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概念
★ 一、什么是概念
(1) 现代定义
所谓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事物或性质。概念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它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只是概念的例证。人们为了认识事物方便,把它们按照某些共同特征加以归类,并赋予名称或代表符号,这才出现了概念。
概念(Idea;Notion;Concept)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是自我认知意识的一种表达,形成概念式思维惯性。在人类所认知的思维体系中最基本的构筑单位。
概念亦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抽象的、普遍的想法、观念或充当指明实体、事件或关系的范畴或类的实体。在它们的外延中忽略事物的差异,把这些外延中的实体作为同一体而去处理它们,所以概念是抽象的。它们等同的适用于在它们外延中的所有事物,所以它们是普遍的。概念也是命题的基本元素,如同词是句子的基本语义元素一样。
概念是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的主动者。一个单一的概念可以用任何数目的语言来表达。狗的概念可以表达为德语的Hund,法语的chien和西班牙语的perro。概念在一定意义上独立于语言的事实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在各种语言中词有同一的意义,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一个复杂的过程或事物的理解。从哲学的观念来说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往往将概念与一个词或一个名词(术语)同等对待。
从各个角度阐述.定义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237.1-2000:“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
从逻辑上讲概念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因具有共同特征而被组织在一起的特定事物。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在一些哲学理论中概念范围与概念内容的定义不同。概念范围(外延)是指所有包括在这个概念中的事物,比如“白”的概念范围是所有白色的事物。范围相同的概念被称为是相当的,在逻辑研究中,尤其是在数学逻辑中相当的概念往往被看作是相同的。
在将一个概念细分为亚概念时要注意两分法的应用来防止逻辑谬误的发生。
在逻辑学中,一个概念的定义被看作是适当的,如果这个定义的用词描述的范围与概念范围相同。
比如:
正方形是四个边长都相等的长方形。
是一个适当的概念。
概念内容(内涵)包括所有一个组成该概念的事物的特性和关系。
比如“饲养技术”的内容包括所有有关于这个技术的特性。但在定义这个概念时人们挑选出这些特性中最关键的,比如:“饲养技术是繁殖、喂养、圈养和使用农业用动物和以此提取有价值的产品的技术”。
概念受逻辑的制约,逻辑不成立的理由不是概念而是一种主观曲解。
在古希腊和罗马概念被定义为抽象和区别后获的定义。
在中世纪概念被定义为“事物的一切”(Universalia post res),来说明一个概念包括它所定义的所有的事物。
笛卡尔和莱布尼茨将概念的清晰度和分明度称为是概念的特征。
康德区分概念与见解:他认为见解是对个别事物的想象,而概念则是对多个事物的共同点的想象。
无论在学科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概念学习都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学科学习中,对某些概念不理解,相应的规则就无法学习,因为概念是规则的基本构成。
例如,如果学生不理解三角形的“高”这一概念,就无法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则。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些概念不掌握,不仅会影响我们的交流,而且会影响做事的能力。
例如,如果你不懂得地震的“震级”这一概念,听到家乡发生了4.2级地震,你可能会十分惊慌。
尽管概念学习极为重要,但是无论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家长和教师对其学习规律还知之甚少,以至于导致孩子的相应学习活动事倍功半。
(2)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
概念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该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例如:“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概念“商品”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属性的事物或对象。
例如:“森林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殊用途林”,这就是从外延角度说明“森林”的概念。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亦然。比较通俗易懂的解释: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都有必要条件即客观事物(客观对象),其中必要条件唯独只有一个,充分条件有N个。条件越多,概念外延越小。条件都是带有功能性质的。
比如:杯子要有空间,才能承载。而且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而且是器皿类(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所以杯子概念的含义是:用来盛水、酒等液体的器皿。并且如果知道充分条件就能大概的反推出所属的事物或对象。因为它一定和客观存在的事物相联系。概念的功能还有:判断,描述,属性,范畴,定义(概念清晰度)等区别。
从形式角度来说:想法是较高级的方式,概念是以字词的方式出现的,想法通常是以完整的一个句子方式出现的。不过形式相同;都是以语文和符号为载体。所以可以理解成概念是浓缩较多信息,精辟的想法,因此概念具有形象性,图像性,而科学概念具有系统性。概念还必须是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所以具有普遍性和达成客观性。
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从分析的对象角度来划分,概念分析法也称术语分析法,它是指研究确定术语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方法。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其内涵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的属性;其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概念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概念之间的全同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等各种关系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表示概念。
应严格区分某一概念(术语)的客观内容和可能出现的主观曲解。概念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对立统一,是抽象 与具体的对立统一,是确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来自于客观世界,它不依赖于人们的认识而存在。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概念(术语)。如“革命”一词,最初的解释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而现在人们认为它是人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活动。又如“市场经济”原来被认为只是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的。
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内涵:概念中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所有事物
比如:
百度百科对水果的定义是: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且能够帮助消化。水果是对部分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统称。这个是内涵。
它的外延包括了一切符合定义的事物,如:苹果,梨子,香蕉
概念的内涵增加,外延就变小。也就是定义得越细致,更具有针对性,所包涵的符合定义的事物越少。
用集合论来理解比较方便。
外延就是这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而内涵就是这个集合全部元素共有的属性。
这个集合,就是概念。
从面向对象的思想上来说,内涵就是类的定义,外延就是类的实例
首先,外延和内涵是相对于“概念”来说的,所说的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内涵也是概念的内涵。
其次,外延是指概念所指的对象,内涵是概念对象的性质,概念比较好的定义:具有确定内涵和外延的思维对象
这么说吧 我们认识一个对象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 一种是向内研究其属性构成来源 一种是向外研究其意义以及与外界产生的影响价值 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产生了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分
概念有内涵也有外延,外延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我给老虎下个定义,老虎是体型大的动物,外延就是一类对象,它的外延就有狮子,大象这些具有一类特征的对象,他们体型都大嘛。然后内涵=种差+属,比如苹果就是种概念,水果就是属概念,苹果是水果中的一种,种差那就好理解啦,种差指的就是这个事物区分于属里其它事物的区别特征。我来造个句,苹果是红色、类似爱心状的水果。苹果是个概念,水果是属概念,红色、类似爱心状的这个特征是它区别于梨、葡萄这些水果的特征,所以这个特征就是种差。我们定义一个概念,解释它的内涵时,就可以按照种差加属的方式。
我记得看逻辑相关的书是在初中
正好有学说明文的10种方法
大概可以这样认为
内涵就是下定义 外延就是举例子
外延和内涵是概念的两个属性。概念是什么呢?
