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勉敬業,俯身為師
——我的教書育人情結
人生多麼奇妙,如果能坚韧、专注、努力去做一件事,往往一點一滴的積累,最終有超乎臆想的成功,這是上天的恩赐吧!
也许有的人并不那样幸运,但無論你多麼平凡,還是多麼傑出,都有自己不同的經歷和故事,都有自己刻骨銘心的積澱,將那些情節言狀出來,就是自傳,即人生的回首和總結。留給自己,是回眸;留給後人,是參照,甚至是人生最珍貴的精神財富。
劉瑞國先生是我大學的同窗,他一輩子專注一件事,做好了一件事,做成功了一件事,值得慶幸,值得驕傲,值得点赞!
下麵是他的回憶,是真實詩意的自傳,我讀後受益良多,叢中我們可以觀照他那令人陶醉的唯美人生!
廣東師範大學外文系劉志剛教授評點
也許是緣分。
我原就讀於湘東中學,後又回到母校任教,而且一教就是33年,是什麼吸引我紮根於這方淨土,默默地耕耘,只擔當,只依戀,只付出,是那樣地執著——是教育這方淨土孕育的事業心、師生情,人生夢……
初為人師,學為人師,一輩子學當語文教師
我是萍鄉中學畢業回鄉後任中學教師的。
“文革”十年,社會上中斷了許多 ,甚至把沿襲數千年崇尚的學校教育也中斷了。全國停課,這麼大的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學校免遭“劫難”。“浩劫”過去,教育出現了斷層,特別是農村中學教師“青黃不接”。然而農村需要文化,需要教育。於是,“文革”中曾經受眾多折騰和磨難的老三屆這批人,也就成了填補斷層的中介。難於統計,老三屆這批人中當教師的有多少,但據說有上百萬。儘管他們原來或許無意教書,但是他們的年齡和處境迫使他們拋棄不切實際的想頭,用一種平靜、達觀的心境,去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求。記得哲人說過:“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更多地受環境的支配,而不是受自己的支配。” 社會需要教師,他們就去當教師,當個有啟蒙蒼生的好教師。誠然,我回的鄉鎮中學教師奇缺,就這樣,我當上了鄉鎮的中學教師。
“人生的喜悅多半屬一種無心插柳的樂章。”
像我,做夢也沒有想過自己會當“孩子王”,然而社會需要,把我推上了講臺。因為我66屆高中畢業,語、數、外、理、化、生都學過,都可以教,而且頗受學生歡迎。
但我最喜歡語文。
這不僅僅因為我有比較扎實的語言文學功底,而且是基於對語文教育深層次的認識。語言是思想科學文化的載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語言的強勢標誌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強勢。全世界原本有六七千種語言,其中近三千語言隨著民族的消亡而消亡。漢民族是個歷經數千年而不息的民族,漢語言歷史悠長,由於種種複雜因素,但還不是世界上最強勢的語言,在國際語言交際中不佔優勢,如外事、貿易、科技、教育等,使用十分有限。但卻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語言,它負載著中國悠久的對世界充滿魅力的思想、科學、文化,並潛在著發展趨勢。漢語言文字形象,簡約、含蓄、神奇,別小看常用字就幾百個;然而,字與字組合,變幻成語言,演繹成文字,竟可以創造出一個五彩繽紛、氣象萬千、極富魅力的語言世界,其音形義所帶來的意趣、情趣和樂趣,所蘊涵啟人智慧,陶冶品行,淨化心靈等多元受益,世界其他語言難以媲美。但是,現時,從整體上說,國民母語教育修養不高,加之以英語等外來語言的衝擊,網絡粗俗文字的充塞,數典忘祖,“邯鄲少年”不少。於是,莊嚴的法律條文也出現歧義、費解,電視報刊等傳媒錯別字數屢見不鮮,顯耀的幹部作報告不知句讀,生活用詞只剩下裸露的“亮”、“爽”、“酷”“哂”,詩文的含蓄意蘊在消退,高中畢業生不能寫出文從字順的語句。特別是農村,有的村民寫封信、訂個合同,甚至立個借據也要請人代筆,“語詞破碎處,萬物不復存”,漢語面臨危機。這就需要有一批有遠見,有責任心,有較高母語修養教師滿腔熱情地去擔當、傳授、弘揚我們的漢語言文化。
