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凤溪古镇
下云顶山,沿沱江曲折南行约28公里,便到了金堂县五凤镇。
五凤镇又名五凤溪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的沱江之畔,因“境内山极屈曲,自北而南而东,一路尖峰拔列,其峰之尖且高者有五,瘦削逼人,遥望之若冲霄之凤,破空而出。五凤之间有小溪,终年水色清澈”而得名。
五凤溪古镇,始于汉,兴于唐宋,在“湖广填四川”的百年间,各地移民纷至沓来,小镇发展成为成渝水陆运输线路上一个重要码头。
从游客中心进入古镇,首先看到的是五凤溪山门和凤池。
凤池西边,有座基督教福音堂。据了解,解放前五凤镇就有福音堂,当时坐落在江西馆。现在的福音堂是2012年在以前的旧址上新建的,教堂内各处都有尖劵相连,大体上属于哥特复兴式建筑风格。
顺着白凤街往前,但见民居、街巷依山势临崖而建,高低错落。整条街道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俗称“半边街”。
这座四合院式的观音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坐落与五凤溪白凤山半山腰,背山面河,曾是五凤溪至成都的必经之路。
观音堂后方,是半边街山地院落客栈群。
这座五福楼,旧时为五凤溪知名的客栈,曾是当年过往客商落脚和消遣的地方。因栈内容留青楼女子、供应鸦片,故是旧时全镇有名的“红灯馆”。
半边街上的这座修路功德碑,记载了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孟冬月平治道路、培修路径捐钱者的姓名及所捐金额。碑上还有一联:市近岩斜虚半面,路经石补赖同心。横批:重修栏杆。
五凤溪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古建筑群,五条主街道均以凤命名:金凤、青凤、小凤、白凤、玉凤,被人戏称为“金青小白玉”。
站在白凤街,可以俯瞰整个柳溪和移民广场。
白凤街尽头,是玉凤街,街边的这座关圣宫,2007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湖广填四川”期间,相继入川的贺氏、李氏、刘氏等客家人在五凤比比皆是。这不仅使五凤迎来了客家文化,还孕育、催生了会馆文化。陕西会馆关圣宫、广东会馆南华宫、江西会馆万寿宫、湖广会馆禹王宫都是五凤辉煌历史的见证。
关圣宫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布局,前殿歇山式屋顶,置万年台,上作戏台下为通道。正殿五间,左右廊庑相连,上下俱有走廊,成为四方可通的走马转角楼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良。
跨过柳溪上的尚义桥,是移民广场,这是为体现五凤独特的移民文化而修建的。
明末清初,由于饥荒、瘟疫、战乱,四川人口剧减。康熙年间,江西、福建、两湖、两广的移民陆续迁徙入川,其中一部分移民在五凤溪耕田造屋,置地经商,繁衍生息。广场上的“逆水溯源”,象征着踏遍了30多个县市的移民足迹,也意指不同的移民性格与码头文化同时在五凤溪汇聚融合。
移民广场边上的南华宫,建于清嘉庆年间,四合院式建筑,坐西北向东南,与关圣宫隔溪呼应。
南华宫是当年广东移民聚集议事的场所,供奉的是南华老祖。宫庙前为戏楼,后为殿,两侧为厢房,戏楼下为正门通道,整体建筑面积和体量规模堪称五凤溪之首,反应出广东移民的实力和气魄。
如今的南华宫,尚存前殿正殿及左右厢房,飞檐斗拱,壁画浮雕,无不古朴典雅,南派建筑细腻精致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2012年7月,南华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宫往东,是青凤街,隔着柳溪与之平行的则是金凤街,两条小街一直通往沱江边。
来到沱江边,昔日繁忙的码头早已不见,空余寂寥。
民谣 “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生动再现了五凤溪曾经作为沱江上游重要码头熙攘繁荣的画面。勤劳聪明的人们和船工将内江的糖、自贡的盐等下江特产源源不断地运到五凤码头,送往成都;再将成都的百货杂物从这里运往泸州、重庆等下江各地。船帮粗犷而不蛮横、豪放而不鲁莽的情怀,凝结成了五凤独特的码头文化。
“沱江号子”采用二维半影雕、浮雕、圆雕三种手法,表现了以“沱江号子”为主题的码头文化场景:纤夫拉纤;船上船工吃着“大锅烩”;船家正向码头袍哥拱手示礼;移民带着一家老小迁徙而来;搬运工正在卸货……让人直观地了解到五凤的历史变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