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静,袁隆平一生也忘不了的女人

【01】

“老爷,少爷中科举啦!”

听到儿子袁盛鉴高中科举的消息,袁繁义内心颇感欣慰。

当年,袁繁义当年和自家兄弟4人,在太平军攻打清军时收获了大笔家财,颇有生意头脑的几人商议后决定下海经商。

从商这些年,他渐渐意识到一些道理,真正能改变命运的,还是要靠知识。

于是,在袁盛鉴小的时候,袁繁义便送他去研读儒家思想,学习诗词礼仪。再后来,还主持了袁盛鉴与当地权贵家的一名千金小姐的婚事。

在当时社会,成功中举的袁盛鉴算是妥妥的高知了。后来也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积累,他很快被举荐到县政府当起了秘书长。不久又当上了小学校长、农会会长等。

当时,袁盛鉴生了个儿子,给他取名袁兴烈,颇有点兴高采烈的意思。

跟父亲袁盛鉴一样,袁兴烈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化人”,不仅传统文学素养高,还饱受西方文化的陶冶。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令袁兴烈迸发出无限的个人魅力,成为一带街坊邻里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北洋时代,有钱人家的孩子们都纷纷开始接触西方文学。

当时江苏扬州一户大户人家里,有名小女孩正在自家庭院里读书写字,热爱学习的她早早就被父亲送到了镇江的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英国教会学校的校风、纪律都非常严格,小小的华静在这所学校里俨然如一株小树苗,不断汲取养分奋力生长。出色的她在学成毕业后,顺应组织安排到了芜湖一所小学里面,当起了英语老师。

恬静的外表和不俗的英语素养,让这枚新任教师受到了不少的关注。

袁兴烈,当时是这所小学的校长。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袁兴烈被华静的才华深深吸引,对她情愫暗生,经过多番追求后,跟华静谈起了恋爱。

18世纪20年代,两人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不久,长子袁隆津出生后,华静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回归家庭,一心在家相夫教子,当起了袁兴烈的贤内助。因为自打儿时起,有远见的华静就深深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意义。


【02】

婚后,两人一共诞下6个孩子,其中要数二儿子袁隆平最让人头疼。

1930年的9月,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出生,当时负责接生的恰巧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在袁隆平的出生证明上,林巧稚给袁隆平按惯例取名“袁小孩”,究其原因不过是那时候父母还没有给袁隆平起好名字。

后来,这个“袁小孩”有了自己的独特的小名“调皮的小马驹”。

因为袁隆平从小就爱闯祸,而且做事情又笨手笨脚的,加上生肖属马,所以被父母戏称他“调皮的小马驹”。

这匹小马驹,可不是轻易听话的主儿。

他天性好动,家里锅碗瓢盆只要到他手里,基本都会被摔一遍;他极富好奇心,围观街上的木匠钉钉子,结果学着木匠口衔铁钉,不小心就把铁钉吞了进肚子里;他思维活跃,到中学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可以轻松位列班级前列。

任凭袁隆平如何调皮,华静对她的孩子们总富有耐心,在她眼里,孩子的智商就如同一座宝库,待有心人细细挖掘,品德和情操则是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掌握在父母的手里。

显然,华静掌管这把“钥匙”掌管得很好,她用她的学识和智慧教导了袁家6名小孩成为了出色的人。华静非常崇拜德国哲学家尼采,她在尼采的文字中读懂了生命的意志力,她把哲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用一个个小故事讲述出来,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永远不要自甘堕落。

也许就是这样的点滴影响,小小袁隆平的心理萌生了自强不息、爱国卫家的精神力。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军占领平汉铁路,袁兴烈义愤填膺,毅然弃笔从戎积极参加由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抗战队伍。

刚满7岁的袁隆平,跟随父母逃难至重庆途中不幸跌入江中险丧命,被救起后他决心要学会游泳。于是,他每天在长江边照着图解一个个动作自学,终于在新学期开学前,解锁了仰泳、蛙泳、自由泳等招式。3年后,还获得了“汉口赛区100米、400米自由泳冠军”的称号。

可以说,在那样的屈辱年代,袁隆平学习游泳也可以理解为“自救”。


【03】

在逃难的这段日子里,袁隆平亲眼目睹了无数国人饱受战争摧残的景象。到处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流离失所、家不成家的哀怨,这令袁隆平内心深处根植的爱国情怀被不断激发,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做点什么。