後來,我如願以償地得到江西師大中文系學習的機會。畢業後分配到湘東中學,教高中語文。
那時的湘中語文組,薈萃了萍鄉市一批好老師。
他們的名字是張聲源(原萍中名師,後任萍鄉市教育局局長)、曾文彬(中山大學中文系高材生,後調萍高專教古代文學)、胡正學(詩人、作家)、謝德振(江西師院中文系畢業,後調萍高專教現代文學)、廖維德(後調萍鄉師範)、許啟勝……他們既有學問,又善教,而且各具個性,很受學生敬重。像張聲源老師,早在萍中時就是學者型的語文教師,品位很高。他治學嚴謹,博聞強記,善長著述,德藝雙馨,他的講課超越教參,超越課堂,能把語文課講“活”,學生因喜歡聽他的課,而喜歡語文,喜歡文學的不少。還有曾文彬老師,五十開外,小個子,背微駝,消瘦的臉龐上架一副深度眼鏡,走起路來,間或向上聳,就像少了重,輕飄飄的,一看就知道是一個身心受過創傷的人;然而他站在講臺上,“形象”卻“高大”起來,他的課,再現出他的學識。謝德振老師的課扎實嚴謹,連板書也特別講究……他們,正如《幼學瓊林》所描繪的:“弟子稱之善教,曰如坐春風;學生感師之造成,曰仰沾時雨之化。”
初為人師,能與這樣多的名師共事,當然是幸運,除了上課,我的許多時間都用來聽課。於是乎,聽了不少的課,而且清清楚楚地記下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兼收並蓄,是這些老師把我引向了語文教學的境界。進入教學的境界,才真切的體驗到一個語文老師需要有那樣多的素養:1、一顆熱愛語文教育的心;2、一個裝滿知識、充滿智慧的頭腦;3、一雙勤於觀察的慧眼;4、一張善於表達的嘴巴;5、一筆規範美觀的好字;6、一手可稱示範的好文章……可以說,優秀的語文教學是具有較高語文綜合素養的教師所展示的藝術。
記得第一次上公開課,教蘇洵《六國論》,我花了許多時間準備,導語、誦讀、文心、思路、語譯、板書,甚至提問細節,幾乎都較真,自以為成竹在胸。誦讀到背默是我最講究的硬功,像《六國論》,學生讀幾遍就能背了,我有點得意,跟讀詩一樣,涵詠滋味在後頭:而課堂的變化並不完全如我的想像,我精心設計的啟發、暗示、引導,先入之見,學生並非全部接納入道。比如,當讓學生確認文心,理清思路時,課堂有了異議,一部分同學不同意我有的解讀: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駱秦。”,而認為論點在最後的合結處“為國者,無使積威之所劫哉”,更符合歎古諷今的旨意。“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熱烈而活躍,而預設的教學計畫已打破。我讓學生充分發表見解,但又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說明白點是局限於教參的定論,而又不能說服持有異議的學子.或許是礙於面子,表情也顯然尷尬。一節課後,謝老師出乎意外地肯定說:“這節課上'活’了,尤其是持與教參相悖的那部分同學的見識,很有創見,而且言之有據,自圓其說,思維和表達都很到位。”
我低首沉思,涵詠--切磋--思辨——創見,這就是語文教學!
聯想已往的教學,粗忽依樣畫瓢,照本宣科,沿襲先行的注釋、定評、文本要義,對麼?
