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子可教也

文:周峄峤  聂传安


初中阶段的孩子都面临着对快速成长的兴奋与不适。成长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每个孩子成长的标志不尽相同,对成长的态度不尽相同。

一些朋友想必还记得,几天前推出的蒋欣娜的《我确信我成长了》一文中,她成长的证据就是自己对相隔两年眼镜被两次砸掉后的态度的不同:曾经愤怒,现在原谅。同类事但处置方法明显理性,这就是成长。

10班周峄峤也有自己成长的标记,有他上周周记为证。

“该扔的就扔吧。”(悬念马上来了)

我两眼空空,干巴似地躺在床上,手垂直在床边,可心的中却是翻江倒海。(“两眼空空”,吓死人了,可以换个写法。身静心不静,为什么?)

这时,我像一个弹簧一样从床上弹了起来,望着书桌上灵魂已逝、只剩空壳的笔。我有个癖好,写字只用“晨光”牌的笔,在我看来他们就像一个家庭,不忍心拆散。(小周同学明显有广告嫌疑啊!一不小心此文就成了一篇软文。不过对用过的笔这般情深,实在难得)

我在那几支已无用处的笔面前徘徊。扔还是不扔?扔了后其他晨光的笔会不会思念?(将自己的情感转移到笔上,写法新颖奇特)

最终,我还是扔了他们。(总不能一直收集着吧?)

“该成长就成长吧。”(另一个故事开始)

小区总有一群伙伴,我们形影不离,一起尿过尿,在被尿的水池中泡脚。可是,上初中后,怎么见不着那群人了呢?(天,你的这些龌龊事,你妈妈都知道么?你泡过的脚后来洗过么?)

傍晚放学,看见一大群小孩又跑又闹着,我不由感叹一声,心里默念道:“哥在这儿辉煌打天下时,你们还没出生呢!”我不禁一次又一次想象着能否继续着过去,可总有一个隐隐的声音在说:“回不去了。”(那群小孩子就是当年的你们)

这就是成长吧。有些东西不能永久保存,过去了的时光就永远过去。(此段用两句话概括了两个故事,对上文做了很好的收束)

或许我们会在老的时候,手执蒲扇,笑着说:“我曾经拥有过,我很幸福。”(一想到平时活泼可爱球场上左冲右突如八无人之境的小周同学居然说出这般老成的话就倍觉诧异:周老爷子,您今年高寿啦?)

周驿峤以两个细节证明自己的成长:能看得开,能放得下。其实还有证据能证明这家伙在成长,如某一周,他的周记居然写了一篇文言文,并自附注释!

中子①传

考②罢,聂授理于堂中。余观于窗外,风拂,微凉。欲走,闻两子恰谈。一为庄③,一为周④。周弯其背,颔于桌上,神色凝重。庄曰:“汝忧,考差否?”答曰:“非也。聂授理于众,众子铭记者少矣,前途莫测,如何是好!”余惊,叹曰:“此子可教也。”

注释:①中子:一中学生 ②考:月考 ③庄:庄子熙④周:周峄峤,一中学生,生于05年,代表事件有初一领导同学进行作业抄写起义。

初读,一直不解:你周峄峤明明在室外(余观于窗外……欲走),又怎么与庄在室内说话?而你俩又明明在听老聂“授理”啊!

再问,方知其之用心。他虚构一人(余)于窒外观室内之景。教室里,老聂喋喋不休,学生听者不多。庄与周问答,表现出周不忧自己,而对众生前途的无限担忧!表现出博大之胸怀。所以,窗外之余闻之,惊曰“此子可教也”!

哇,周峄峤,这又是一篇软文啊!上文卖文具,此文卖自己,都是卖得相当的高明!

听高人讲,如驿峤这般设一“余”观“周”,到底“余”是“我”还是“周”是“我”?这般形象的不确定性正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由此也见这孩子构思的用心。于是我们的确可以叹曰:“此子可教也!”

不过给此文下评语时,我先把他注释中的“代表事件有初一领导同学进行作业抄写起义”一句下划横线,旁批曰:“啥故事?写出来!”

估计又有好故事可看了。

(附:软文,是相对于硬性广告而言,指由企业的市场策划人员或广告公司的文案人员来负责撰写的“文字广告”。其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软”字,让用户不受强制广告的宣传下,文章内容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广告宣传效果。      此条来自于百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