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怎么用药?献上临床路径,哪里不会“看”哪里!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4张图,快速Pick不同类型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路径!

临床中我们常遇到形形色色的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方案显然应有差异以满足不同需求。2019年美国胃肠病学院(ACG)成人UC指南推荐,UC的治疗选择不仅应基于炎症活动,也应基于疾病预后,比如满足轻度活动性UC标准,但有激素依赖和既往住院的患者,应被推荐应用中重度UC治疗方案,因为激素依赖和住院对疾病预后有着重大影响[1]
近期,发表在Digestion的一篇综述文章对UC的治疗路径进行了更新,并重点介绍了5种不同类型中-重度UC患者的治疗流程,包括:对5-ASA无应答的任意病变范围活动性UC 、激素依赖性UC、激素难治性UC、免疫调节剂难治性UC和急性重度UC[2],了解不同类型UC的治疗方案,可以让临床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和高效。
1
对5-ASA无应答的任意病变范围活动性UC
对于任何病变范围轻-中度UC患者,5-氨基水杨酸盐(5-ASA)是优选的初始治疗。对于病变局限在直肠的患者,强调局部用药;而对于左侧和病变广泛UC患者,联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对于5-ASA无应答的患者,临床路径推荐应考虑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除孤立性直肠炎仅考虑局部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时机建议在接受5-ASA充分治疗6周后,出现持续直肠出血2周、持续腹部症状或症状恶化。

图1:对5-ASA无应答的任意病变范围活动性UC治疗路径

2
激素依赖性UC
激素依赖性UC是指在3个月内给予糖皮质激素以诱导缓解,但不能降低到低于10mg/天而不复发,或在短时间内出现早期复发[3]。研究显示,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与更高的复发和结肠切除术风险相关,因此考虑到激素治疗的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实现和维持无激素缓解至关重要。
路径中指出,对于激素依赖性UC,应使用硫唑嘌呤(AZA)/6-巯基嘌呤(6-MP)、维得利珠单抗或托法替尼、抗-肿瘤坏死因子(TNF)(最好与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联合使用)治疗。

图2:激素依赖性UC的治疗路径

维得利珠单抗是一种整合素单克隆抗体,可以特异性地与整合素α4β7结合,阻断整合素与其配体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结合,从而阻止T淋巴细胞迁移和转运至肠道炎症区域。既往研究显示,无论在抗TNF药物初治/经治患者或既往暴露于AZA/6-MP的患者中,维得利珠单抗均可有效诱导和维持无激素缓解[2]
3
激素难治性UC
激素难治性UC定义为患者接受0.75-1mg/kg等效剂量口服泼尼松治疗4周或静脉滴注激素治疗至少1周无应答。与激素依赖性UC类似,激素难治性UC个性化决策的决定性因素包括快速起效、医生的个人经验、患者的年龄,以及个体临床背景下的潜在副作用[4]在激素难治性UC患者中,维得利珠单抗及抗TNF药物是主要的治疗选择[2]。托法替尼也可用于治疗激素难治性UC患者,尤其是在免疫调节剂治疗失败的患者中。
图3:激素难治性UC的治疗路径
4
免疫调节剂难治性UC
使用AZA[2-2.5(最大剂量3)mg/kg bw/天]或6-MP(1-1.5mg/kg bw/天)至少3个月,且已根据6-MP水平优化剂量,但仍具有活动性疾病或复发的患者被认为是免疫调节性难治性UC,应考虑使用抗TNF或维得利珠单抗等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IBD领域生物制剂唯一头对头研究VASITY显示,在中重度UC患者中,接受静脉注射维得利珠单抗的患者第52周时,31.3%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缓解,定义为Mayo评分≤2分,且无单独子项评分>1分,相比之下,接受皮下阿达木单抗治疗的患者仅有22.5% (p=0.0061) [5]
5
急性重度UC
大约有20%的UC患者在其病程中至少经历过一次病情严重恶化,可根据Truelove和Witts标准诊断急性重症UC,即患者每天≥6次血便,并具有以下4个其他标准的一项或多项:血红蛋白<105g/L,ESR>30mm/h或CRP>30mg/L,发烧(体温>37.8°C)和心动过速(心率>90次/min)。急性重症UC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患者需要专业医学团队在短时间之内给予紧急处理,以避免急诊结肠切除手术。
对于急性重症UC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是大剂量静脉糖皮质激素。然而,约35%的患者对静脉激素应答不充分,面临着很高的结肠切除风险。最新治疗路径推荐,环孢素和抗-TNF药物可以作为急性重症UC患者一线静脉激素治疗失败之后的二线治疗方案,以避免急诊结肠切除手术。
图4:急性重度UC的治疗路径
6
小结
尽管近年来U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有所下降,但中-重度UC患者的治疗仍然充满挑战。对5-ASA应答不佳的患者将升级为激素类药物治疗,而对于激素依赖性或难治性UC患者,维得利珠单抗、英夫利西单抗等是主要的治疗手段[2]

参考文献:

[1]David T. Rubin,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Ulcerative Colitis in Adults. Am J Gastroenterol 2019;114:384–413.
[2]Burri E.a,Maillard M.H,et al.Treatment Algorithm for Mild and Moderate-to-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An Update.Digestion.2020;101(suppl 1):2–15
[3]Harbord M, et al; European Crohn’s and Colitis Organisation [ECCO]. Third European Evidence-based Consensus 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Part 2: Current Management. J Crohns Colitis. 2017 Jul 1;11(7):769-784.
[4]Kucharzik T, Koletzko S, Kannengiesser K, Dignass A: Ulcerative colitis—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algorithms.Dtsch Arztebl Int 2020; 117: 564–74. DOI: 10.3238/arztebl.2020.0564.
[5]Sands BE, Peyrin-Biroulet L, Loftus EV Jr, Danese S, Colombel JF, Toruner M, et al.;VARSITY Study Group. Vedolizumab versus adalimumab for moderate-to-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N Engl J Med. 2019 Sep; 381(13):1215–26.
VV-MEDMAT-43764

声明:本材料仅供中国大陆境内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作为学术参考,而非针对一般公众,亦非广告用途。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在做出任何与治疗有关的决定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参照药监局核准的药品说明书。如果您不是卫生医疗专业人士,请勿阅读和/或传播本材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