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最相思(第360章) 2024-06-17 13:21:31 得知李璘中箭而亡后,李隆基只觉得自己仿佛也被箭捅了一下,虽然知道这一切是李璘咎由自取,但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过,他更明白,面对这纷纷扰扰的一切,他早已无权过问、无力干涉了。他能做的,除了等待,还是等待。等待李亨早日收复两京,等到李亨早日迎接他回到长安。当然,前提是如果李亨愿意的话。等待的日子,注定是沉闷的,沉闷得让李隆基渐渐想不起今夕何夕。不过,这一天,有个人打破了这份沉闷。他就是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千里迢迢来到益州寻找李隆基。公元698年,阿倍仲麻吕出生于日本奈良的一个贵族家庭。阿倍仲麻吕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大唐文化,对一衣带水的大唐充满向往之情。717年3月,日本天皇派出500多人规模的第八次遣唐使团,19岁的阿倍仲麻吕也有幸入选。他们从难波(今日本大阪)起航,历经半年艰辛,于717年9月到达长安。阿倍仲麻吕顺利进入国子监太学,学习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并为自己取了一个汉名——晁衡。718年10月,日本遣唐使团返回日本,但阿倍仲麻吕却深深爱上了大唐,选择留在了长安。那时的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一留,就是一辈子。从国子监毕业后,阿倍仲麻吕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为当时各国遣唐留学生中唯一考中进士的人,引起了李隆基的关注。725年,阿倍仲麻吕被任命为洛阳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辅佐当时的太子李瑛研习学问。有唐以来,从未有外国人担任太子的老师,足见李隆基对阿倍仲麻吕才学和人品的赏识。阿倍仲麻吕比李瑛年长八岁,和李瑛亦师亦友,很受李瑛敬重和信赖。733年,阿倍仲麻吕以双亲年迈为由请求归国,但李隆基和李瑛盛情挽留,只好打消了归国的念头。752年年底,以藤原清河为大使、吉备真备为副使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到达长安。吉备真备是717年和阿倍仲麻吕同时入唐留学的好友,两人久别重逢,不胜唏嘘。此时的阿倍仲麻吕,已经在大唐生活了36个春夏秋冬。753年六月,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准备返回日本,阿倍仲麻吕思忖再三,终于向李隆基提出了归国的请求。李隆基感念他为大唐效力几十年,功勋卓著,本不肯放归,但考虑到他家有年迈双亲,只好忍痛割爱,答应了他归国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大唐回聘日本使节。自李隆基登基以来,还从未任命外国人为中国使节,足见李隆基对阿倍仲麻吕的信任和器重。阿倍仲麻吕获准回国的消息传出以后,一时惊动长安城。朝野上下,前来送行的人络绎不绝,无不流露依依惜别之情。在众多前来送别的好友中,让阿倍仲麻吕最难忘的是王维。阿倍仲麻吕和王维相识于733年春天。那天,受大荐福寺道光禅师邀请,天竺的金刚智法师来到大荐福寺弘扬大乘律学。他俩不约而同前往大荐福寺听讲,无意中遇上了。王维对佛法理解之透彻、领悟之深刻,大大出乎阿倍仲麻吕的意料。特别是王维听了金刚智法师讲解的《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后,即刻前往河内郡(今河南北部),请当地工匠敬造阿弥陀佛像,并亲自撰写《河内摩崖造像记》,让阿倍仲麻吕对王维除了真心实意的欣赏,更多了发自肺腑的敬重。从此,两人常在一起切磋琢磨,从诗歌、音乐聊到绘画、书法,几乎无话不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维来送阿倍仲麻吕时,挥笔作诗相赠,写下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文如下:“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和其他送别诗通常先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不同,王维一开头便是一声深沉的慨叹——茫茫沧海简直不可能达到尽头,又怎么能知道那沧海以东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九州以外,哪里最为遥远?恐怕就要算迢迢万里之外的日本了……一字一句,无不饱含深情,直击人心。王维还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毫不保留地赞美阿倍仲麻吕的过人才华和高尚品德。阿倍仲麻吕潸然泪下,提笔写下了《衔命还国作》,表达了他对大唐的留恋和对友人的不舍。值得一提的是,和阿倍仲麻吕一同前往日本的,还有一位得道高僧,他就是鉴真法师。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备,僧人不能按照律仪受戒。早在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就随日本遣唐使入唐,访求愿意去日本传授戒律的大德高僧,最后找到了鉴真法师。鉴真法师致力于传授戒律,为俗人剃度,在江淮一带被尊为授戒大师,经他剃度者多达四万余人。自742年以来,鉴真法师先后五次尝试东渡,但都因海上风大浪急而无功而返。尤其是第五次东渡时,鉴真法师遭遇海难,最终导致双目失明。然而,鉴真法师东渡弘法的心愿一直未曾改变。听说阿倍仲麻吕要返回日本,鉴真法师提出一起同行。753年六月,阿倍仲麻吕一行辞别长安,前往扬州延光寺接鉴真法师一起东渡。十月,他们分乘四艘大船,起航前往日本。