“《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春秋》無達辭。”(董仲舒《春秋繁露·精華》)文章閱讀特別是文學,自古以來就可以多元釋懷,見仁見智。教師應該重在激勵,尊重自主,秀出文采,評價靈活。
記得講湯顯祖的戲劇《牡丹亭.閨塾》,溫《詩經.關睢》一章:“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兩個三聲連讀,沒有變調,學生譁然,於師窘然。《琵琶行》句“弦弦掩抑聲聲思”,關於“思”,課本注:“思緒,名詞,這裏指愁思。”學生質疑,《孔雀東南飛》有“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門啼”,“愁思”連用,似乎“思”比“愁”更深,近乎“悲”,後查《辭源》,果有注:“思,悲也。”教魯迅《祝福》,解釋學生提出的祥林嫂為什麼生死不肯嫁賀老六。瞧他“一頭撞在香案角上,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鮮血直流”。脫口而出,這是封建禮教毒害,“人死事小,失節事大”。下麵有學生發難:這樣說來,如何解釋《孔雀東南飛》的縣令、太守向劉蘭芝的求婚,他們可是有身份的人呀!如果當時“貞節”看得那麼重,難道不怕人們說這樣的求婚有辱家門?!甚至迎親的排場還那麼熱烈,辦喜事鋪陳那麼豪華?!經學生一問,這才知道自己失言,視角停在局部作品上,忽視閱歷融會貫通,把其他作品給糟蹋了。賞析小說《項鏈》形象,說到瑪蒂爾德花十年的艱辛去償還債務,傳承定評的說法尖銳地諷刺了虛榮心和追求享樂的思想。學生不解:十年還一債,不正是現代社會缺少的誠信麼?借點穿戴,參加一次舞會能否算是追求享樂?如何看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審視作品,事實上,經典文學作品文本意義多數總不固定的啊!“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針對同學中的“早戀現象”,讓學生批判。有學生認為:“早戀有什麼不好?早戀可以使我們孤獨的心靈,找到一處避風的港灣;可以使我們苦澀的心靈,提供一處歇息的溫床;可以為我們焦躁的心靈,提供一片解悶的陰涼……”這段“宏論”,為“早戀”找出了如此多形象美妙的藉口!幾乎把我這個“老朽”駁得啞口無言,汗不敢出。
備課難,上課難,改作文難!
教書難,教語文更難,要教好語文更是難上難!
怎麼辦?“要有一桶水,方能給學生一杯水”。
於是,我靠“虔誠”學習,靠“韌性”積累,靠“勤勁”練達。有的字咬不准,查字典,備個錯讀本;精心設計好每堂課,課前認真備課,課後小結後記;要求學生作文,自己下水示範。主動承擔公開課、示範課、研究課。
“業道酬精” ——昭示術業專注就有可能精進的真諦。對教學工作的專注,贏得了較高質量的教學效果,多年來被評為教學效果最好的老師。特別是1990年以來,我曾多年擔任高三語文教學,所教班高考語文平均超省市平均,最高分138分。所教學生曾多次獲萍鄉市高考語文單科成績第一,有的學生在高考中作文甚至滿分。如肖彬彬、彭志、曾建忠、肖江萍、徐雅璐等。我注重培養學生對文學寫作的興趣,倡導組織文學社團,指導學生開展文學鑒賞創作活動,鼓動他們參加省、全國作文競賽,並獲得各級獎勵。得益於語文寫作興趣的養成,有的學生後來選擇了語言文學工作,成了語文教師,記者,編輯,作家。大抵是因為我在教學上有值得肯定的,我曾被評為湘東區語文教學骨幹,萍鄉市語文優秀教研員,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江西省中語會理事,江西省高中語文特級教師。
讓優秀生拔尖,特長生發展,中等生提高,後進生轉化
教師的職責是培養人。數十年來,我一直兼任高中班的班主任工作,多年擔任重點班的班主任。我關愛每一個學生,對他們傾注愛心。善於運用“成功教育”的經驗,讓班上“優秀生拔尖,特長生發展,中等生提高,後進生轉化”。讓班上每一個學生在高中的人生旅程中,始終保持一種成功的愉悅,不斷嘗試成功,不斷地從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我所帶的班班風、學風好,高考錄取率高,曾多次摘取過市高考文理科桂冠,有的還躋身於全省前10名。
在一次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我回憶了湘中96屆高三(1班),講述了帶高三重點班的經歷。