1949年,19岁的袁隆平正经历人生重大抉择,即将上大学的他向父亲袁兴烈请教下一步该怎么走。袁兴烈希望他考取南京的名牌大学,继续深造数理化。可袁隆平似乎渐渐有了新想法,他跟父亲说想学农。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农业首当其冲。但早已饱经风霜的中国社会,最大的难题就是人民的温饱问题。加上袁家世代务农,有农民的淳朴和求真精神,如果能在温饱问题上对祖国和人民有所贡献,那也不枉此生。

显然,袁兴烈最后被袁隆平这一腔热血打动,这和曾经那个一腔报国热血、毅然投笔从戎参军抗战的自己,不正是一样一样的吗?

就这样,袁隆平在南京中央大学附属高中部毕业后,考入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读书。在学校里,他一心扑到了研究遗传学的课程中。

4年后,袁隆平学成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安江农校当老师,当起了跟父亲一样的教学园丁。但是,闲不下来的袁隆平利用教课外时间,投身到作物无性杂交的科研中。在遗传学中,染色体基因起着关键性作用,他借此为切入点选育优良品种水稻,再从分子角度深入剖析,研究作物遗传的内在基因问题。

可见,他的科研选题,处处关系着人们生活。当时的农作物科研条件并不完善,袁隆平的科研十分辛苦,常年在农田与实验室之间奔波。风吹雨淋、日晒霜打,即便如此,他也从未被困难打倒。

终于,上天总是特别眷顾努力的人。1960年的夏天,也就是袁隆平毕业的7年后,他在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

欣喜若狂的袁隆平马上将这株水稻带回了实验室,经过多番研究,终于让这株“天然杂交水稻”大面积种植在试验田上。

1966年,袁隆平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距袁隆平大学毕业已经过去12个年头,在这12年里,他全身心泡在实验室里,用一组又一组数据、一次又一次实验去推翻外界的固有认知。

所幸,论文发表后,袁隆平的科研受到极高关注。但刚要挽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时候,袁隆平却因文化大革命遭遇了一轮又一轮的攻击,他的水稻杂交实验被迫中断。


【04】

直到1972年,国家将杂交水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协作攻关。得到肯定的袁隆平更加全身心投入到水稻科研事业上,结果因为忙于搞研究,家人不忍打扰,结果连父亲袁兴烈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那时,他回到家中,父亲已经病逝好几个月了。

袁隆平心碎不已,但是杂交水稻科研正处关键时刻,他无暇顾及自家情况,没过多久又投身到试验田里。

终于,1973年,水稻亩产从原来的300公斤提升到了500公斤,这组数据在日后的科研中还在不断突破。

只是,在他心中,这些遗憾却成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心事。

当年,为了照顾袁隆平的日常生活,心疼孩子的华静随他一路住进了小山村里。

这个当年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户人家小姐,就这样跟着她的儿子,在田间日下耕耘劳作。60岁的袁隆平每每忙完归家,都能吃上一口87岁老母亲做的热饭,心里也是暖滋滋的。

可惜,他太忙了。忙到有时候忘记自己多久没有好好陪陪自己的母亲,忙到废寝忘食,忙到华静离开人世他也未能好好道别……

后来,袁隆平的成绩越来越突出,一座又一座的奖杯被他揽入怀中,他却总是叹息: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妈妈您啊!

也许,比起荣耀的奖章,他更想拥抱一下他的妈妈吧!

有人劝他,90岁了,可以退休了。

他却说:退休是不可能的,是不存在的。

他用一声心血倾注在农田之上,为人民温饱、祖国安定默默贡献属于自己的力量,他虽老迈,但仍旧有雄心壮志。

他有两个梦想:一个“禾下乘凉梦”,一个“覆盖全球梦”。袁隆平期待百岁之前实现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更期待杂交水稻造福全球,每年增长的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并且,他一直在努力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也不过如此。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文中表达的这种热爱,恰似袁隆平的执著。

如今,他真的老了,那“调皮的小马驹”已经满脸皱纹,弯了腰身。他不再奔跑,但他仍旧用他的步伐,踏遍这美丽的神州,踏遍他热爱的土地,造福他热爱着的人们。

但愿,时光慢些走,袁爷爷安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