那天晚上,皓月当空,皎洁的月光辉映海面,阿倍仲麻吕仰视海天,想到长安和奈良,情不自禁地吟道:“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但是,命运却偏偏要为难阿倍仲麻吕。归国途中,他们再次遇到了风暴,阿倍仲麻吕所乘的船只不幸触礁,无法继续航行,且与其他三艘航船失去联系,被风暴吹到了越南的驩州海岸。好不容易登陆后,他们又惨遭横祸,全船一百七十余人绝大多数被当地土人杀害,幸存者只有阿倍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听说阿倍仲麻吕在海上遇难后,长安很多人都以为他去世了。其中,李白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他这样写道:“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755年6月,离开长安两年后,阿倍仲麻吕历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终于又回到长安。他不得不相信,这就是命,这辈子,他注定要留在长安了。回到长安后,他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但身子却因长途跋涉、忧心焦虑,彻底垮了。他在病榻上看到了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了《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几个月后,安史之乱爆发。此时的阿倍仲麻吕还躺在病榻上,无法逃离长安,只能听天由命了。幸运的是,长安沦陷后,阿倍仲麻吕躲过了这场浩劫。757年春天,趁郭子仪率领唐军反攻长安时,阿倍仲麻吕瞅准机会,逃离长安,一路向益州奔驰而来。此时此刻,君臣相见,李隆基和阿倍仲麻吕无不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玉真公主知道阿倍仲麻吕和王维是至交好友,虽然迟迟没有王维的消息,但看到阿倍仲麻吕,仿佛看到了一丝希望。(未完待续) 赞 (0) 相关推荐 涨知识!到大唐求法的学问僧,除了空海大师,还有他们... 在漫漫历史长河上,既有中国僧侣前往日本传法,也有日本僧人来到中国求法.电影<妖猫传>中,谷染将太扮演的空海法师,便是乘坐"遣唐使"的船只来到唐朝的学问僧. 遣唐使是什么 ... 晁衡:生于扶桑,长于大唐 姓名:晁衡 时间:698-770年 籍贯:日本奈良 得名缘由:原名阿倍仲麻吕,日本留学生,因"慕中国之风",改名朝衡,长留大唐 专辑:<文苑英华> 代表作:<衔命 ... 隋唐之中日友谊的使者:鉴真和阿倍仲麻吕 |隋唐史话连载12 本篇系精编经典中国通史之<隋唐史话>连载12(点击看上篇),欢迎收看. 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两国之间不知有多少人冒着惊涛骇浪,不顾生命危险,或者东渡,或者西来,对两国人民间的 ... 《梁健续集:再启征程》第359章&第360章&第361章 第359章 发展之维 这是大事,柴羚既然是征求自己意见,梁健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给说出来了:"我认为不妨先到部里稳一下,而后就可以到地方上再历练,你的工作履历.经验和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恐怕都会发 ... 此物最相思——第159章 第159章 恩泽一场 是夜,月光如水,清风无边. 玉真公主屏退左右,独自缓缓走进用青石围砌.花瓣漂浮的温泉池.透过氤氲的雾气,可以看到池水泛着粼粼波光.这是皇兄十多年前命人为她开凿的温泉,但她却总觉 ... 此物最相思(第352章) 安禄山去世后,投降安禄山的大唐官员心情各异. 据不完全统计,此时在安伪朝廷担任九品及以上职务的大唐官员共三百多人.其中,有在战场上战败投降的武将,如哥舒翰.达奚珣等:有长安沦陷后被俘虏到洛阳.被迫投降 ... 此物最相思(第351章) 757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定都洛阳.自称雄武皇帝刚好满一周年. 看着洛阳.长安两座都城都已在大燕囊中,李隆基已逃到蜀中让出皇位,李亨组织唐军反攻长安却大败而归,安禄山越想越是痛快,早就传令下去,正月初一 ... 此物最相思(第353章) 虽然玉真公主早就有心理准备,猜想遭遇国破家亡.爱妃自缢.太子登基等一连串变故后的皇兄,状态一定大不如前. 然而,当她亲眼看到皇兄时,依然还是吃了一惊--他的双肩已经彻底垮了下去,目光中满是浑浊的苍凉, ... 此物最相思(第350章) 对于崔光远投奔李亨.边令诚被李亨斩杀.房琯战败于陈涛斜等,远在洛阳的王维都一无所知. 不是洛阳消息不通,而是王维有意封闭了自己. 自开蒙读圣贤书的那一天开始,"名节"二字,就如同烙 ... 此物最相思(第354章) 自玉真公主来到益州陪伴李隆基后,李隆基心中的悲凉和落寞稍稍纾解了一些,精神也渐渐好了起来.加上益州的天气也一日日暖和了,李隆基决定出去走走散散. 益州城东有一座寺庙,名为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据益州 ... 此物最相思(第349章) 无论是李隆基在益州颁布罪己诏,还是李璘在江陵修筑江淮防线,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平定叛乱的重任,最终压在了李亨身上. 当李亨在马嵬驿和李隆基分道扬镳时,当李亨历经艰难险阻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州(今宁夏 ... 此物最相思(第347章) 自从王维答应投降后,安禄山就派人将王维从菩提寺接了出来,安置在洛阳城最为繁华的天津桥附近的宅邸中. 几天后,任命诏书下达,王维被任命为给事中,和陈希烈.张均.张垍等人同朝为官,王维心中的苦闷自不必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