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供应链会消亡?汇丰高管:正相反,“中国 1”战略正在起飞!

香港《南华早报》近日刊载汇丰银行(HSBC)亚洲经济研究联席主管弗雷德里克·诺伊曼(Frederic Neumann)的评论文章,称随着生产从中国转移到东盟,亚洲的供应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

文章称,外界此前曾预测亚洲供应链将消亡,原因无非如下:激烈的贸易战、 东西方技术脱钩的威胁、一场导致全球短缺的流行病,然后是政治因素,也就是某些发达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回流”。 然而,作者指出,尽管面临所有这些挑战,亚洲的供应链只是进行了调整,并继续蓬勃发展。

作者称,全球经济的中心传动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仍然受到干扰。 平均双边关税停留在接近 20% 的水平:这对利润微薄的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障碍。

作者指出,在一个三分之一出口商品是电子产品的地区,对技术转移的限制正在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大流行导致从自行车零件到半导体的所有产品都出现短缺,作者提问:那么这就可以说亚洲的制造业正在被压垮吗?

作者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亚洲的供应链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以罕有其他地区可以匹敌的价格和规模生产商品。尽管一些公司已大幅削减在亚洲的采购或制造业务,并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地方。但该地区供应链的商业案例仍然极其引人注目。

作者写道,中美关税之争并未使双边贸易陷入停顿。 尽管新冠大流行严重地压制了需求,双边的船运量在去年却与特朗普上台的2016年相比大体不变。去年,对华贸易约占美国进出口总额的 15%,这也与过去十年持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有所增加。去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再次上升至占总进口量的18.6%以上,自 2017 年以来仅下降了三个百分点。

但作者指出,在表面现象之下还有更多的事情发生。美国进口商并没有减少对亚洲供应链的依赖,而是转向了东盟生产商:同期,来自东盟的进口份额增加了两个百分点以上。

作者认为,这暗示着亚洲供应链正在发生转变,而不是萎缩。科技行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政策风险促使企业对生产地点进行大规模的重新评估。然而,很少有公司放弃中国:从特斯拉到苹果,中国市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来保留甚至扩大本地生产。去年,尽管有疫情,但对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创下了历史新高。

某种程度上,“中国+1”战略正在起飞,即:这些跨国公司保留在中国的生产以供应当地市场,同时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其他地方,主要是东盟地区,以服务于美国和其他正在日益施加各种限制的市场。因此,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开始超过中国。

在这里,中国企业尤其活跃,占该地区制造业投资的 40%,而几年前仅为 10%。作者认为,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供应链整合。

过去,组件从后者运到前者,进行最终组装,运往世界市场,而中国现在提供的许多产品,正在推动东盟的出口。结果,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整体贸易额,现在超过了与美国或欧盟的贸易额。

作者指出,新冠大流行凸显了亚洲供应链的重要性,抛开去年2月至4月期间出现的中断,亚洲各地的制造业迅速上升至创纪录水平。虽然这无法防止全球短缺,但作为“最后的生产者”,亚洲供应链被证明具有高度弹性,有助于避免出现更大规模的中断。

文章指出,随着通货膨胀在西方抬头,企业面临输入性压力,在亚洲采购的成本优势,尤其是在中国以外扩展的优化供应链,变得更加重要。

因此,作者认为亚洲供应链远远没有终结,最近的挑战只是凸显了它们的中心地位。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东盟成为主要生产中心,微妙的转变正在发生。但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该地区在全球制造业的主要齿轮上的地位正在下滑。

(编辑:YZ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