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解体的前奏:席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公元前2500年左右时,古印度文明就在如今巴基斯坦地区出现了。

在随后的漫长时间里,古印度逐渐走向强大,且先后建立起了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但是从公元1757年开始,印度就成为了英帝国的一处殖民地,此后一直被英国人所统治。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印度孔雀王朝疆域图

到了近代,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印度的民族独立情绪被点燃。

在甘地的领导下,印度人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目的就是将英国在印度的势力驱逐出境,并建立起印度人自己的独立政权。

阿姆利则惨案激起全印度的反英浪潮

公元20世纪初期,受全球化的影响,印度的独立呼声越来越高。百姓为了使英国总督重视印度问题,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公元1919年2月,英国总督罗拉特颁布了《罗拉特法》。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The acts allowed certain political cases to be tried without juries and permitted internment of suspects without trial. Their object was to replace the repressive provisions of the wartime Defence of India Act (1915) by a permanent law. They were based on the report of Justice S.A.T. Rowlatt's committee of 1918.'

(译文:该法案允许某些政治案件在没有陪审团的情况下进行审判,并允许在不经审判的情况下拘留嫌疑人。他们的目的是用一部永久性的法律来取代1915年《印度战时防卫法》的压制性条款。它们是基于1918年S.A.T.罗拉特法官委员会的报告。)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该法案的通过代表着英军可以对任何印度人实行逮捕,并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来审问所谓的'犯人'。

一旦这一法案公开颁布,就必然会引起印度百姓的强烈不满。也正是因为《罗拉特法》的颁布,才会引发后来的阿姆利则惨案。

如今印度的阿姆利则地区

4月13日,旁遮普地区的阿姆利则市平民来到了英国驻印的行政机构门前,要求英方立刻释放被囚禁的印度人。与此同时,英国军方介入此事,并以军队将整个示威群体团团包围。

在双方进入对峙局面之后不久,英军对手无寸铁的印度平民开火射击,导致几百名平民丧生,一千余人负伤,这就是震惊整个印度的阿姆利则惨案事件。

英国人之所以会动用武力来镇压一次游行运动,其实是为了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

不难发现,此时印度的独立运动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否则英国人也不会轻易让军方对平民开火,更是不会出台《罗拉特法》来限制印度民族主义者的活动。

英国人本以为有军方的介入,印度人便不敢再反抗英国政府的权威。但是英国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这次流血事件不仅激化了英印之间的矛盾,还激化了印度人的抗英情绪,也为后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埋下了伏笔。

阿姆利则惨案无疑激化了英国与印度之间的矛盾

甘地发起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公元1920年9月,甘地国大党领导人甘地号召印度人反抗英国人的统治,掀起了印度独立运动的开端。首先,甘地呼吁印度人拒绝为设立在印度国土上的英国机构服务,甚至拒绝进入英国人开办的学校中读书。

同时,甘地还宣布这些英国行政机构为非法,拒绝向纳税部门缴纳赋税。由于印度一直是英国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倾销地,因此甘地还呼吁全国百姓大力发展手工业,以手工制品冲击英国商品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

很快,甘地的呼吁就得到了反馈,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参与到了这场独立运动中来,并举行了规模浩大的游行和罢工活动。

正在游行的印度百姓

起初印度的独立运动还算较为温和,并没有出现流血事件。但到了公元1922年,局势就出现了转变。这一年,位于戈勒克布尔县的一个村庄的村民焚毁了警察局,并杀死了警局中的二十二名警察。消息传开后,立刻激怒了远在不列颠的英国政府。

与此同时,甘地也意识到事态正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匆忙向全国发出通告,以绝食的方式制止民众这种过激行为。但为时已晚,国大党在内部会议中一致通过停止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并将甘地圈禁。

而英国方面,也同时派遣了武装力量干涉印度的独立运动。对此,上海大学文学院的徐进伟讲师在《甘地绝食理念与非暴力不合作文化》一文中曾经提到:

