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消化病方【三】

发表者:赵东奇 477人已读

【名医简介】

  李昌源,1916年生,四川省铜梁县人。1933年跟师学医4载,1937年考入成都国医馆。后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开业行医。1958年到贵州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临床及理论研究,1965年贵阳中医学院建立后调该院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先后担任贵阳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李氏在50年的临床实践和教学工作中,潜心钻研经典医籍,博览各家之说,尤对《伤寒论》卓有研究,曾在国内许多医学杂志及1982年南阳仲景学术会上发表论文。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及各科杂病,尤对肝炎、肝硬化等肝脏疾患疗效显著。

【名方】臌胀消水丹

【组成】甘遂粉10克,琥珀10克,枳实15克,沉香10克,麝香0.15克。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肝硬化腹水。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4粒,于空腹时用大枣煎汤送服,间日1次。

【方解】

  李氏认为,肝硬化的病机主要是肝、脾、肾三脏的损伤和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停所致,腹水形成是肝硬化进入晚期的标志,是影响气血运行、妨碍脏腑功能的主要因素。本着《内经》关于“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的原则,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自拟臌胀消水丹以行气逐水、前后分消,水去则经隧通、气血行,诸证即可缓解。

  本方以甘遂泻腹水而破瘀血为主,辅以枳实破结气而逐停水、沉香降逆气而暖脾肾,佐琥珀利小便而通经络、麝香通诸窍而活血滞。上药装入胶囊,枣汤送服,其旨在顾护脾胃,免伤正气。诸药合用,滞气散则腹水消,气血脏腑可望恢复。

  注意事项:本方攻下逐水,药力峻猛,仅为“急则治标”权宜之法。宜谨遵《内经》“衰其大半而止”之诫,水去其六即换用疏肝健脾、温肾利水等法以巩固疗效,不可蛮攻以伤其正气。

【病例】

徐某某,男,46岁。患肝硬化腹水,住院治疗5个多月无明显好转。就诊时形体瘦怯,精神萎靡,腹大如鼓,巩膜皮肤黄染,晦暗不鲜,小便短少,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弱。肝功能化验sGPT480单位,黄疸指数40单位,TTT20单位,TFT(+++),A/G倒置。首投消水丹以折其水。腹水大减后,予茵陈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健脾、化气行水。服13剂后,腹水全消,黄疸尽退,肝功能明显改善,精神、食欲大进,二便正常。调治3个月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恢复正常,体重增加,康复上班。追访8年,未见复发。

【名医简介】

  李成纲,生于1937年,陕西凤翔县人。1964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历任凤翔县中医医院院长,全国中医药学会专病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理事,宝鸡地区中医学会副秘书长,市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市政协特邀委员。现为宝鸡市中医研究所所长,宝鸡市中医医院中医药研究室主任,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精通医理,崇尚实践,博览群书,学验俱丰,擅长内科,兼通儿、妇科,中西合璧,归纳出温、清、消、补诸法施治内、妇、儿、男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尤对心脑病、肝肾病、脾胃病、阳萎等病的治疗卓有成效。多次参加省、市中医科研攻关项目:“杜仲叶代杜仲皮治疗高血压”,“神威壮阳胶囊”,“肝复宁”等药的观察与研究,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曾在国家及省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病毒性肝炎辨治”、“宣上通下治癃闭”、“脑卒中辨治心得”、“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临床研究”、“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我见”、“活血化瘀治疗疑难杂症体会”等分别获优秀论文二、三等奖,并以“神威壮阳胶囊治疗阳萎”一文而应邀赴美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名方】肝复宁

【组成】茵陈30 克,板蓝根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露蜂房10克,白矾3克, 山豆根3克,紫草10克,大黄6克,生芪30克,鹿衔草30克。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活血。

【主治】病毒性肝炎。

【用法】先将药物用水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20~30分钟,煎3次,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方解】

