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书道尚矣1
重新认识书法 (提要)之书道尚矣1
---读古代书论揭示书法的笔法
书道尚矣
昔仲尼修书,始自尧舜。尧舜王天下,焕乎有文章。文章发挥,书道尚矣。夏殷之世,能者挺生。秦汉之间,诸体间出。玄猷冥运,妙用天资。追虚捕微,鬼神不容其潜匿;而通微应变,言象不测其存亡。奇宝盈乎东山,明珠溢乎南海。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
---张怀瓘 《书议 》
书法是从以实用文字书写到审美提高而为艺术,在韩国称“书艺”、 在日本称“书道”,这些名称其实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在中国,“书法”古人多称“书”或“法书”。考其“书法”一词,最早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不是现代意义的书法,用“书法”一词在明朝以前非常之少,一直到了清朝称“书法”者日多,“书法”的概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民国直到现当代,“书法”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并被广泛运用。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喑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卫夫人《笔阵图》
书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沃土中生发出来一门独特艺术,承载这中国文化的基因。书法文化的传承就是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所有的艺术都与书法有不解之缘,书法是中国艺术中最高级的表现形式,王羲之《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虞世南《笔髓论·契妙第七》:“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 古代书论中经常出现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非志士高人,讵可与言要妙之论。所以不能轻言弄懂,觉得书法不过如此,也不能用今人的思维去衡量古人,不懂可以存而不论,也许有一天会懂,用今天所谓的科学思维套古代文化,也许会把精华当糟粕。
要想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首先要学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用西方的思维去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懂得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思想,其次,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来解释古代文化,而不是用科学判断古代文化的对错,能解释可以拿来用,不符合科学原理也不能就武断认为是错误,可以留待后人去解决。
由于远离了实用,现代人对书法多少都有隔离感,理解也很难深入。有人就会望文生义把“书法”解释为书写的方法,这就显然太牵强、肤浅。熊秉明先生说“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可见书法自有其奥义,如果那么解释肤浅就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精华沦为形而下的“写字”。
那书法应该这样理解?书法简单说就是书而有法。许慎《说文解字》:“书,箸也,从聿者声”,“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书与竹有关,聿则有手执笔形,意思是手执笔写字,可以看出书与笔都有聿,与书写关系很密切。“法”,《说文解字》:“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 古文”。法与刑有关,引申则为刑法,法规、法度、规范等。书法就是要一定的法度来书写,这些法度就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中。
书法是根植与中国这片土地的文化艺术,靠汲取中国文化的营养成长,书法艺术也代有新意,前人对历代书法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的精辟总结。我们研究书法,就得从中国文化入手,中国的就是世界的。南怀瑾先生说:三十前全世界的人如果不懂英文就到碰壁、吃不开,但是三十年后,要是不懂中国文化、不懂中文,换你们吃不开。(《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历经磨难却能依然屹立于世界,这是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也无法比拟的。书法就其实用性而言大不如前,但作为一门艺术,仍然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