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文章】方伟|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方伟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请大家补充,目的是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两个对子。

  一、本联之间的问题

  对偶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的讲究,一般谈格律的书都会谈的,姑且从略。我谈一下本联的几个禁忌。

  1.忌合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静”对“幽”之类,还是力避为好。另外,如毛泽东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斥鷃每闻欺大鸟,鹍鸡常笑老鹰非”,也都有合掌之病。

  问:既然合掌,为什么还成为名句?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诗句往往要运用虚词来调节语势、舒缓或加重语气,这些虚词往往同义,一般说来,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应避开为好。如李商隐:”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这里“何须”对“岂得”、“方为”对“始是”,说来说去一个意思,虽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为什么要忌合掌?这是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炼、浓缩,言约意丰,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尽可能让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同义相对,岂不浪费?

  2、忌黏滞 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兹举一例:

过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血火满人寰,万里长征自此山。

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持白铁闯硝烟。

松间应有刀痕在,石上宁无血迹残。

今日轻车凭吊处,古祠老树似能言。

  此诗的作者正是濯某。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其中一支红二十五军就由本县南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出发。1994年我奉命驻村,就住在离此地不远的一个村,当时我就去凭吊遗迹并写下此诗。且不说内容,也不说用韵过宽等等,单看中二联:颔联“肩扛”对“手持”、“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都一个意思。颈联也同样。我不惮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诗友们能从这个例子悟出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这个毛病。

  黏滞的问题不仅在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整首诗各联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总之是尽可能拉开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拉得上下意思联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义脉贯通。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语句不管怎么拉开距离,意思要始终保持一脉贯注。

  3、忌死对 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若过于拘泥于工对,会使对偶毫无生气,对成死对。这样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来,常见有的诗友把对子对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来做例子,恐伤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说。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二、两联之间的问题

  1、忌结构雷同 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句子的结构了。

  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从上下联来说,结构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是犯了结构雷同之大忌。

  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说是不行的。既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阳,对襄中风物十分眷念。诗友鹿门酒隐常写咏襄樊的诗,有一首《减字木兰花》不错,由此触发,我也写了一首七律,贴在他的帖子后面:

正我多情思旧事,读君减字木兰花。

岘山入眼岚烟紫,汉水连天鹭影斜。

古屋每疑庞老隐,前村应即浩然家。

风光欲与先贤共,歌席平分览物华。

  我当时是随手敲上来的。发了之后一看,坏了,结构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结构雷同了?上联前两字“岘山、汉水”,下联是“古屋、前村”,后三字“岚烟紫、鹭影斜”“庞老隐、浩然家”。后来我就改了改。颈联变成了:“每见村疑庞老隐,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变过来了,后三字还是没改过来。因为有了这个瑕疵,这首诗我也不大喜欢了。

  2、忌用事太满 我家在离城十几公里的一个乡镇上,后来这乡那校的调动,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写了一首《还家》的诗:

梦里家山一笑温,红砖碧瓦映重门。

十年踪迹同王粲,两幢屋庐欺子云。

欲效渊明栽菊柳,不教张翰忆鲈莼。

明朝又是风尘远,独对青灯到夜分。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无比眷恋。过若干年我整理旧稿时才发现问题,就是中间太满了。然而此诗毕竟有纪念意义,又舍不得去掉,只好在旁边批一行字:“中二联并用四典,嫌满”。

  80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风景名胜区搞开发,拟编一本《三潭题咏》的书,向我的老师征稿。我的老师又命我代为,并把三潭那边寄来的资料都寄给了我,还有当地诗人写的示范作品。其中一首先写大禹,再写关羽,再写岳飞,再写牛皋,大概还写有明代的杨琏,总之是把与三潭有关的历史名人,能塞进来的都塞进来了,好不好呢?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两联,最好分一下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用典等,总之是上下两联得富于变化,显得有虚有实,就象一幅山水画,哪能满篇黑墨呀,总得留点空间,画点云,画只鸟,或什么都不画,就那么留着,让人看出一点什么秋山平远来,这才有意境。还是把我当时关于三潭的一首抄在这里吧:

平靖关怀古

劈地开天记禹功,玄龟犹镇此山中。

江河万里残阳冷,华夏几回战血红。

关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动秋风。

从今四海为家日,醉舞酣歌庆大同。

  这是我早年的作品,现在看来自然说不上好,但却避免了满的毛病。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颔联写景带抒情,为平靖关勾勒一个苍凉阔大的背景,颈联写与此有关的两个古人,资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选择了这两个,以示怀古之意,尾联收束全诗。现在看是落套了,当时我也只不过这个水平。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还以我上面的《平靖关怀古》为例:

  首联,传说平靖关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后以玄龟镇此而化成的,是破题立意(怀古);颔联出句是承上,对句“战血红”是启下。因为“战血红”才写到关羽、岳飞这些与此相关在此战斗过的英雄,并向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个主题转;最后收尾——此诗成不成功不说,起码中间两联的层次是分明的。我见过很多中二联层次不分明的诗。有一个写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原诗我就不举了。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时,见有个诗友写家乡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间也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我当时的批语大致是:若如此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书——如果有诗友心细,应该还可以查到这个批语。这话很刻薄,我现在不会这样批帖子了。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

————————————

(0)

相关推荐

  • 浅谈律诗的对仗

    工而能变方有味 --浅谈律诗的对仗 陈宗辉 对仗也称对偶,对子.按上下两句的意思分,诗词中的对仗有正对.反对和串对(也称流水对)三种.正对如李白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 谈谈律诗中二联的句法与“摞眼”的关系

    作者:青松谈谈律诗中二联的句法与"摞眼"的关系律诗是唐代创生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古体诗体裁.因为律诗的字数句数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要求,有使诗体格式化的倾向.为了避免程式化,诗人们在限定的 ...

  • 【诗话文章】方伟|走进卫风

    方伟 此前曾写一本书,叫作<走进诗经>,这次跑到安阳.滑县等地转一大圈,这是<诗经>卫风.邶风.鄘风的采集地,所以此文就叫<走进卫风>. 先说说邶风.鄘风.卫风这三 ...

  • 【诗话文章】方伟:《濯缨集》自序

    明年(2018,戊戌)腊月初六,是我六十岁的生日,想着要给我这生日准备一份礼物,同时也想对自己四十余年的诗词创作作一个小结,于是,就着手编辑这个<濯缨集>. 我写诗词的历史很漫长的了.因为 ...

  • 方伟七言律诗骈对90联

    方伟,号濯缨轩主人(濯缨),1958年12月生,河南省罗山县人,浙江醉根诗社社长.云帆诗友会顾问.出版诗文集有<濯缨网络诗文选><南行诗文抄><濯缨集>及诗刊所出& ...

  • 【诗话文章】残荷|读晚风随笔的一点感想

    杨逸明先生在其微信号"海上清音诗词沙龙"上发了不少随笔,有些颇有意味.可以说说. 一 数千年来,农耕社会积累了旧体诗词的丰富的词语库和意象库,我们现在进入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语言习 ...

  • 【诗话文章】张白鹭|白鹭居笔记(101—123)

    白鹭居笔记 (101) 古人论画有道:"凡为画者,始贵能入,继贵能出,要沉著痛快为极致."真诗之鉴也!人道,诗乃唐一代之风气所致,故吟梅诗乃冬一时之风气所致.世人吟梅,无不极工写貌 ...

  • 【诗话文章】张白鹭|白鹭居笔记(81—100)

    白鹭居笔记 (81)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真为诗之变态也,误以为诗皆神圣,而不解本来人间风物. (82) 夫诗词歌赋,古之经 ...

  • 【诗话文章】张白鹭|白鹭居笔记(41—60)

    白鹭居笔记 (41) 或有纠缠於格律,往往不能自己者,与之曰:为人可以举止,作诗莫要平仄. (42) 余有句:"也嫌山色日将昏,时恐鸟声云被搅."初以为巧而不稳,后见梅诗有:&qu ...

  • 【诗话文章】张白鹭|白鹭居笔记(21—40)

    白鹭居笔记 (21) 余子所以慕古人者,一山一茅而已.非亲临其境,咸不知山气浩然,茅露一角,皆空外画图也.余有句曰:"白云知物华,山水有生命."所谓爱山者如爱酒,酒之生命皆在酝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