病毒性肝炎属难治疾病,常反复发作,有的可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本病系因湿热、疫毒内攻,肝脏严重受损,并伤及营血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病机以“毒”为本,兼有湿热瘀滞。方中茵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黄、蜂房、山豆根、紫草清热解毒,以增强吞噬细胞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抵抗力,促进机体清除湿热毒邪;露蜂房、白矾具有解毒杀虫、通利血脉之作用;生芪、鹿衔草益气育阴,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促使肝功能恢复。诸药共奏清热解毒、行气化湿之功。

【加减】肝复宁是专为治疗病毒性肝炎而设的自拟基础方,临床尚须加减变通。本病急性活动期,邪实正实阶段,以肝复宁为主,加大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药物,如虎杖、蚤休、白花蛇舌草、白矾、蜂房的用量;如热邪重于湿邪者,加黄柏、黄连、山栀;湿邪重于热邪者,加薏仁、茯苓、苍术、滑石;食少纳呆者,加九香虫、焦三仙、鸡内金;有出血倾向者,加生地、丹皮、水牛角、女贞子、旱莲草等。本病迁延期,正虚邪恋阶段,病情持续六个月以上,肝功能反复异常,烦躁易怒,心情不畅者,加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逍遥散辈。因疏肝理气药多系香燥之品,过用有伤阴之弊,故用量不宜过大。可重用郁金,因此味既可疏肝脾之郁,又可行血中之气,经临床观察,大量应用不但能保护肝细胞,增加血浆蛋白,缩小肿大之肝脾,而且可迅速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病康复。恢复期,正虚邪退。根据肝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特性,治疗时,在谨守病机的前提下,遵照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明训,减轻原方清热解毒之剂用量,辅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营之法调服,一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二则可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气血充盈,正胜邪祛,始能获效。

【名医简介】

  李浚川,生于1929年,武汉市人。现为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任全国中医学会湖北分会副理事长等职。李氏幼读私塾10年,1946年,师从武汉名医李绍陵先生门下,1952年秋,在青山镇中医联合诊所工作,1959年到原武汉中医学院任教。李氏曾主编《医易会通精义》,并协编《传统老年医学》、《中医急症》、《实用中医内科学》等书,发表论文20多篇。李氏治学严谨,对于经典理论的理解,颇多创见。在临证治疗方面,他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健运,则水谷能化,水湿能运,从而正气得助,邪气自无由入,正如东垣所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他用药多取淡渗、甘缓、芳化之品。认为淡渗利湿,即所以健脾,脾恶湿,湿去脾自健也;甘缓为补脾之正法;芳化则既可醒脾化湿,又可理气助运,使甘缓之品补而不滞。这样组合的处方,轻灵和调,对诸多慢性疾病的调理,屡奏殊功。如治水肿(肾炎)病,多以健脾为主,参、芪、苓、术常作首选,意在崇土以制水;肿甚、小便不利用白茅根、车前仁以利之;对急性实证有热者,加银、翘、知、柏以清之;慢性虚证除补脾益气为主外,恐因脾虚不运而致积湿生热,一般不主张骤进温补,常在甘缓、淡渗的基础上佐以清利;若虑其胃不和,可加砂仁、木香,芳香以和之,临床屡收良效。

【名方】通胆汤

【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实10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木香6克,砂仁6克,甘遂3克,大戟3克,白芥子10克,虎杖12克,银花15克。

【功能】疏肝利胆,通络止痛。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3次口服。禁忌:消化道出血者及孕妇忌服。

【方解】

  中医文献本无胆囊炎、胆石症之名,但类似记述颇多,如《灵枢·胀论》有“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金匮要略》之“悬饮内痛”证,《景岳全书》之“痰饮停伏胸胁疼痛”等,都与本病相近似,且治疗都以逐饮去痰为主,本方即导源于此。如以控涎丹为主力,意在逐痰饮以利胆道之开通,其中四逆散虽为“少阴病,四逆”而设,但柴胡、白芍、枳实都有疏肝理气、散结缓痛的作用;黄连、吴茱萸能清热平肝和胃,有“左金平木”、调和肝胃之用;再加银花、虎杖以清湿热,砂仁、木香以和胃,共奏疏肝利胆排石止痛之效。

