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在我们时代的所有“终结”言说中,“艺术的终结”大概是被争论得最多也是最有意味的一种。不过我以为,它也可能是最假惺惺的一种说法。老黑格尔就已经开始念叨“艺术的终结”了。黑格尔的逻辑令人讨厌,他是把艺术当作“绝对精神”之运动的低级阶段,说艺术是离“理念”最遥远的——艺术不完蛋,精神如何进步?然而黑格尔恐怕怎么也没有想到,一个多世纪以后居然有了“观念艺术”!

如若限于欧洲—西方来说,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一次回光返照式的哲学大繁荣,可视为对尼采的“上帝死了”宣言的积极回应。对欧洲知识理想的重新奠基以及对人类此在的深度关怀成为这个时期哲学的基本特征。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戾之气阻断了这场最后的哲学盛宴。战后哲学虽然仍旧不失热闹,但哲学论题的局部化和哲学论述风格的激烈变异,已经足以让我们相信和确认海德格尔关于哲学的宣判:“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不无机智地说:“哲学的终结”不是“完蛋”而是“完成”,是把它所有的可能性都发挥出来了;他同时还不无狡猾地说:“哲学”虽然终结了,但“思想”兴起了。

我们固然可以一起期待后种族中心主义时代里世界多元思想的生成,但另一股文化力量的重生似乎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被命名为“当代艺术”的文化形式。尽管人们对于“当代艺术”有种种非议,尽管“当代艺术”由于经常失于野蛮无度的动作而让人起疑,有时不免让人讨厌,甚至连“当代艺术”这个名称也多半莫名其妙(哪个时代没有“当代”艺术呀?)——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似乎已经不得不认为:文化的钟摆摆向艺术了。当代德国艺术大师格尔哈特·里希特倒是毫不隐晦,他直言道:哲学家和教士的时代结束了,咱们艺术家的时代到了。其实我们也看到,一个多世纪前的音乐大师瓦格纳早就有此说法了。

20世纪上半叶开展的“实存哲学/存在主义”本来就是被称为“本质主义”或“柏拉图主义”的西方主流哲学文化的“异类”,已经在观念层面上为战后艺术文化的勃兴做了铺垫,因为“实存哲学”对此在可能性之维的开拓和个体自由行动的强调,本身就已经具有创造性或者艺术性的指向。“实存哲学”说到底是一种艺术哲学。“实存哲学”指示着艺术的未来性。也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宁愿说“未来艺术”而不说“当代艺术”。

所谓“未来艺术”当然也意味着“未来的艺术”。对于“未来的艺术”的形态,我们还不可能做出明确的预判,更不可能做出固化的定义,而只可能有基于人类文化大局的预感和猜度。我们讲的“未来艺术”首要地却是指艺术活动本身具有未来性,是向可能性开放的实存行动。我们相信,作为实存行动的“未来艺术”应该是高度个体性的。若论政治动机,高度个体性的未来艺术是对全球民主体系造成的人类普遍同质化和平庸化趋势的反拨,所以它是戴着普遍观念镣铐的自由舞蹈。

战后越来越焕发生机的世界艺术已经显示了一种介入社会生活的感人力量,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回应了关于“艺术的终结”或者“当代艺术危机”的命题。德国艺术家安瑟姆·基弗的说法最好听:艺术总是在遭受危险,但艺术不曾没落——艺术几未没落。

我们也非常真切地感受到艺术正在经历一场类似科学发展的学院化道路,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然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举例来说,你会碰到一些老师,我估计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像今天的解剖学家,或是手术室里的外科大夫。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事物,完全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判断那是什么,并且以类似的方式把它们画在纸上,或者用一个立体的形态进行模制和拷贝。而另一方面,我们还会碰到一些老师,他们都各自有着极端自我的风格,但这些东西究竟是来自哪一种关系、它们从哪里来、这么做的依据从哪里来,其实都是很难判断的。比如某种风格,我们说它来自抽象艺术——这确实是一个受欢迎的概念;它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今天这或许就被称为艺术了。这两种类型我们都可能会碰到,但很明显,他们都无法解答这些问题。当然我确实也遇到过一些老师,他们可以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家,但我仍感到有所欠缺。所有这些基础性的问题,也就是对艺术及其功能真正的基础性研究,是美术学院无法解答的。这就让我强烈地感受到要实实在在地展开对事物的研究。这也是我第一次如此确定:去研究事物。这种对事物的研究持续到现在,当然我并不自认为在这个领域中我已经挖掘到它的源头,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或者说我可能已经触及最为幽秘的地方了。但对我来说有一点是很清楚的,也就是说:艺术应该在事实上被看作那些正在所有领域中继续的生产活动的起点。如果今天这个问题还没有被当作研究的中心,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准确地说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所有与发展有关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个认识必须深深地扎根在意识中,如果我们想要去改造这个社会,那么这种理解实际上也要转变为与人权问题、经济问题以及节能问题相关的。我确实说的是“转变”(wird),因为对我而言这是很清楚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越来越多的理解。这也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可以弥补过去一个世纪中哲学和社会学上的谬误,比如说它可以修正马克思理论中存在的错误倾向,超越其中纯粹的分析而获得扩展,由此而能够真正实现一个人化的世界。

