,最终两兄弟都葬于嵩山之下了。元代时后人又在兄弟俩坟墓中间起了苏洵衣冠冢,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三苏墓(三苏园)格局。
河南郏县三苏墓园,东坡长眠于此 资料图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含苏过)”“气高天下”“千秋景仰”;逝者长已矣,但至今人们深深怀念这一代文豪,珍惜他们留给后世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他们都活在后人心里。
夏杨 人文工作室 原创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