按语:本方主力为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能逐胸膈上下痰饮,此处借用于利胆;除去甘草的四逆散,即白芍、枳实、柴胡,以免甘草与遂、戟相反之嫌;吴茱萸、黄连即左金丸,又名茱连丸,结合砂仁、木香调和肝胃,再加银花、虎杖清除湿热。

【加减】发热加连翘、蒲公英;痛甚加延胡索;小便短赤加白茅根、茵陈草、金钱草;发黄加茵陈、黄柏;大便秘结加大黄、玄明粉;呕恶加陈皮、白术。

【名医简介】

  李鸣皋,生于1918年,河南省唐河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技,精研岐黄,弱冠之年即悬壶故里。1952年参加工作后,多次外出进修深造,中医理论造诣颇深,临床经验极丰。他法崇经方,但不废时方,知守善变,兼通诸家,并蓄其长。他长于内科,尤擅肝胃的调理。创“百病皆源于郁,诸郁多责于肝”的学术思想,解决内科疑难症,有立起沉疴之功。特别是对肝郁而致的消化系病症,辨证至意深心,治疗机阔法活,愈病者众,声誉远布,人称“肝胆脾胃派”。他历任唐河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南阳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等职。现任南阳地区中医学会顾问,河南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名誉研究员,张仲景国医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他一生著作颇丰,发表于有影响的中医学术期刊论文30余篇,著《李鸣皋医案选》一书。胁痛、胃脘痛治疗经验已建立了“李鸣皋中医专家电脑诊治系统”。

【名方】舒肝安胃汤

【组成】丹参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贝15克,锻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栀子6克,甘草12克,黑黄芩12克。

【功能】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

【用法】空腹服,1日1剂。病程较长者,可将上药共为细面,调服或装胶囊吞服,每服生药粉6克,1日3次饭前服。

【方解】

  本方丹参、木香、台片理气化瘀止痛以治肝郁气滞、气滞血瘀之本,取大贝、瓦楞子收敛制酸解其标;取百合、白芍养阴柔肝,配栀子、黄芩清热育阴,以实肝体、养胃阴、治其兼症;甘草缓中,配白芍解痉止痛。共奏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之功效。

  按语:该病主要病因为频繁的情志刺激过度,特别是忧思与恼怒,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太过,横犯脾土;以及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气滞血瘀而成。故筛选具有理气化瘀、养阴清热、解痉止痛功效药物组成一方,曰“舒肝安胃汤”。临床运用数十载,该方具有止痛速、溃疡愈合快优点,证实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的病理机制。但对病程较长者,应注意保护胃气,切勿过用寒凉、香燥、滋腻之品,以免克伐胃气。就是大便秘结者,泻下之品也不可妄投,宜用开上治下法,调其气机,大气已转,矢气频作,方全效速也。

【加减】胃阴虚极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炽胜者加黄连;脾胃气虚者合入小建中汤;胃气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病例】

胡某某,男,45岁,工人。反复胃脘痛8年余,加重1月。经检查诊断为胃溃疡。住院治疗10天。给予解痉止痛药,效果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诊见:胃脘痛,伴泛酸、口干、纳差便干,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沉弦。诊为肝气犯胃。投以舒肝安胃汤加石斛、黄连,3剂,水煎服。药服1剂痛止,3剂服尽,诸症消失。上方继服六剂停药,随访1年未发。

【名医简介】

  李培生,1914年生,湖北汉阳县人。湖北中医学院教授,卫生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自幼随父读书并学医,30年代初,曾遥从上海名医恽铁樵受业两年,1936年以后在汉阳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57年调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后留校任教,1959年转湖北中医学院,先后担任内经、温病、伤寒、内科、医史、方剂等学科的教学,曾任两届全国伤寒师资班主讲。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学识渊博,深通中医经典,尤精于《伤寒论》,对历代400多注家中的200多家作了悉心的研究,先后主编了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伤寒论选读》、《伤寒论讲义》、全国西医学习中医教材《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函授教材《伤寒论》。其主要著作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柯氏伤寒论附翼笺正》、《柯氏伤寒论注疏正》等,并在全国各地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培养《伤寒论》专业硕士研究生10余名。

【名方】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功能】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主治】肝胆湿热蕴结之证(包括胆系感染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急性黄疸以及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等)都有较好的疗效。本方加味,对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亦有缓解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服3次。

