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泄气健脾肺,事半功倍在养阳
推荐
养生操
八段锦
(滑动查看)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在脾胃运化、受纳作用下化生水谷之精气,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夏季阳气盛,阴伏于内。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致体表畏热多汗但体内肠胃相对温度低,加之夏季气候多闷热,湿度大,脾阳不振,脾为湿困,特别容易出现水湿不运而导致胃脘痞满、纳谷不馨,所谓“苦夏”现象。
所以夏季需注重健脾祛湿,正如炉灰不祛,炉火不旺,去炉灰,健脾胃,振奋脾阳,气血生化才能有源,机体经络得以舒畅。
推荐
食谱
准备食材:红豆100g、薏米50g、饮用水1500ml
做法:红小豆和薏米洗净后放入锅中用清水浸泡4小时以上,泡好后先大火煮至水烧开,转小火,煮好前20分钟放入冰糖,至冰糖融化。
推荐原因:薏米味甘微寒,可利水肿、祛风湿;赤小豆味甘性平,可下水气、利小便,两者合用共奏健脾祛湿之功。
推荐
食谱
做法:用油将鱼两面煎黄,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g、陈皮3g、香菜20g、生姜10g,稍滚三分钟。
推荐原因: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祛湿,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过吸清呼浊,将自然界清气吸入体内,与脾气上输的水谷之气相结合,生成一身之气。肺气不足,则一身之阳气乏源。
夏季心火旺,火克金,肺属金,容易造成肺虚。《千金要方》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意思是夏季尤其需注意补养肺气。
苦入心,辛入肺,夏季适当服用苦味食物,有助于祛除暑气,但过量食入又易损伤脾胃,所以慢性肾病患者夏季应适当减少苦味食物,增加辛味食物的摄入,如大蒜、芹菜、洋葱等。
生姜作为药食同源的辛味代表,夏季食用使用可以更好温胃暖脾,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辛味的食物可补养肺气,并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有利于肺气的升发疏散。
好比调整炉灰的清理强度和炉门进气量的大小,使得炉火充足又不至于进气量太多而燃烧过快。
推荐
食谱
做法:猪瘦肉半斤左右,再加入莲子和百合各30克和适量水。隔水炖熟,调味即可。
推荐原因: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养阴清热,清心安神,益气调中等功效;莲子,主补中,养神,益气力;猪肉含有丰富的动物性蛋白,共奏润燥养肺之功。
推荐
外治法
夏季是自然界及人体阳气最盛的时期,要避免过食生冷,尤其运动后忌冷饮降温,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低,空调、风扇不直吹。
并且此时养阳,借助自然界之阳,可以事半功倍。就好比给炉火加煤添柴,在炉火旺的时候添加,更容易提升炉内温度,使得阳气更足。
也可适当摄入补养肺阴、肾阴的食物,如百合、枸杞子、银耳等,补充水壶中的水,水充足温度够,推动才能强劲。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
体现的是中医学“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念,是通过“春夏养阳”达到“长夏胜冬”的中医养生治病目的。
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作为夏季最好的积聚阳气的做法,从而为顺利冬藏做好储备。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的穴位贴敷方,传承大师经验,综合临床疗效,配合中药汤剂调理、针刺、艾灸、耳穴埋籽等多种方法的综合,根据病情进行组合,疗效尤佳。
夏季阳气盛,养生重在疏泄腠理,舒畅气机,健脾胃,养肺气,补阳聚阳,以期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同时通过冬病夏治,做好储备。
肾病患者常常基础病多,体质差,冬季易患肺部疾病出现咳喘、气虚容易感冒等情况,通过夏治、夏调,可减少冬病发作,缓解冬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