“這個班是兩年前接手的,也就是說,從高二開始帶起。編班時,學校按高一期末質檢成績,把基礎較好的志願學理科的編在一個班(普通高中因材施教,提高教學品質的一舉措),這相對其他班來說,學生基礎較好一些,但由於僅憑一次期末考試編班,其中還是有基礎比較薄弱的,有的甚至還是初升高的擴招生(未達到高中錄取分數的)。
如何把這群孩子培養成才?我想起了'羅森塔爾效應’”。
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進行了一次實驗,他到一所中學,交給班上班主任一疊名單,說名單上的學生是最有發展前途,最可能成才的學生。班主任依照他的題名,向有關學生暗示,鼓勵,一個學期後,奇跡出現了,所有在名單上列出的學生(其實是隨機抽取的),的確要比其他學生發展更快、更出色。
對!讓班上同學有自信,看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有較高的理想追求。
我終於找到了契機,一次檢查學生課外隨筆,發現班長肖江萍寫了這樣的話:“人生理想不是一朝一夕的實現的,它可以分成幾個短期目標,各個短期應盡力實現該階段的目標,一個目標完成之後,對下一目標更有信心。我上高中的第一天就萌生了一個願望,一定要上大學,上名牌大學,上北大、清華。”
肖江萍,一貫品學兼優,政治上迫切要求進步,多次寫申請要求入黨,學習上勤奮刻苦,在市、省學科競賽中都連連獲獎。這是一個很好的苗子,不僅僅是因為學習成績優秀,更值得肯定的是他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征得肖江萍同學的同意,在班上公開了他對人生、理想的看法,並利用班會,開展了關於“樹立崇高理想,增強競爭意識”的討論,會後還分別找學生談心,幫助他們擬定自己追求的目標。
還把這一典型材料向學校領導作了彙報,段校長立即肯定並下班鼓勵:“你們這個班的同學,要向肖江萍同學學習,要有理想,政治上、學習上都要有高的追求。你們這個班,一定要出清華、出北大、出一二十個重點大學生。”
理想是學習的原動力.通過班主任一系列的暗示、鼓勵、期待,輔以持之以恆細緻的工作,科任教師默契合作努力,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這不僅僅是激勵了“尖子生”,而且帶動了“中等生”,激勵了“後進生”,班上形成了比思想進步(寫入黨申請書30多人),比學習刻苦的風氣。
後來,這個班的高考成績令人振奮,獲得了超乎意想的成功。可以這樣說:“志願填到哪里,就錄取額取到哪里”。刷新了湘中應屆生重點班高考的新紀錄,其中有肖江萍以649的高分躋身全省理科第9名,考入清華、北大、浙大、南開、華中理工、國防大學、海軍大學等名牌大學達35人,重點上線達95%,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江西高招比例還不到7%,清華、北大在江西只招31人,而我一個班就有兩人。
一個農村中學應屆理科班,有這麼多人能被嚴格的高考選拔到全國第一流的大學。其實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為這些“天之驕子”原本個個不都是品學兼優。像湯水庚,原是一個桀驁不馴的怪才,劉政暉是體育特長生,由省體校轉到該班,真正念高中只有一年半。
回思那一班學生的成長,全然說明學生自身的潛能之大!教師的可塑性之大!
正如於漪老師說,一個老師教書好,不僅體現在教學上,重要的是勉勵學子關注做人上。如何把學生培養成才的方面,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特別是培養優生的經驗。我認為班主任,特別是高中的班主任,面對的是一批將要成材而未成材,將要定型而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大的青年。他們面臨著考入高校和走向社會的人生轉折,作為“人師”,應甘當“人梯”,不斷地激勵他們,抓住機遇,立志攀登,去贏得理想的人生。朝著一定方向努力,我為清華、北大、人大、北航、南開、復旦同濟、武大、浙大、中山、南京、國防、海軍等名牌大學都輸送了一定量的優生,清華大學還為他輸送優生頒發了證書,我先後被評為區、市優秀班主任。
一生情趣,樂於讀書,善於思考,勤於寫作
“為師品性最重要的是追求。”追求當好一個教師幾乎可以涵蓋我的一生,於是,便有了青年的追求、中年的敬業、老年的潛心研究,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和敬業的精神。
我覺得,與學生在一起,與年輕人在一起,心尚年輕,忘我專注,樂以敬業,哪管老之已至?