【方解】

本方系李教授多年临床诊治肝胆疾病的经验方,对肝胆湿热证有良好的疗效。制方是从经方大、小柴胡汤、四逆散的基础上,又综合时方之有效药味加减变化而来。方用柴胡苦平疏木解郁,黄芩苦寒清火泻热,柴胡升达,黄芩苦降,升降协调,最能疏肝利胆,而为本方应用之主药。海金砂(系中草药之海金砂)、金钱草二味寒凉清利湿热,从而协助柴胡、黄芩发挥疏肝利胆之作用。鸡内金化石磨坚、消积导滞,使肝胆疏泄得以恢复正常。郁金理气解郁、和血散结,佐芍药以和营舒急。金铃子入肝行气、止痛解结,佐枳实以消痞除满。茯苓白入气分、赤入血分,本方用赤茯苓深入血分而利湿行水。车前子通气道、利小便,使肝胆湿热蕴结之邪,得以从小便而出,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加减】黄疸色深加茵陈;泛恶欲呕加炒川连、法半夏、橘红;腹胀加川厚朴、大腹皮;大便秘结加酒洗川大黄;胁肋胀甚加青皮;胁肋痛甚加玄胡索;小便不利加滑石、猪苓、泽泻。先生曾试用本方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治疗肝癌晚期病人出现黄疸者数例,亦有暂时缓解作用。

【名医简介】

  李乾构,生于1937年,江西省吉安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现任北京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急症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肝胆疾病、胃肠疾病和男科病,疗效显著。治病主张健脾和胃、调理气血、平衡阴阳。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医胃肠病专著《中医胃肠病学》,还主编了《中医脾胃学说应用研究》、《急症胃痛证治》等专著,任《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先后获各级科技成果奖8项。

【名方】健脾理气汤

【组成】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炒枳实15克,厚朴15克,炒莱菔子30克,熟军3克。

【功能】补气健脾,理气消胀。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证者。症见:胃部胀满,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加重,恶心,嗳气,大便溏干不定,疲乏无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弦。

【用法】每日1剂,煎煮2次,取药液300毫升,分3次于餐后半小时服。我院用上方制成冲剂,取名胃胀冲剂,每袋6克,餐后半小时用开水冲服两袋(12克)。

【方解】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患病率高达20~30%,占消化科门诊量的50%左右。其发病机制尚未明了,西医药治疗疗效尚不确切。随着胃动力药物的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影响其临床应用,其远期疗效亦不能肯定。中医学虽然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属“胃痛”、“痞满”、“嗳气”、“反酸”、“嘈杂”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志所伤,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阻滞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病。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本病以脾虚为本,气滞为标,临床多表现虚实相间,治宜通补兼施。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为基本方,用党参补中益气;白术健脾化湿;茯苓补脾益胃,利水渗湿;甘草补脾,调和诸药。考虑到情志因素在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脾土与肝木之间相克关系,方中大剂量用疏肝理气之品,以枳实苦泻辛散,破气消胀,消积导滞;厚朴味辛行散,疏利气机,为行气消胀要药;肝郁不舒,横逆上窜,犯胃雍土,则脾胃升降功能受到影响,加入陈皮、姜半夏行气降逆,和胃止呕,消痞散结。饮食因素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重要原因,方中有炒莱菔子下气消食,除满消胀。中医学认为胃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即“胃以通为补”,胃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胃气不降则壅滞成病,故方中加入少量熟军通脏导滞,荡涤胃肠,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活血化瘀,安和五脏,以遂胃腑通降之生理特点,恢复脾升胃降纳运水谷的生理功能。舍生用熟,乃虑及功能性消化不良以脾虚为本之病机特点,用熟军缓缓导滞祛邪,兼以活血而不伤正。全方共奏补气健脾,理气消胀之功。补气兼以理气,补而不滞,健脾兼以舒肝,培土疏木,肝脾并调,组方合理,临床应用获得良效。