显然,我们正是被包含在追问艺术必然性的这个问题之中,而且这个问题毫无疑问地应该被看作一个与自由问题必然相关的问题。那么,如果我们是面临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始终围绕着某种力的潜能和它的实现问题,如今它也是在不断更新的,也是与技术化的实现有关的——这正是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要研究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把它看作一个在总体上实现的问题,因为我们人类本来就是一个持续吸收能量的存在,而这个能量正是与现实世界相匹配的。

然而我们现在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相比200年前、500年前、1 000年前的人,今天的人已经具有一种完全不同的能量属性。今天的他必然是与他身上正在形成的自由能量密切相关的,所以就是在此刻产生了关于艺术的讨论;这也可以说是具有自由科学2的属性。一旦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发现了这块领域,那么这就是一个内在于现实世界的新的能量显现。它是通过人表现出来的,现在它就是人所呈现出来的新面貌——我们暂且不去考虑在这个世界中,它在精神联结上对个人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哪怕它是预先给予的,我们也必须要去感知它,并且要针对它进行训练、学习和研究,然后所有的都要根据这个新的能量属性去调整自己。艺术首先必须被看作自由科学,所以艺术也是作为一种原初生产,或者是所有延伸出来的东西的基础性的生产。很明显,现在这个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很难接受。很多人还是这么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然而,上面这种认识正是同我们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相关的,它也是和人类本质的描述相关的:人是自由的,是被赋予形象的,而且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进化动力。因此在这里艺术是与人类学3概念相关的,而不是与如今资产阶级所持有的传统艺术概念相关的。那么在我们的讨论中就会遇到困难,我们始终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的:一方面是那些来自过去的、亦即我们前人所经历过的,然而现在却已经不再适合这条道路了,除非我们对此能有所超越;另一方面就是某种明确的预期,也就是说对于未来的谋划。我们需要同时在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这确实是困难的,但这不正是所谓的新世界将从旧世界中破茧而出么?

对于事物的思考——事实上这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可能会转变成一种意识形态,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倒是在你所说的里面看到一种意识形态:未经反思的、顺其自然的行为比我说的那种对于事物的谋划要更健康,对事物的思考是与自有动力上的那种类似游戏的自我操控行为相悖的。这种意识形态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具有的,而且流传甚广:我们只要这么去做,也就是说我们受到的影响越小,越顺其自然地去做,就会有越多的东西从中产生,然后就让一切保持这样。这就是一种意识形态。我们接受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内在创造力的潜能中,所有可能存在的那些未经澄清的态势会自动产生什么东西——它们可能会是任何样子。然而,事情并非必然如此,如果这种内在自身的潜能不再是和谐的,如果这个内在的心理力场受到了扰乱,那么由此而产生的东西就只能被理解为一种纯粹本能的驱动。一旦人们相信什么纯粹本能的驱动,他们就会超越事物之上构建出一种权力意识形态,那么我们就必然会在创造领域中把它同某个意识形态联系起来。因此这种意识形态就不再是什么思想了,而是对于思想的滥用,无非是在利用某种概念系统去美化本能冲动而已。他们就是这样从中抽离出什么东西,然后装作这种东西具有什么非常重要的讨论价值。所以说,我们必须要非常严格地去研究事物。那么现在回到你的问题:你们还认为,我是先于事物而进行计划的吗?

对我来说这其中暗藏着一个矛盾:一方面,人们绝不该如此简单地看待事物,在这里我完全赞同你的观点;而另一方面,不能确切地计划什么,这也同样是危险的,因为从这方面而言,预先设计的痕迹就太明显了。然而无论怎样,人的行为需要在某种确定的方式中,向着某个方向。这让我很感兴趣。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你是如何划定其中的界限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