有時,我回眸,我反省:我的時間哪里去了?一生做了些什麼?
1.樂於讀書。教書一生,讀書一生,不停地讀書,不停地吸取。好的教師的知識結構應當由三塊組成:即精深的專業知識、開闊的人文視野、深厚的教育理論功底。這一完美知識結構得益於讀書。不僅僅是讀專業書,如課本、教參、專業雜誌,還要廣泛地涉獵文史哲、天地生,特別是語文教師,要注重讀點名著,買點好書,有點藏書。讀書要有個計畫,最好列個書目,有個目標,一定在某一段時間裏要讀完哪些書,真正地讀進去,越讀越有趣。最是書香馨久遠,讀書多了,知識豐厚了,文化底蘊夯實了。內化為素養、品位,教學上自然能縱橫捭闔,得心應手,不至於執著一念,捉襟見肘。讀書使人昭昭,使人智慧,使人豁達,使人遠離世俗的物欲,使人始終保持一份好心情。
2.善於思考。實事求是,善於思考,兼收並蓄,才能教出特色。現代人的智力結構,應當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高攝善取的記憶力,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嚴謹縝密的邏輯力,綜合分析判斷力。有學者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觀察力是窗口,記憶力是倉庫,想像力是翅膀,判斷力是鑰匙,而各種能力整合在一起,可稱之為思考力。思考力是一種思想的能力,一種見識。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總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都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近幾年來,語文教育推出了不少的模式:“單元教學”、“小組討論式”、“探究性學習”、“程式性寫作”、“多媒體教學”,可以說這些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是有效的;但是,一味地追風,趨向浮躁,折本求花,就很可能流於形式,誤人子弟。香港大學施仲謀教授曾在“中華文化教學”講座中說:“實事求是地說更堅信准、實、活才是教學原則。准是把內容講准;實,要求學生習得扎實;活,是把學生的思維教活。”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盡可能地學習中外教學理論,兼收並蓄,但要切合現實,發揮自己的特長,教出自己的個性、風格、見識,這才是最佳。
3.勤於寫作。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翼,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輸出。只有教師能寫,才能教學生會寫。認真寫好備課計畫,有的老師不認真寫備課計畫,這是不好的,也不能拿老教案照搬,教學對象變了,案例也應有變化,才能時教時新。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需求教師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探索教育教學的新規律、新內容、新方法,解決教育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總結教育教學實驗的新成果新經驗,需要寫作。特別是語文教師,更應該勤寫、會寫,具有寫作功底。只有自己會寫,才能教學生會寫。寫作能迫使自己勤於閱讀和思考,讓忙碌的自己不斷與寧靜的自己對話,讓衝動的我不斷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讓實踐的我不斷接受理性的提升。長時間堅持寫作,能保持對語言的敏銳,對世事的洞察,對教學的探索。
特別是教學上,我們有許多做法、心得、體驗,需要及時地反思總結,還有些未知的東西需要作前瞻性的預測。而這些做法都需要寫下來,形成文字,作為經驗。我們說向科研要品質,向科研要名師,而其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往往是最切實最好的導師、最好的科研成果、最好的理論。這就需要不斷地積累,及時地總結。基於此,我始終保持旺盛的寫作激情,經常利用工作之餘筆耕不輟,自編教材,撰寫論文,參與課題研究(教育部立項的十五課題--《“新教材內容對高中學生的素質形成影響研究”結題報告》獲通過,有時還寫下水作文,寫詩、詞、散文、小說,並把自己所寫的(包括發表的文字)積累起來,分成《文選與技法》《教海拾貝》《文苑折枝》三集,集腋成裘,竟上200萬字(附材料)。
