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组方思路:小补肝汤
编者按继“小泻肝汤”、“大泻肝汤”,本文继续讲解“小补肝汤”。本文是“赤脚民医”在“大汉医魂群”中的讲话,介绍了经方的一种思路,供大家学习品味,也欢迎大家留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民医讲汤液经法第3讲:小补肝汤大家晚上好!今天讨论的题目是汤液经法中的小补肝汤。小补肝汤: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或汗出,头目眩运者。方: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大枣十二枚,去核。这是按照经法法则组织的一首经方。第一是大五行关系上,二木一金,故为补肝,另加一土以为使。是一君(桂),一臣(干姜),一监佐(味),一使(大枣),这样一个结构,所以名为小方。至于五行属性,在前面几节中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第二层关系,是方证法系。一个方子,既要符合五行药味量的比例关系法则,同时也要符合药证法则,必须做到药证相应、方病相应。方中主治所述,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这三个证候,都是桂枝证,以干姜为之助,主辅共同完成。而反佐的五味子证,在这里暂时没有出现。经方中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主证往往从君臣药中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临床中,抓主证,也就抓住了主药,可以根据主药的提示选取相应的经方。也可以自行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后面一句,是或见证。或汗出,在现在流行的版本中,“或”字都有问题,有的写做成字,有的写做越字。实际上,这个字,或字,练书法的人都知道这个常识,它古时的写法与成字非常相似。后人不懂书法的人,抄写的时候,误认为成字了。再后来的人,认识成字不好解释,就改为越字。好像越汗出,就是出汗嘛。同意重复,算是废话,义还可通。今天把这个字改回来。是或字,或见证,后面的一切就顺理成章地可以解释了。或见证后面的证候,一向是加减方,加减药味的。汗出,一方面反映了冲气盛,因为汗出,脉浮,头眩,发落,等等,都是气上冲的具体表现。汗出,本身是五味子证之一。头目眩运,即是气上冲的反应。同时,主要是白术证之一。所以,在后面的加减方中,头苦眩者,加白术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这个冲气盛,除上面说的以外,更主要是体现在上冲的气势更强,同时上冲的部位更高了,气上冲心胸了。但是,还没有冲到咽喉部。一旦冲到咽部了,是另外一个药证加味了。每味药各有自己管辖的区间,在它药相引的时候,也会走出自己的辖区,去干些其它的事,算是行使异地管辖权。桂枝证,主心中悸,欲得按。所以,如此人叉手冒心,心悸甚者,本方再加桂一两半。桂枝平降冲气,气不上冲了,水也就不会起浪了,就不会跟着上冲。没有水气上冲,水气上冲所致的头眩就不会出现了。桂枝味辛,其用属木,居震三宫。(辛之体属金,用属木)性温属火之性,为火鸟之象。在昆明的朋友都见过市中心有个碧鸡寺,是为了防止滇池水泛滥而建,是镇水的。碧鸡镇水的作用,就是不让见激浪涌,这里就是桂枝的作用。在颐和园里有一个铜牛。做那个牛的目的是为了镇水。牛为丑土,是直接克水,相当于术的作用。冲气盛加五味子,有时在临床上还会遇到是股热气上冲。这正是五味子本身之证,热上冲胸。包括热气外散,到处跑,造成流火证等,要用五味与麦冬一同收拾。干呕去大枣,加生姜。这个在前几天讲过了,生姜和大枣是作用方向相反的两味药。一向外,一向内,不再重复。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另外,心下悬,有种空空的感觉。怕饿,也是大枣证。这种时候,也可以用饴糖来解决。有的人走走路,心里一饿,就心慌了,带着糖,吃块糖,马上会缓解。这个药证很明显。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咳逆,并不是细辛的独立主证。为什么要这样只加一味细辛呢?因为在原方中有干姜、五味子,这两味药。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正是仲景治咳逆时用的“铁三角”。当然,没有细辛,只有干姜和五味子二味药,也主咳逆,而唾清涎不很严重者、或无头痛者。干姜这味药,在后来的《小品方》里有时用生姜,这一点要知道。在《千金方》里,生姜也有主涎唾的作用。这个本是干姜证,如生姜甘草汤。千金里的这个方子,实际上就是汤液经里的小勾陈汤。千金方里面收载了很多古时的经方。细辛证,所主头痛,同时伴有唾清涎,涎冷。头痛有时像脑仁在里可晃动一样,脑袋与脑壳之间像有一层空间一样。有这种头痛,是典型的细辛证。细辛与干姜五味子相合,主与肺系有关的咳逆。同时,仲景还讲,并主下利。水气浸入肠中所做的下利,此三味主之。也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证的主证之一。细辛与附子相合,主头身痛,痛的部位扩大了。重点向下部转移,下有陈寒者,加细辛。这是仲景的加法法则。这个下字,在这里主要是指少阴。与内字相近。细辛的脉象为细,是寒邪束脉所致。细辛使脉中寒邪横向外散,改善脉细的状况。细辛并方恶寒,同时是少阴药,但是并没有但欲寐的证候。与附子相合,一个温脏中之寒,补充能量。一个散经中之寒,少阴经中之寒。在经方里,有很多药组,是相对的关系。细辛与吴茱萸就是这样,是与个循环中的两味药。细辛主下有陈寒,吴萸主内有久寒。下指少阴,内指厥阴。陈与久是互词。拿血脉循环来比喻。动脉为少阴,静脉为厥阴。细辛入动脉,所以,切脉切的是动脉,动脉细,用细辛。这里静脉什么样呢?静脉的寒如何看呢?仲景在湘本中告诉我们,要面色。面色青者,静脉中有寒,吴茱萸汤证。唇青亦是。是厥阴之寒入太阴了,也是吴萸证。唇青目内陷者死。但是有救之方,就是相应的方子里面加吴萸人参当归。细辛与黄芪相合,主上主表之寒湿之邪,他的所主部位受引药的影响而不同。如桂本中的苓桂芪辛汤,主上部受湿邪,及表中寒湿。若是在下部中寒湿之邪,则与白术相合,苓桂术辛汤主之。与乌头相合,主脐周寒痛,及心胸中大寒痛。下一味是附子,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这是出现了典型的附子证,附子证不只这些,这只是提示一下。还有如,小腹恶风恶寒,少腹冷,少腹如扇,背恶寒,以及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这个四肢冷,是逆冷,是能量不足的表现,同时主但欲寐,脉微细,脉沉,沉紧等。总的来讲,附子就像一个发动机的能量,是能源。而桂枝就是动力,延动脉推送出去的力量,是正压方向的。而芍药呢,是负极的方向。桂枝与芍药是这条线路的正负两个极,当归就是用电器的部位,共同构成一个回路。这个回路不通时,可以用川芎疏通一下。而地黄的生血是静的,静的归到库里去了。用量六两时,先补肾水,用八两时,归到肝里去。肾气丸用八两,目的就是兼及于肝。肝肾同源,攻守联盟。所以,我们看到,不仅用药的配伍能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向,而且药量的变化,比例的变化,也会改变作用方向。赤脚民医(404993129) 21:02:02按照经方的法则组方用药,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的作用方向。赤脚民医(404993129) 21:02:18时间到了。晚安来源:老恕的博客,图片来自网络/编辑整理:微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