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参透了宇宙,他才是人类社会的精神孕育者
世界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
所谓一元论和二元论,指的是世界的本源是一个还是两个,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自古及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没停止过,从原始的自然崇拜,到今天的科学探索,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迷惑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有了哲学,人们才在探索的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哲学并不神秘,它就是关于人类智慧的学说。然而,当哲学这个指导思想发生偏差时,探索就意味着更加曲折。比如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就认为多样性的世界有两个本原构成,它们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
宇宙大爆炸
此后的西方哲学从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到康德的“本体·现象二元论”,一直没能跳出这种认识论的窠臼,黑格尔虽然认识到,只有普遍性和统一性才是最真实的,但他又指出:只有精神性的东西才具有这种属性,物质性的东西不可能具备这种属性,也就是他说的思维是存在的灵魂和根本,否定了物质世界的真实性,即思维决定存在,思维和存在还是不能统一。
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还在为世界是存在的还是意识的争论不休,因为思辨是无法证实的,结果便是没有意义的争论。人们试图证明物质与思维的同样重要,且是同一的,可是苦于没有一个权威的理论来实现统一,西哲鼻祖泰勒斯提出“世界源于水”的论断,既把西方思想界从关注人,转移到身外世界,又肯定了世界的一元性,可是没有理论支撑,为后世西哲的争论埋下了伏笔。
泰勒斯:水是万物之源
中国哲学的“一元论”为人类解决认识问题打开了通道
中国的哲学核心是一元论,不只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都是。以帛书《道德经》为例,他提出世界的本源是“道”,它是独立的存在,唯一的本源:
宇宙生成论:“道”乃世界本源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呵,缪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一个混合之物存在了,它是不以任何外物为依据的唯一存在,其大无外,空阔无边,它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我无从知晓它的名称,暂且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大”。所以称“道”即是“大”,称“大”也即“道”。比如“大音希声”“大方无隅”等。
这一章的主旨在于强调:“道”在天地万物,“道”为天地之母,世界本源。
万物混而为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描述和定义“一二三”和“有无”的概念:世界由少变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道的运化初始阶段是一个多物杂然而成的整体“一”,整个“一”在不断运动中,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的和合运化,形成“中和之气”,这就是“三”,于是万物在阴阳和合之气中萌生,形成了整个宇宙。在整个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和合之物。
所谓“无”乃是“名万物之始”的概念,尚未呈现,故云“无”;“有”乃是“名万物之母”的概念,即万物呈现之后的状态,天地万物是在“有”中呈现的,而“有”源于“无”,“有”和“无”都是万物的呈现形式,都源于道,而道体本身是“无”的。
道生一
“道”的物质性
“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老子说:道的形体虚无恍惚,却是真实存在的。“中”是一种古代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即实验方法,日晷上的日影处在圭表盘的正中位置时,称为“中”。通过万物的生发,可以验证出“道中含有生命基因的信息密码”。
“道”的状貌特性
“视之而不见,名之曰微;听之而不闻,名之曰希;搏之而不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计,故混而为一。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老子说:“道”是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的普遍存在,因为无法感觉到它的形象,故称之为“恍惚”,茫茫然的浑然一体。它不明不暗,说其无,却能生万物,说其有,却不见其形。故无法命名。但万物最终无一不出于“无”,又归于“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是整体的“一”
“一”即是宇宙整体为一的浑然状态,即物与物、人与物,万事万物浑然为一不可分开,一旦分别,便与“道”反,因此老子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否则,天地不得清宁,神灵不得神妙,河川不得盈满,侯王不得安生。
“道”是普遍存在的,“道沨呵,其可左右也”,它充塞宇宙,遍布万物,“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庄子解“道”说:道在屎溺瓦砾,无论动植日月,没有脱离“道”而存在的物质,故大道是整体的,离道则亡。
