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暴打、被精神囚禁,底层女性想翻身到底有多难?
▼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高考了。
这场千万人参与的考试选拔,常常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人生关口。
但对于身处其中的学子来说,所谓「改变命运」实在太过遥远。
有些年轻读者告诉我,他们甚至找不到读书的理由,不理解为什么要背诗词,为什么要记公式,只是随大流,一股脑扎进高考大军中。
读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或许能告诉你另一种答案。
塔拉的原生家庭,糟糕得有些魔幻。
父亲有躁郁症,是个偏执、疯狂的摩门教教徒。
摩门教宣扬服从、恪守、一夫多妻制,所以,父亲也是家里的最高统治者。
他不相信学校,认为送孩子们读书无异于把他们交给恶魔;也不相信医院,觉得看病就是献祭撒旦。
于是,顺从隐忍的母亲成了全家人的医生。
她用草药自制精油和酊剂救治一家人的伤病,平日里靠为人接生赚钱。
但事实上,她从未接触过任何医学知识。
二哥肖恩,则是塔拉最大的噩梦。
他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极强的控制欲,会用妓女、贱人等词羞辱她,把她的头摁进马桶里……
图 | 源于网络
这就是塔拉的家庭,现代社会里一个极其荒诞的存在。
长期浸淫在这种扭曲的环境中,孩子们并不觉得有何不对。
直到三哥泰勒通过自学离家读书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跟父亲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他开始鼓励塔拉走出去,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女孩,她只有摆脱那座该死的巴克峰,才能重获新生。
图 | 源于网络
这让我想起朋友小娜的经历。
在每天爆发争吵的家庭里,她自觉扮演起调节气氛的角色,却无法改善父母的关系,自己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
哪怕考上大学,睡在没有骂声的宿舍里,夜晚依然会突然惊醒。
但也正是因为教育,她得以离开家,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反思、去自愈。
“那是他们的人生课题,不该是我背负的责任。但如果一直待在家,我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这一点。”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折磨,第一步便是逃离。
而逃离的最便捷路径,一定是教育。
当一个人决定跳出舒适圈,也就意味着面对更加苛刻的考验。
而对于塔拉来说,这无异于主动拥抱「世界末日」。
她很快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不知道什么是论文,不知道教科书有什么用,以为欧洲是一个国家,以为犹太人大屠杀只是5、6人的规模。
她甚至不知道如厕后要洗手。
有一次,老师讲授奴隶制,那段凌辱虐待黑人的历史、那些残忍不公的行径,彻底颠覆了塔拉的世界观。
因为,二哥经常用「黑鬼」称呼她,她也从未有过异样的感觉。
但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个词没有变,肖恩说出它的方式也没有变,只是我的耳朵变了。
它们听到的不再是其中的玩笑。它们听见的是一个信号,一种穿越时间的召唤,得到的回应是一种越来越坚定的信念:我再也不允许自己在一场我并不理解的冲突中首当其冲。”
图 | 源于网络
的确,很多时候,嘲笑和歧视都是出于无知。
还记得那位卖猪肉的北大高材生陆步轩吗?