按语:据临床观察,健脾理气汤不仅能消除临床症状,改善舌象脉象,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理气汤还可以促进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患者胃的排空功能,改善患者空腹血浆胃泌素、胃动素低下及胰高血糖素升高的状态,使患者D-木糖排泄率低下的状态恢复正常。临床与实验研究说明,健脾理气汤具有促进消化、吸收,调节胃肠运动,增加胃排空的作用。

【加减】兼见湿热者加茵陈、藿香、虎杖以清化湿热;兼有食积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导滞;兼有瘀血者加丹参、三七粉以活血化瘀;兼有肝郁者加香附、郁金以舒肝解郁;兼有烧心反酸者加乌贼骨、煅瓦楞以和胃制酸。

【名医简介】

  李寿山,字岳东,主任中医师、教授,1922年生,山东省平度市人。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好学,秉承庭训,随父学医。他勤求经典,博采众长,上自内、难、伤寒、金匮,下至千金、外台、温病各家,莫不涉猎攻读,博学多闻,对其重点内容尤能熟记辨惑。1940年悬壶于大连,1956年到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辽宁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深造。李教授临证50年,笃信仲景,学验俱丰,擅用经方以治热病、急症、重症,尤长于脾胃病及心肾系疾患。对瘀血证治与舌下络脉诊法颇有研究,曾荣获辽宁省优秀论文奖。在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数十年中,素以家传《百病赋》为临床指导,疗效卓著,屡起沉疴痼疾;其辨证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获市科技进步奖。曾任辽宁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大连市中医医院院长,市中医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全国中医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辽宁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等职。李教授主要著作有《伤寒论句解新义》、《临证辨治心法》、《临证用药心法》,并参与编写出版了《当代名老中医临证荟萃》等多种著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名方】健中调胃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姜半夏6克,陈皮6克,降香10克,公丁香6克,海螵蛸15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敛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缓、喜暖喜按、嗳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方中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敛疡,炙甘草和中缓急。共奏健中调胃、敛疡止痛之功,对脾胃虚弱、气滞停饮、偏虚偏寒之胃病、嘈杂、泛酸诸症有良好的效果。

【加减】偏阳虚寒盛者,冷痛较重加良姜、毕澄茄;兼气郁不畅者,脘腹胀满、嗳气矢气多加佛手、香椽皮;兼停饮者,泛吐清水或胃有振水音加茯苓、生姜;兼脾不统血,大便色黑或呕血,倍党参,加炮姜、三七粉。

【病例】

房某,男,44岁,患胃脘隐痛10余年,每届秋冬加重。近因嗜食凉饮,胃痛发作。嗳气、嘈杂泛酸、喜暖喜按、胃有振水声、大便先硬后溏,上消化道钡透诊为胃及十二指肠复合溃疡。曾服胃先优、甲氰脒胍不愈。诊脉沉细,舌淡红苔白滑,予健中调胃汤加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早晚分服。进药3剂,胃痛止,偶有不适少顷即安。原方加减再服3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上消化道钡透,病灶愈合、龛影消失,随访2年一切良好。

【名医简介】

  李振华,生于1925年,河南省洛宁县人。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在中学读书时,即随父学医,21岁开始行医。李氏现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中医分会副会长。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录入《澳大利亚及远东科技名人录》。40余年来,李氏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精研医理,治学严谨,除长于治疗疑难杂病外,晚年致力于脾胃学说的研究,指导了10多名脾胃及心血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著有《中医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常见病辨证治疗》等书。合著出版的书籍有《河南省名老中医集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全国中医大专院校统用五版教材《中医内科教材》、《中国当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医内科学》等。先后在全国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进步奖的科研项目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耳部信息诊断肿瘤的研究”。李氏运用脾胃学说,对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自拟了理脾愈疡汤,经多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名方】理脾愈疡汤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甘松10克,刘寄奴15克,元胡10克,乌贼骨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3枚。