就這樣,我始終把自己置身於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地讀書,不停地思考,不輟地寫作,追求著一個不斷適用學生,適用時代發展的教師(“經驗型”向“科研型”的教師角色轉變)的境界。
老之已至,餘熱猶存,作客都市,當個打工先生
一般說,一個人無論從事哪份工作,總有厭倦的時候。
而永葆激情的人,卻是別一種境界——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不因已有的經驗和成績而滿足,不因年齡的增長、處境的變化而消退。
正如馬克思說,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對象世界的一種本質力量。
退休之後,我即被南昌五中聘請。我在五中工作了7年。
如果高堂(已90歲)能找到合適的人需護理,母親還會支持我繼續教學;五中師生也捨不得我離開,要我幹10年,再給我辦第二次退休。百事孝為先,我知道,身在外,盡孝日少,常生內疚。回到老家,吃穿住用,悉心侍奉,盡力滿足老人的心願——做了新屋,請了保姆。
我看到家鄉不少田土山嶺都荒置了,很可惜,怎麼能這樣呢?我們國家能種糧食的地缺,部分糧食還要靠進口,據說我們冒著風險,費盡曲折到烏克蘭、俄羅斯、泰國、外蒙等國家租地種,那些出國務農的國人又是怎樣的情景呢?他們中不乏其人收穫的並不是滿滿當當的希望,而是一把把辛酸眼淚。家鄉本來人均土地就很少,近年來由於農民建房、引資建廠、政績修路,能耕的田只有不到四分了。而這屈指可數的田精耕細作的很少,荒置的數見不鮮。記得宋朝有個七品官叫王炎,他寫了一首詞《南柯子》:
山冥雲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豔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王炎做過主薄、知縣,歷史上的縣長不是搞工業園的,是要下基層抓春耕、夏耘、秋收的。故王炎過接近農民,熟悉農村生產、生活。注意“人間辛苦是三農”中的“三農”,是指“春耕、夏耘、秋收”,是農民一年中最辛苦的季節,不是泛指農民,也不是時下所指的“三農”。現時的農民,拖拉機耕田,收割機割禾,他們只要進行田間管理,還怕累,嫌收入薄,年輕人根本留不住。有的人寧肯去打短工,不種田,有時間打麻將,好意思向國家要低保,而作為一個農民,在鄉下,有土不作,有田不耕,是個農民嗎?農民勤勞,能吃苦的優良哪里去了?
2013年大旱,國家為補旱災損失,每畝田都給了補助。村裏有個連溫飽也缺的懶漢“混混”,根本沒種田,卻得了補助。還說:“我沒作田,也有補助,嘻嘻---”這令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那個“怒其不爭”的Q來。太平盛世,民風不古啊!中國農民問題值得關注,歷史上的大內亂大都發自農民。“地道酬善”,中國有近十億農民,需要有好導向、好榜樣、好鄉風。
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人,護理母親之外,還作了兩畝田,種了100棵果樹,300株茶樹。“天道酬勤”,日出而作,日落往往還不得息,繁重的體力勞動,減了我身上40多斤肉(由原來的171斤,掉到128斤),身上肉少了,更精幹硬朗了,家裏還多了收成——五穀、雜糧、豆類、蔬菜,滿倉、滿罐、滿園。母親看了,笑得合不攏嘴,說:“兒子,肯吃苦,真能幹,不管是執筆,還是荷鋤,勤勤苦苦,都有收成!”其得意之態,滿足之情溢於言表。那知道,母親沒有活上一百歲,93歲就走了。她沒有什麼病,走得很自然而安詳,好比一盞清油燈,油完了,燈就熄了。念娘,兒小的時候,家裏很窮,可是還千方百計給我吃,給我穿,給我讀書。這些,對於她來說,是多麼的不易,可她和爸硬撐著。而今,兒頂用了,可享福了,怎麼就不辭而別,一聲不響地走了,一點索求都沒有,一點回報也不要。我慶倖回家陪伴了老母3年。不然,“子欲孝而親不在”,待我忙完想盡孝的時候,卻再也沒有機會了,“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可她確實就匆匆走了,孩兒沒有多少時光盡孝,餘生留下永無償還了卻的心情,留下永無彌補回報的愧疚。我娘走的時候,五中派人送了花圈,五中還來車接我,希望我重返教壇。上海一個出版社也派人來接我,工作3年之後,兒子硬要我帶2歲多的孫子,加之老伴長病,需要照理,無奈,帶着“情未了”的心真正退下,含飴弄孫了。