打个比方,你面前有一些梨子、苹果、香蕉、菠萝,它们虽然样子不同,但它们都富含"水分",以及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实",我们抓住它们这两个特征,就把它们简化叫"水果"。当我们面对这堆东西,脑海中对这两个特征有一种模糊的感觉,为了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我们用了一个汉语词汇"水果",不过我们也可以用英语词汇"fruit",用什么样的词汇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词汇代表了一种我们对这两种特征的总结。
除了水果以外,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有这样的总结,这些总结彼此不同,但它们又有两个共同特征:"特点的总结"、"能和其他总结区别"。我们就把对这些总结的总结取个了名字,叫"概念"。再拿"水果"这个概念来说,"富含水分"和"植物果实"两个特征,是被"水果"一词包含在内了的,我们叫它"内涵",当把这个内涵发散出去,对应到具体的例子:苹果梨子香蕉菠萝,这里的具体例子,就是"水果"这个概念的"外延"。
■定义的规则
概念有大小之分,对于多个概念,首先要明确其大小之分,是一级概念还是二级概念,是并列关系还是包含关系。这一点最好先画概念图。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使我们理解概念。
(以下部分规则的应用以这个对健康一词的定义——“健康就是非病非亚健康状态”为例。)
第一,定义项的概念认知度高于被定义项。
违反这一规则,称为晦涩定义。在定义中,用来定义的项(对象)必须是比被定义项更为普及的。在理论系统中,要用已定义的概念,定义未定义的概念。如果在定义项中必须使用认知度较低的概念,就必须先加以定义。显然在此例中我们对“亚健康”这一概念的认知度低于对“健康”的认知度,因此该定义不符要求。
第二,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
如果直接包含,称为同语反复;如果间接包含,称为循环定义。例如对“聪明人”一词的定义是“聪明的人”,便是同语反复。“健康就是非病非亚健康状态”也是同语反复。“生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是循环定义,因为“有机体”正是被定义为“有生命的个体”。
第三,被定义项要恰当归类。
违反这一规则,称为归属不当。例如,“中国属于联合国”,联合国是一个组织,而中国是一个国家,应改为“中国属于联合国成员国”。
第四,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外延通俗地来说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分类,外延一词可以理解为范围,如“人”的外延是男人和女人)必须是全同关系。
如果定义项外延大于被定义项,成为定义过宽。反之则为定义过窄。如“爱情是一种男女之间的感情”就是定义过宽,因为母子之间也有感情但不是爱情。“爱情是男女基于性欲的感情”,而性欲只是人的生命某一阶段的机能,但爱情可以伴随终生,属于定义过窄。
第五,定义一般为肯定性陈述,但并不是不能用否定性陈述。
当用否定性陈述时,即当A被定义为非B时,AB必须互补。“健康就是非病状态”错误,因为它们只是互斥不是互补,因为还可以说处于亚健康状态。
■划分
划分是逻辑学上对概念的分析。传统逻辑一般认为,划分是明确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只涉及概念的外延。这种看法是有片面性的。斯多葛学派早就认识到,可以根据一定的质进行划分,例如将东西划分为好的、不好的。这种划分显然是内涵上的划分。事实上,划分任何概念都要以一定的属性作根据,这就意味着首先对概念的内涵作出分析,然后协同分析概念的相应外延。例如“人”这一概念,其内涵以性别为根据,分析为“男性”与“女性”,相应的外延分析为“男人”与“女人”,从而实现了对“人”这一概念的划分。所以,划分也是一种系统分析,只不过是对概念结构系统中的内涵与外延所作的协同分析。“划分必须是相称的”的规则,正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一分析原理的运用。
除此之外,对命题也可以进行分析。例如,全称命题由单称命题构成,因而可以分析出一个个单称命题。演绎推理由一般推出个别,由全称命题推导单称命题来,实际上是对命题的一种分析运用。关于这一论题将在“演绎方法”一文中阐述。
这些不同名目的分析都是对事物整体的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