因为工作不顺、创业失败,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出摊卖猪肉。
一时之间,媒体嘲笑他,网友讽刺他,连昔日的同学也瞧不起他。
所有人都觉得,卖猪肉是一桩没出息、没前途的生意。
可谁能想到,陆步轩不仅开起学校,编写讲义,在全国各地宣讲,还创办公司,产值高达18亿。
教育,给了塔拉重新看待世界的视角,也给了陆步轩打脸职业歧视的机会。
很多人以为,读书的意义就在于一张好文凭,一份好工作。
但就像《专家之死》所说的:
“文凭既不能证明你接受了教育,也不能证明你接受了培训,最多就是出席。最不堪设想的情况就是文凭只能证明你按时支付了学费。”
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拓展一个人的认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提升一个人的眼界。
读的书多了,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也会不同。
那些知识与思考,会让你成为一个更有思想、更有能力、更有温度的人。
面对众多学科,塔拉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历史。
随着获取的知识越多,她越明白,个人对过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远局限于别人所告诉他们的。
塔拉开始怀疑父母灌输给她的一切,怀疑那个被父母塑造的「自我」。
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我们成长在各自的家庭,被塑造成既定的模样,我们总以为能够摆脱束缚,重新塑造自己。可一旦我们回到旧的环境,又会回到死循环。”
塔拉的肉身走出了巴克峰,灵魂却仍旧停留在那座大山里。
只要她回到家,那个旧的「自我」就会跳出来掌控她。
这也是为什么原生家庭的阴影难以消除的原因——不仅要和家人「决裂」,还要和过去的自己「决裂」。
所以,有的人明知不是自己的错,却依然穷尽一生试图得到父母的认可;
有的人将父母的价值观内化,自我贬低,自我惩罚,甚至把伤害延续到下一代。
图 | 源于网络-塔拉
但塔拉不愿意交出真正的「自我」。
她拒绝了父亲的宗教感化,躲避了二哥的死亡威胁。
她看清了以爱为名的伤害,看清温馨的亲情之下,是人性的控制欲。
“一个我永远无法理解其规则的谜团,因为那些根本不是规则,而是一种意图围困我的牢笼。
我可以留下来,寻找曾经的家;我也可以现在就走,在墙壁移动、出口关上之前离开。”
妥协不是出路,只会重复陷入。
物理空间上的出走,并不能摆脱原生家庭;
精神世界上的决裂,才能真正完成自救。
图 | 源于网络
很多人读完这本书,都替这场逃离感到欣喜。
但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塔拉在蜕变之后,依然选择宽容。
“教育应该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
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他们应该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书的结尾,塔拉没有与家人和解,因为彼此在精神上的巨大鸿沟仍旧无法跨越。
可同时,她没有怨恨曾经那些伤害。
图 | 源于网络-右,塔拉
她明白父母对她的爱,无论是禁止她上学,还是劝她回到家里,都是出于真心。
她理解兄弟姐妹在扭曲的环境中生长,长久之下形成的认知难以改变。
她清楚成年人的世界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保护与伤害往往只有一线之隔。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已不在你的生命中。”
在崇尚快意恩仇的今天,彻底的怨恨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但塔拉的宽容,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平衡。
不能否认,家人常常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狠不下心与他们彻底敌对,也难装大度一笔勾销。
更何况,这世界本就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能达成共识当然好,委曲求全也大可不必。
如果不能长久地亲近,渐行渐远便是最好的选择。
塔拉选择记住原生家庭的伤害,但仍然相信爱;迷恋亲情的温暖,但坚决不妥协。
与其说是原谅家人,不如说是放过自己。
而如今,她把自己的伤疤揭开,希望那些困在「家」与「旧我」的人们,能够拥有飞翔的勇气。
回到书的题目,塔拉为它取名《Educated》。
直译过来,是「读书改变人生」。
这句话在今天,常常被理解为财富的膨胀、阶级的跨越。
是的,不得不承认,这些的确很重要。
但这不是塔拉的意图,她也没有告诉读者,她是怎么一步步通过考试、考上好大学、拿到奖学金的。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才是这本书最具价值的精神。
它出自《圣经·诗篇》,意味着「逃离」,意味着「找到新的信仰」。
因为,塔拉曾经的信仰是摩门教,是她的父亲。
直到接受教育之后,她才意识到,她可以拥有自己真正的信仰,而非被灌输、被强迫。
相比较之下,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只是高分数,高学历。
但就像《专家之死》所说的:
“文凭既不能证明你接受了教育,也不能证明你接受了培训,最多就是出席。最不堪设想的情况就是文凭只能证明你按时支付了学费。”
多少人活成了机械的传声筒、极端的乌合之众,伤疤无法愈合,生活依旧苦悲。
塔拉试图告诉读者,童年堕入的深渊或许会让你变得敏感、脆弱,让你成为自己都不喜欢的人。
但也请相信,你值得拥有这世界上的美好。
那些你羡慕的、期待的人生,都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
而教育,就是那双翅膀。
开阔的眼界和对生活的反思,能够帮你找到那座信仰的山。
然后,义无反顾地飞向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
本文编辑: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