【功能】健脾温中,理气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方解】

本病多因忧思恼怒,久郁不解,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气血壅滞,溃破成疡;或因饮食生冷不节,损伤中阳;或久病脾胃阳虚,复加饮食寒冷所伤,中阳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而成溃疡。其病位在胃或十二指肠,但其病理机制与肝脾密切相关。故本病的病理演变有肝郁化火伤阴、气滞血瘀和脾胃气虚等不同病理阶段,这即构成了临床不同证型的内在病理依据。本病系慢性疾病,以胃脘隐痛,饥饿时痛甚,得食缓解,病处喜按,喜热恶寒,胃胀暖气,每在春秋季犯病。脾胃气虚证多见,占本病各证的80%以上,本方的适应证。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元胡疏肝和胃,理气活血;乌贼骨生肌收敛,制酸止痛。共奏健脾温中,活血止痛,生肌愈疡之效。

【加减】如溃疡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3克(分2次冲服)、黑地榆12克;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者,加黄芪15~30克,甚者加附子10~15克;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胀满者加焦山楂、神曲、麦芽各12克

【名医简介】

  李正芳,生于1920年,山西省万荣县人。现为甘肃定西县中医院主任医师。世业医,父早丧,15岁随岳父赵星桥老中医学习。1961年由甘肃省卫生厅调定西地区医院任中医科主任。1984年定西县中医院成立,任党支部书记兼院长。1984~1989年,任甘肃省中医学会理事。1981年任定西地区中医学会理事长至今。1988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习医50余年来,治内科疾病重视脾胃,处方用药以温运为主。喜读书,性耿直,不慕名利。学术上以《内经》为蓝本,以《脾胃论》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名方】新加胃苓汤

【组成】藿香6克,茯苓30克,猪苓10克,制苍术10克,泽泻10克,制香附10克,砂仁10克,小茴香10克,高良姜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建神曲10克,生姜10克。

【功能】温中理气,燥湿健脾。

【主治】平素脾胃虚寒,胃纳不健,消瘦虚弱,困倦乏力。或因饮食生冷,致脾胃虚寒,胃痛腹泻,或上吐下泻。诊得舌苔白薄、白腻,脉沉、沉弱、沉迟者,为脾胃虚寒之见证。

【用法】先用水浸泡2~3小时,以浸透为度,药物浸透后,用文火煎煮,水开后煮20分钟,煎成一中碗,头二煎分2次服,每日早晚饭后2小时,各服1中碗。服药后休息。

【方解】

胃腹痛虚实寒热均有,但在临证过程中,虚寒多于实热,此方为五苓散去桂枝,平胃散去厚朴,加藿香、香附、砂仁、茴香、良姜、生姜,以温中散寒。半夏、陈皮以化湿理气。定西为山区,气候高寒,农民群众平素惯食浆水酸菜,此为形成脾胃虚寒之主因。男人好饮罐罐茶(苦味生茶),吸烟,饮酒易伤脾胃。积几十年之经验,凡经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者,多为脾胃虚寒证。用新加胃苓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加减】胃胀痛吐酸者,加海螵蛸20克;胃腹胀剧者,加炒枳壳10克;胃胀痛及两胁下痛,表现为肝胃不和者,加佛手10克;胃痛腹泻四、五次,或七、八次者,加炒白术10克、白蔻10克,砂仁加为15克。

【名医简介】

  李正之,生于192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人。青岛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1942年就读于新京医科大学,1958年于山东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获中央卫生部三等奖。1961年到青岛市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工作,并接受名医钱轴范、付乃杰等的指导,深得真传。早期从事痹证(风湿病)的研究,1978年从事溃疡病的研究。1986年参加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芦及其复方制剂对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该课题于1991年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曾任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务科主任,市第八、九届人民代表,市科协委员,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等职。1991年3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著作有《伤寒方歌诀及注释》、《痹证的辨证论治150例分析》(获市科技大会奖)、《生物全息与经络》、《论腑主通以通为用的理论价值》、《腹脉研究》、《辨证与辨病结合》、《乌头的临床运用与中毒防治》、《六淫与致病》(获省优秀科普奖)。曾参加中医内科临证手册的编写。擅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以及脾胃病的治疗。

【名方】平胃汤

【组成】苍术6克,佛手15克,陈皮12克,甘草5克,车前子12克,徐长卿30克,黄芪12克,蒲公英30克。

【功能】除湿平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溃疡病)。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解】