五中是省重點高中,是一所民辦公助的學校,這裏與市政府毗鄰,校園環境優美,辦學理念前沿,教師來自全國各地,學生收費高,學校、學生、家長對老師期望值很高—— 二三流的學生,要教出一流的成績,教師競崗激烈,一個老師能在五中立足很不容易,教研組長遴選嚴格,勝任更難。
在五中,第一年,我彌補了普通話和電腦的缺憾,發揮了我教學、寫作、科研方面的特長,教學成績突出(所教的學生語文班平均104,69分,最高138分,作文最高滿分,施龍後來上北大),贏得了肯定,個人被評為優秀教員。第二年,我擔任了語文教研組長,個人以自身虛心、嚴謹、踏實、執著的學品和謙恭、與人為善人品贏得了同事的尊重,同時也凝聚了一派敬業、務實、有為的和諧組風。2006年五中語文教研組被評為南昌市語文先進教研組。個人參編了江西師大主編的省級教材“高中寫作課程”,參與了國家級課題“高中語文加大閱讀量”的試驗,2009年五中語文教研組被評為南昌市先進學科教研組。在語文月報、讀寫月報等語文學科刊物上發表了一定數量的文章(附材料)。五中年輕老師多,大都來自本科師範大學,領導分配了我輔導青年教師的任務:要求一年跟班聽課,兩年上高一授課,3年跟班輪回上課。對待他們,我滿腔熱情,向他們提供資料,與他們一起備課,主動上示範課,幫助他們把握、突破教材重點難點,總結教學成功與失誤,引導他們既博採眾長,又能突出自己的教學風格。後來,這些年輕老師不少很快適用教學,有的還在南昌市教學比武中獲獎,有的還被選拔到師大附中、二中、十中等重點公辦學校任教。南昌市老師中有口碑:“五中——培養青年老師的搖籃。”
離開五中,五中的領導和老師希望我留下點什麼,比如,一個傳略。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而我,原本就很普通,好比一抔黃土,並不在意他人的注意,所做的事本來就應該盡力做好。
我曾銘記母親的話:"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也;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必谋也。”母親姓黄,出身讀書人家,後來讀到《黄氏家訓》,才知道是其中的箴言,而自己一生正是在無意間耳濡目染、潛濡默化中懷着古樸的心,走着勤勉的路,一輩子做一件澤被後世的事。
間或寫詩填詞,愚以自勉,錄兩首:
其(一)不求一身宦達富貴,不俾不亢,不失一種骨氣。
七律
自嘲
浮世書生意覺癡,疊遭磨礪度春時。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中仄仄平平。
三时講桌歌文采,四季陋庐含墨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一紙風騷能動客,半腔情韻够成詩。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躬身精力育桃李,舉手抬头謹自知。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其二 板凳坐熱,门墙好交,知遇竞艺。
折桂令·園丁樂
春風化育新苗,
平平仄仄平平韻
和日融融,
平仄平平句
惜雨瀟瀟。
仄仄平平韻
岁月朝暾,
仄仄平平句
唇焦舌敝。
平平仄仄句
百计翻招。
仄仄平平韻
门户同行好交?
平仄平平仄平韻
遇知追赶新潮?
仄平平仄平平韻
还慰辛勞,
平仄平平句
桃李芬芳,
平仄平平句
果满枝高。
仄仄平平韻
我一生與官宦無緣,與名利無緣,與富貴無緣,但與書有緣,與莘莘學子有緣,與俯身為師有緣。我一輩子低調做人,踏實做事,卻無礙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蒼生盡心血”。
有種心靈與日俱增地伴隨我人生的閱歷、思考和敬畏,——那就是勤勉、擔當和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