'1921年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时,出现暴力事件,甘地为挽救局势,唤醒群众,宣布绝食。甘地绝食使那些丧失理智的人们逐渐恢复平静。1922年,他再次为平息军警与群众的冲突绝食。此后至1947年印度独立,甘地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又绝食13次,每次都得到整个印度社会支持,迫使印度殖民当局作出让步。'

被誉为'圣雄'的甘地

在笔者看来,甘地的初衷并不是想要让印度百姓拿起武器,与英国统治者站在对立面。

因此才会呼吁百姓们以游行、罢工的方式,来对抗英国在印度本土的势力。而英国政府则担心以武力的方式镇压印度的独立运动,反而会激化英国和印度之间的矛盾,所以只能与印度不断周旋。

但当暴力事件发生后,英国终于获得了能够出兵印度的机会,也可以以此为借口,将枪口对准印度百姓,这恰恰是甘地并不想要看到的。至于国大党为什么会紧急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将甘地圈禁,其实是为了保护甘地免遭英国人的谋害。否则就不会在后来重新邀请甘地,来领导印度的独立运动。

印度国大党旗帜

甘地发动食盐长征运动,再次遭到英军镇压

公元1930年,甘地重新获得了领导印度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并发动了'食盐长征'运动。所谓'食盐长征',其实是甘地反对英国统治者垄断印度食盐经济的一次行动。

3月,甘地从阿默达巴德市启程,通过步行的方式来到了位于出发点四百余公里以外的海岸线旁。在这里,甘地亲手晒制海水,从中提取了食盐。

很快,越来越多的印度人都参与到了这场晒盐活动中来,这就引起了英国驻印度总督的注意,这次英军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直接对参与到食盐长征活动中的印度人实行了逮捕,甘地也在其中。

甘地被捕的消息传开后,全印度立刻掀起了大规模的起义行动,武装起来的印度人和英军产生了十分激烈的军事冲突。

可起义军又怎是职业军人的对手,很快就被英军所镇压。

英国警察正在殴打印度百姓

次年3月,国大党在党内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提案,这场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了。虽然甘地后来被英军所释放,但他与国大党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痕。对此,新德里尼赫鲁纪念博物馆和图书馆馆长B.R. Nanda(B.R. 南达)在《Mahatma Gandhi》(圣雄甘地)一文中曾经提到:

'In 1934 Gandhi resigned not only as the leader but also as a member of the Congress Party. He had come to believe that its leading members had adopted nonviolence as a political expedient and not as the fundamental creed it was for him. '

(译文:1934年,甘地不仅辞去了领导人的职务,而且辞去了国大党的成员职务。他开始相信,该组织的主要成员把非暴力作为一种政治权宜之计,而不是作为对他来说的基本信条。)

在笔者看来,食盐长征运动其实和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本质是相同的,即打破英国在印度各领域的垄断地位。

食盐虽然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物资,但却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需品。英国通过对印度盐业施以重税,来达到搜刮印度民脂民膏的目的。而甘地的晒盐活动,无疑已经威胁到了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因此遭到英国在印政府的镇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结语

虽然甘地成功将印度百姓团结了起来,并先后与英国统治者斗争了多年,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之所以会走向失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当时的印度还并没有能力能够彻底脱离英国的控制。虽然此时的受到一战摧残的英国已经不如当年强大,但依旧能够对印度构成强有力的威胁。反观印度,不仅生产和科技水平落后,就连起义军手中都没有像样的武器,又如何能够完成独立运动呢。

其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本就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使印度获得独立地位。前文已经提到,非暴力不合作即以不动用武力的手段与英国抗争。但是印度想要独立,就难保不与英国人发生流血冲突,只靠抗议是从来无法取得实际成效的,这也是为什么印度花费了大量时间,才从英国人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英国的势力最终还是撤出了印度,印度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虽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并没有使印度在短时间内取得成效,但强化了印度人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促进了印度各阶级之间的团结,也为后来印度的独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甘地绝食理念与非暴力不合作文化》,徐进伟著

3.《Mahatma Gandhi》,B.R. Nanda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