脾胃互为表里,慢性胃病多脾胃同病,方中苍术燥湿健脾;陈皮、佛手理气为平胃散之变法,但较平和,燥湿之力较平胃散弱,理气而不破气;公英、陈皮、佛手均微苦可健胃。胃炎常伴有粘膜水肿,故用车前子合苍术除湿消肿止痛,通则不痛,公英清热解毒合甘草以利于消除炎症且可制约苍术以防因燥化热。黄芪补中益气,徐长卿止痛,共为除湿平胃理气止痛之剂。平胃亦有抑制脾湿之意,故无脾湿之证慎用。

【加减】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加香附10克、川芎10克、半夏10克;胃脘灼痛或嘈杂不适加黄连9克、黄芩10克;吐酸加左金丸;寒盛加桂枝10克、干姜10克,去蒲公英;阴虚去苍术,加麦冬15克、石斛15克;便秘加栝楼30克、决明子10克;溃疡病各型均可加莪术10克,甘草用量加倍;慢性胃炎加水蛭5~10克,以活血化瘀。

【名医简介】

  梁乃津,生于1915年,广东省南海县人。现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广东省中医院顾问、主任中医师。梁氏于193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抗日战争开始回广东粤北行医,主编《广东医学旬刊》,1946年在广州惠行善院任职,主编《新中医》;1948年兼任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教师。解放后,历任广州中医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内经》教研组组长,广东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学会理事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1986年起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梁氏是全国第六、七届政协委员。梁氏从医50多载,治学严谨,精究医理,临床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提倡中西医结合。擅长治疗内、儿、妇科疾病,治疗胃肠、呼吸、风湿及老年疾病有独特经验和卓著疗效。梁氏治疗胃脘痛的验方“金佛止痛丸”和“胃乃安”等已研制成中成药,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曾获广东省科技成果奖。“胃乃安”1989年获国家医药管理局优质产品奖。梁氏发表论文20余篇,早年影响较大的有《论中医科学化》、《论中西医特质及中西医汇合问题》等,专著有《伤寒论概要》、《疟疾学》和《麻疹学》。

【名方】金佛止痛丸

【组成】郁金、佛手、白芍、延胡、姜黄、三七。

【功能】行气活血,柔肝止痛。

【主治】胃脘痛。

【用法】本方由广州中药一厂生产,制成丸剂,市面有售,按说明书服用。

【方解】

胃脘痛常见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此多因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及感受邪气致胃中气机阻滞、气郁血瘀。故治疗应以行气活血为主,气血通畅则胃痛自除。方中郁金、延胡行气活血止痛;佛手行气和胃消滞;三七祛瘀生新止痛。因肝体阴用阳,肝藏血,以气为用。故行气活血不忘养阴柔肝,肝体得充则肝用自常。气血流畅,故重用白芍,既可柔肝止痛,又可防止行气药之辛燥伤阴致胃燥。诸药配伍,共起行气活血、柔肝止痛之效。此方经现代药理学实验证实,具有镇静止痛和解痉止痛等作用,临床上除用治胃脘痛外,还可用治痛经、心腹诸痛。临床在原方的基础上辨证及随症加减,疗效甚佳。

【加减】疲倦乏力,少气懒言,腹胀便溏,舌淡脉弱者为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或数者为阴虚,加沙参、麦冬、花粉;口苦口臭,舌红苔黄,脉弦滑数者为肝胃郁热,加蒲公英、黄芩、柴胡;面色晦暗,胃痛如钻,舌有瘀点或舌质暗者为血瘀严重,加桃仁、川红花、五灵脂;恶心呕吐者为胃气上逆,加法夏、橘红、竹茹;脘痞腹胀,胃纳不佳,舌苔厚浊者为胃中积滞,加厚朴、枳壳、谷麦二芽;精神紧张,惊惕不安,难寐梦多者为肝郁失神,加合欢皮、苏梗、珍珠母、石菖蒲;嗳气泛酸、饥饿易痛者为胃酸增高,偏寒者加乌贼骨,偏热者加珍珠层粉、浙贝。