概括说,“道”是万物之先的,独立存在的,物质的,周行不殆的,运动的,万物生发的过程由简至繁,由无而有,由一而二、二而三,于是有了宇宙。
“无”是宇宙之初的恍惚,“有”是宇宙生成后的“眼见为实”,一切物质的、精神的都出于此,同出于“道”,万物来时,沿着“一二三”的方向,因此探索事物奥秘,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就要沿着“三二一”的方向,追寻到事物的初始状态,这一过程的作为称之为“无为”,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之为。
道法自然
海德格尔借老子思想颠覆西哲“二元论”
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使命就是克服西哲“二元论”,找到“存在”本身的意义。
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尤其是亚里斯多德以来,传统中的“二元论”,就一直深植于西方哲学中,是西方哲学没法撼动的认识论,克尔凯郭尔、尼采等著名哲学家都曾克服这种认识论的缺陷,最终尼采陷入困惑,直到疯掉,也没完成这一宏愿。
海德格尔下决心克服,于是想到老子。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德国哲学家莱因哈德 · 梅和格雷厄姆 · 格林认为,如果研究海德格尔,不了解老子的学说就不能真正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他们认为老子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从东方发出的光》就是记述海德格尔跟老子关系的。
海德格尔认为:不应该按“人”的口味来构造和描画自然界。在老子《道德经》中经常出现“伪”这个概念,比如“智慧出,有大伪”,意思是人越追求智巧,人为的东西就越多。海德格尔从《老子》中得到的启示是:要把存在本身和人为构造区分开来;为了克服以人为中心就需要避免人为。
帛书《老子》
在方法论上,海德格尔也采取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的策略,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失败在于他用权力意志来克服“二元论”,以强攻强,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你用强权的来克服强的传统观念,你和强的没什么区别。于是海德格尔采用老子的方法:以弱胜强,即通过柔弱的来克服坚强的。因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老子认为:雌性、否定性、被动的东西能克服雄的、肯定性的、主动的东西。这个思想迷住了海德格尔,他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方法,德语的意思就是用下面的来克服上面的。
因此,海德格尔找到了东西方哲学的融汇点,将老子思想成功嫁接到他的学说中,指出“二元论”把“存在物”与“存在”本身割裂了,就如同道家所说的“道之为体,德之为用”,道与德本是一体两面的“一”,西哲们把“一”硬生生地分成了“二”,道找不到附着物,德找不到本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老子才是参透宇宙的智者
如果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二元论”的宇宙生成论,到了康德、黑格尔、尼采、海德格尔,经过了两千多年才复归于“一元论”,或者说西方世界依然还在“二元——一元”的纠结之中,那么,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一元论”的。
老子为世界本源“强字之曰“道”,它是宇宙的母体,而后有天地,有人。伴随着人的出现,才出现了精神意志。因此精神意志的本源也是道。“道”有“恒道”和“人道”,人道应依顺恒道,才能天长地久,否则“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
天、地、人也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即是道。但是,天地人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和章法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自然。
“有物混成”本身就否定了“道”的“唯心说”,他否定了“天”和“上帝”的成论,把天还原为自然天,与万物一样,都是“道之子”。这就是宇宙起源的奥秘。
现在物理学家把一个似有还无的存在称作为奇点,这个奇点就是空间和时间中具有无限概率的一点,空间和时间在此处完结,作为世界的发生之初,它具备在宇宙中形成所有物质和势力的条件,而这个势力即是能量。
物理学上的奇点,是用于描述黑洞中心的术语,物质在这个点上的密度极高,向内吸引力极强,因此物质压缩在体积非常小的点上,宇宙刚生成时的那一状态,就是老子参透宇宙真相:奇点。
黑洞
德国全德大学教师进修中心主席赫伯特.曼纽什在《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性》一书中说道:“公正地说,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应当是柏拉图和老子,亚里士多德和庄子……曾经,我们很不明智地拒绝了一种对欧洲文化极为重要的源泉”。
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汤川秀树在《创造力和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东西方的考察》中惊叹:“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以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了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
您认为老子参透宇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