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利丨知识的“牙齿”
知识的“牙齿”
作者:徐全利
同一位作家聊天,说起他对作品的评论(价),他谦虚说不过是拾了点“牙慧”。我说他博览群书,知识丰富,我只能“望门谈”,那就望“门”谈“牙”。
有人说,真正属于自己的无非两个:一是身体是自己的,一是知识是自己的。其他如金钱,权力、地位等等,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取“两个属于自己”之说,身体和知识融在一块,既是自己的,当然如唇齿相依,难以分离。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知识靠自己,即便是父兄,也不可传。所以,说知识的“牙齿”,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来到世上,慢慢生长牙齿。先长乳牙,六七岁时换牙,由乳牙换成恒牙。这种长牙换牙,就如刚入学的孩提,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然后慢慢换牙,一颗颗换成恒牙,正如步入社会,靠自己“知识更新”,渐渐成为“今日之我”。一个作家,乳牙期多为“拾人牙慧”,恒牙后多为自己的创作,忌讳雷同。
乳牙是基础,没有乳牙就没有恒牙。知识也一样,没有“通识教育”获得的知识,就难有专业人才。据统计,当今世界90%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何况现代社会的知识寿命大为缩短,知识淘汰的速度正在逐渐加快。凡是有事业心的人,常常感到“知识恐慌”,不停地学习,不停地“充电”,不停地紧跟时代。
纵观教育的历史,先有通识教育,而后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的发展,人类分工更加细化,专业教育开始蔚为大观。随着教育外在事功越来越被看重,专业教育几成大学教育的主流,以至于一提到大学,首先想到的就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取代了“人的教化”,通识教育退居边缘。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世界在飞速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正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据说此刻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收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的阅读量的总和。人们应对千变万化的世界,就务必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校教育仅仅作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而在现实生活当中所需要则更加复杂。社会是一个大学校,在这里“人人皆我师”,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人一个无意识的举动,有意识的表现,只要是对自己有益,都会被自己无意识的或是有意识的装进自己的大脑,为自己所用。这样的活动,对于每个人时时刻刻都在发生。这也是为什么环境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成长多么重要,在什么环境下我们会学到什么样的内容,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人人都有满口牙,你的牙齿与别人的牙齿差别不大。无非是有的正一点,有的歪一点,有的大一点,有的小一点,有的白一点,有的黑一点……然而环境造就了人。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踏着成功人的脚步。于是,你在某方面成功了,出名了,成为“镶金牙”,令人刮目相看。
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本是可喜可贺的。如有老师看了你的成果,说“如此勤奋,自愧不如!”你就应记住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座右铭——切勿飘飘然。别以为你是“青”而胜于“蓝”,不过是在某些方面可能胜于“蓝”。你学历可能比教你的老师高,但没有教你老师的那碗饭,你扒几口就能吃饱吗?你会写作了,可能胜于“蓝”,你这“一招鲜”尽管可“吃遍天”,但你的真诚也许不如“蓝”……因此,别骄人,别狂妄,别呈威,记住:作家、演员、企业家,都是一种“职业”,就如牙齿,都是长在人嘴上!
徐全利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全利,男,1956年生,湖北作协会员,退休公务员,已出版杂文集系列“谭”。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