【名医简介】

  梁申,生于1907年,广西玉林县人。现任广西中医学院教授。梁氏自幼酷爱医药,17岁时即随名老中医学药习医。自1945年10月行医以来,历任长荣乡医务所所长、广西中医学院中药教研组组长等职。梁老从事医学临床、教研工作数十年,精通内、外、妇、儿、伤科,尤其是对奇难杂症有很深的造诣;先后编著、讲授过《妇科学》、《方剂学》、《药物学》、《方剂中药学》、《疮疡学》等教材和课程。梁老无私、好学,有良好的医风医德,他经常外出遍访草医,博采众方,注重实效。几十年来,凡有病者,有求必应,他还经常自采、自购、自制药物用于患者,分文不取。

【名方】三姐妹汤

【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热解毒、化湿。

【主治】湿温时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药15分钟后煎成200毫升药液,倾出用杯装好,药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药液,去渣后将2次煎取的药液混合后再煎煮浓缩成200毫升,分3次服。

【方解】

  湿温时疫乃感受湿热病毒而引起,亦有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所以湿温证总以脾胃为病变重心。正如章虚谷所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温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故症见身热不扬,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脘痞,大便不爽或溏泄,口不渴,面色淡黄,舌苔三角型,脉濡缓。

三姐妹清热解毒,善解肌表及肠胃之邪毒,二药合用,清热解毒化湿,善清脾胃湿热;山芝麻解表清热,消肿解毒,化湿之力倍增,用治湿温时疫,屡有奇效。此方用于防治现代医学的正、副肠伤寒确有药到病除之功。(注:三姐妹又叫细叶香茶菜。《广西本草选编》有记载。)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0)

相关推荐

  • 肝郁也会引起肾虚【一点资讯】

    导语~肝郁气滞型肾虚,中医如何调理? 上一篇文章写了对于男人在房事过程中出现的见色不起或者中途半途而泄需要把握虚,瘀,湿之间的关系,很多朋友都知道当阴虚为主的时候往往是阴虚夹有湿热,当阳虚为主的时候是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九】【转载】

    名中医消化病方[九] 发表者:赵东奇 676人已读 [名医简介] 张云鹏,男,1931出生,江苏人.主任医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中医 ...

  • 名中医消化病方【八】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袁家玑,1913年生,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医世家出身,1935年毕业于北京华北国医学院,师承北京名老中医施今墨.现任贵阳中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及贵州分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七】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姚子扬,1916年出生,山东省临沂市人.现任山东省临沂地区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山东省中医学会理事.山东省科协会员.临沂地区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临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

  • 名中医消化病方【五】

    [名医简介] 陆长清,生于1930年,河北抚宁县人,现为青海省中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陆氏于1947年参加革命,从事部队医护工作,曾进入华北军区卫生干部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医 ...

  • 名中医消化病方【四】

    发表者:赵东奇 [名医简介] 廖孔禹,生于1920年,广东省大埔县人.现为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廖氏祖父.父亲是该县名医,廖氏幼承庭训,高中毕业后曾赴南洋印尼.新加坡兄长处习医.40年代进入同济 ...

  •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icon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icon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黄芪.党参.蜜甘草icon.赤芍.白及. ...

  •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

    享年102岁的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消化病专家俞尚德先生(1919~2020)有一个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验方--补中生肌汤,此方由10味药组成: 黄芪.党参.蜜甘草.赤芍.白及.制乳香.当归.茯苓 ...

  • 名中医鼻病验案精选(三)

    鼻渊 张聿青医案范左,肝火熏蒸,上逼于脑,致鼻渊久漏不止,气味臭秽.脉细弦,左尺小涩.深恐脂液枯槁,而致难支.煨石膏,生薏仁,山栀仁,北沙参,炙升麻二分,西洋参,肥知母,赤白苓,藿胆丸(以藿香末和胆汁 ...

  • 『治疗绝技』现代名中医白血病治疗绝技三

    扶正抗白冲剂对急性白血病 长期存活的作用 麻柔.刘锋.杨经敏.马玲.许勇钢.胡乃平.胡晓梅.薛向军.李柳.王楠等医师(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压院,邮编:100091)应用扶正抗白冲剂治疗急性白血病D 急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