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种情况是该赏还是该罚?

-----道家理念在教育方面之运用心得

据《容成氏》记载,有虞(尧的前任)是位贤明的部落首领,其德不在尧、舜之下。他的治国方略是“不赏不罚,不刑不杀”。据战国古书《慎子》记载,“孔子云:有虞氏不赏不罚,夏后氏赏而不罚,殷人罚而不赏,周人赏且罚。”可见,战国时人们对有虞氏的不赏不罚治国方略有很高的评价 。这与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

“天地也,一指也;万物也,一马也”道家所说的道无所谓大小、高下、长短。大到治理一个国家,小到治理一个公司、一个单位、一个班集体、一个家庭 都可一以贯之。

当今社会我们上至国家,下至一个单位,一个班集体,基本上都是采用赏罚分明的模式,对优秀者奖励,对先进者评优。这种模式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因为先进的对立面就是落后,奖励的对立面就是批评。对于先进的人进行奖励意味着对于那些没有评上先进称号的人可能是一种无声的批判与打击,因而可能造成一些人心理失衡。

想起了一件小事情。有一次,女儿学校发奖状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她满心欢喜的跑到讲台前等着领奖,结果没有她的名字,她很失落,回来一脸的不开兴,其实女儿很乖巧,也很听话,学习也很认真。只是我们对于她的学习成绩抓的不是很严格,毕竟才上一年级,我不想让孩子太小就拉紧分数那根弦,毕竟人生路漫长,就好比是一场马拉松赛跑,起跑时太用力后面冲刺就不行了。我们只好安慰她道:“宝贝,你已经很努力了,这次没有得到奖状,相信下次一定能得到。即使没有得到也不要紧,那个奖状只是针对一个人某一段时间的学习表现而言,不代表一个人的全部,况且只是一张纸而已,没有必要耿耿于怀的,只要你每天开开心心、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就很棒了!”

每个人生而平等,不应差别对待。人的发展与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孩子学习一般但是有艺术天赋,有的孩子有体育特长,有的孩子很懂事孝顺,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独特的闪光点。每个人自出生以来就具备各自独特的秉性和优缺点,比如有的孩子外向活泼,但很毛躁富有攻击性;有的孩子内心胆小害羞,但是心地善良且擅长理性思维。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不能以单一的标准来评定优劣。

不可否认,评优虽然对师生双方都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有消极作用,在这种既定评优模式下,有些孩子就会被压制,他身上的其他潜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在这种导向下,全社会人齐刷刷向分数看齐,向读书考大学看齐,不管孩子乐不乐意一律走读书考大学这条路。于是乎,进入社会之后,一方面某些工种严重缺人,有的岗位人才过剩,有的工作没人干,有的人找不到工作。

在工作中,许多公司通过评优、评先进、积分制等手段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有消极的一面,比如原本很多人的心思只是考虑如何把各自本分工作做好,根本不去思量做与不做,做多与做少,如何表现自己,如何经营人际关系,如何讨好领导等问题,同事之间原本和睦的分工协作关系转化为暗自你嫉我妒、竞相争夺的关系,原本简简单单的工作变得复杂起来,人心也浮躁了。

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这个词没有丝毫贬义成分,用刍狗比喻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客观物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喜好仁爱之心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对待万物,比如太阳月亮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照耀万物并没有觉得它自己很好有功劳,所以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深知每个人因各自业力导致的因缘际会不同因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和性格、思想、行为等外部特征,但是“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本性是无二的,因而圣人对人没有私心杂念,没有好恶优劣的差别之心,无人我之别,视自己与其他任何人都一样,一视同仁,没有亲疏贵贱之分。因此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总之,道家理念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尽最大努力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管理者应该努力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一位圣明的国家领导人应该对所有的老百姓一视同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