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文】流水账未必不是好文章
按: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一种语言表达活动。中职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弱,所以大多怕写作文。因自认不会写作文而害怕写作文,又因害怕写作文而不敢写作文,形成连锁反应,导致学生对于作文课趣味索然。虽然积弊难返,但我依然认为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中职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盘活了“流水账”,你就是高手
通常把没有重点、条理不清、语言啰嗦、材料堆砌的文章称为“流水账”。很多语文老师讨厌学生记流水账,其实不必一棍子将“流水账”打死。
我认为,能够提交“流水账”的学生,他起码具备了关注生活和想写好作文两样好品质:文字记录了他眼里的世界,文章是他的“呕心”之作,我坚信每篇文章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简单贴上“这作文就是流水账”的标签,他的写作热情也许将烟消云散。
承认“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就不必将学生的“流水账”拒之门外,肯定学生的写作,呵护他们的积极性,再进行有效的修改指导,才会激发他们写出好作文的兴趣。
怎样指导学生将“流水账”盘活,往好作文方向靠拢呢?我的主张就是给文章找一根可以拎得起站得住的主线。这主线,可能是作者的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可能是作者观察事物的立足点。
比如写一则观察手记或生活随笔,介绍自己熟知的某种植物或小动物,学生就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材料芜杂,重点不突出。观察一棵树,写成“流水账”的学生恨不得把有关它的根茎干叶花果的所有信息都记录下来,往往会力不从心,写到哪里算哪里。
我们可以拿史铁生的《合欢树》为参照。作者在文中追忆合欢树由来时,逐年记述了合欢树在“我”家的生长经历,形似流水。但细细品味,全非此意,因为关于合欢树的记忆,每一年只有一句话,介绍了母亲对它的关爱。母亲栽种合欢树时“我”已两腿残废,她内心的伤痛难以言表,挖回这棵“刚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是寄予一种生命常青的愿望。母亲关爱合欢树的过程,实为她全心为“我”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此处,周遭其他人、树本身的生态特征等等信息,全与母亲关爱生病的儿子这条感情主线无关,一律舍弃。学《合欢树》,回头审视堆在“流水账”里的材料,就可以指导学生留下那些能表现主题的,砍掉那些无关紧要的,给“流水账”瘦身。明确主题,留取有关联的材料,这便是修改“流水账”的主要方法。
有时候,学生对自己的材料不忍割舍,那就另辟蹊径指导他们。
我们可以拿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蓝本。文中关于百草园的一段描写中就有14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为了渲染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上述内容都不能省略。此时就显示出结构的重要性了:作者先用“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用“也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然后用“单说”一转,全段由整体介绍到局部描摹;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可见,修改“流水账”,如果选好入眼点,有序地组织材料,让“流水账”往“行云流水”方向发展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记“流水账”的学生有个通病:有点想法就提笔,结果是下笔千言不知所终。其实,动笔前拟一个提纲,把文章的要点列一列,把相关的材料拣一拣,写文章就有杖可倚,有章可循了。拟提纲的实质就是给文章“找主线”。
瞧,流水账并非一无是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