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能否装730加特林炮,对抗来袭导弹,瓢泼弹雨歼灭敌机?

随着空空导弹、地空导弹越来越多、性能也越来越好。面对这些先进导弹的围追堵截,战斗机越来越力不从心,生存概率不断下降。长期以来,各国都在寻求、发展各种手段方式。对抗来袭导弹,导弹迫近告警设备(MAWS)、雷达告警系统(RWR)、激光告警装置、红外干扰弹/箔条干扰弹、电子干扰系统、机载拖曳诱饵相继诞生,至今还在不断更新换代中,为战斗机提供了更多的逃生机会。

不过,上述这些设备、技术都是用来发现、干扰来袭导弹,不具备主动进攻拦截能力。俗话说得好,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各国当然想要自己的直升机具备主动、以硬杀伤方式直接拦截来袭导弹的能力,这样能够让战斗机的生存能力得到质的跃升。

说到战斗机以硬杀伤方式直接拦截来袭导弹,有人想到的是给战斗机尾部装上一门多管加特林近防炮,用瓢泼弹雨,拦截后部来袭的导弹,但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种设想根本不可能。

这是俄罗斯图-22M3“逆火”轰炸机的尾炮遥控炮塔,型号为UCU-9A-502,绰号“乌拉尔”。安装一门гш-23л型23毫米双管加斯特机关炮,竖立安装,该炮的自动机广泛应用于苏联米格-21/23,中国的歼-7/8,歼轰-7A等战机。гш-23л炮重50公斤,射速4000发/分,使用PRS-4KM雷达瞄准具和光学电视瞄准具遥控射击。

首先,战斗机身上的空间实在有限,战斗机机身后部可以用于安装近防炮的合适空间根本没有。即便近防炮能够做到和现有机炮一样大小,备弹量太少也是个致命问题。近防炮是以弹药量来取胜的,战斗机极为有限的机内空间,根本无法携带大量近防炮弹药,近防炮在1~2秒内,就可以把全部备弹打完,这种备弹量要拦截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的成功率非常低。更何况战斗机在尾部这些地方上近防炮还需要考虑射界、后坐力影响等棘手问题。

实际上,安装多管近防炮连伊尔-76这种大型运输机都“无福消受”,一些老式的大型运输机、轰炸机会在机尾装备尾炮,但这都是一些多联机炮,和近防炮有较大差异,拦截对象也只是对方战机而不是高速灵活的来袭导弹。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战斗机要主动拦截来袭导弹,并不只有安装近防炮这一条绝路可走。随着技术的发展,战斗机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定向红外对抗系统(DIRCM)就是前景不错的一条道路。

在这个领域,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目前美国已经在C-17、C-130、黑鹰、鱼鹰等军机上大量安装了AN/AAQ-24(V)“复仇者”系列定向红外对抗系统(DIRCM),这款DIRCM能够发射高强度激光,对来袭导弹的红外导引头进行致盲攻击,这种方式对单兵便捷式轻型防空导弹颇为有效。出于不同作战环境、不同威胁导弹、效能等方面的考虑,美国并没有为它的战斗机装备此类设备,但这并不是说战斗机就不能安装定向红外对抗系统了。

(冷战时期美国研制的B-58轰炸机的多管加特林尾炮与尾炮火控雷达)

(伊尔76运输机也装备了23毫米尾炮,并专门设计了供机组成员从驾驶舱到尾炮舱的通道。)

长期饱受争议的俄罗斯苏-57隐身战机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战斗机。苏-57隐身战机在机头下方和座舱后方安装了101KS-O型定向红外对抗系统。早期原型机基本没有装备,后来的原型机才陆陆续续装上它进行测试,而且有些原型机反复拆装,具体研发进度不明,预计量产型苏-57隐身战机都不会缺装。

作为世界上第一款装备主动红外对抗系统的战斗机,苏-57颇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自然引起了外界的争议。不少人认为没有任何隐身修型设计的101KS-O型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转塔,令苏-57的隐身性能进一步下降。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在机动性非常高的战斗机上,还能够发挥出多大效能也非常值得怀疑。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国家一直只把定向红外对抗系统装备到运输机、直升机上的原因。

但是,不管如何,目前苏-57隐身战机确确实实装备了定向红外对抗系统,理论上的确是首款具备主动拦截来袭导弹的战斗机,实战效能先不说,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未来其他国家的战斗机会不会向这个方向发展呢?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科大烽火       微信号:keluoliaofucn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