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44期【原创】两岸专家学者聚首泉州——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将于8月12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隆重开幕!

【本届研讨会要旨】

人居环境思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精华。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而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届会议旨在通过两岸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推动人居环境研究原则在当代亚热带小城镇规划以及解决城市问题的运用,探讨闽南古建筑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其文脉传承和保护。

研讨会开幕式8月12日08:30在闽台缘博物馆举办

图为开幕式户外海报(5米×10米)

【本届研讨会涉及领域】

2017年8月12日,由泉州南建博物馆、泉州市人居环境研究会主办,台北市立大学、 金门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易学堪舆委员会、北京乾圆国学院协办的“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和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将在历史文化名城福建省泉州市举行。

来自海峡两岸以及东南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将参加了本届学术研讨会,目前已征集了近百篇的论文。

本届研讨会所涉领域: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与中国堪舆学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大环境的自然融合

“城市气候症结”的剖析与对策

“城市内涝现象”的剖析与对策

中世纪泉州古城“八卦沟”的科学观

闽南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闽南古建筑的人文观、自然观

亚热带天文地理与闽南古建筑对应

环境因素对阳宅影响的实例及成因

本届研讨会特邀嘉宾

韩增禄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城市研究所研究员

于希贤 

北京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鲁洪生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玥(女)

北京建筑大学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亢圣乔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 建筑堪舆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BIM研究中心主任

邱英浩 

英国诺丁罕大学博士

台湾 台北市立大学城巿発展学系教授 主任 市政管理学院院长

台北市及新北市都市设计审议委员

吴松德 

英国诺丁汉大学(Nottingham)建筑环境所博士

台湾 金门大学建筑学系 助理教授。

张旭福 

台湾  成功大学建筑研究所硕士 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陈书毅 

台湾 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助理教授。

蔡侑桦

台湾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博士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助理研究员。

曾逸仁 

台湾   金门大学建筑学系副教授 成功大学建筑学系建筑学 博士

许胜发

台湾 金门大学兼任助理教授

李湘婷(女)

台湾 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硕士

郑伟民 

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

现任泉州师院旅游科学研究所所长

陈志宏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薛佳薇(女)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博士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

陈建中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

李聿造

北京乾圆国学院副院长(台湾)

刘典敏

赣南杨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等

本届研讨会

将正式出版《人居与环境》论文选集

  本届研讨会已征集两岸专家学者论文近百篇,精选其中32篇结集《人居与环境——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被誉为“中国建筑风水第一人”的天津大学教授亢亮为本书作序,主编:吴弘禄、戴泉明。今年8月底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届研讨会

出版杂志《人居环境》第五期

  本届研讨会主办单位之一的泉州市人居环境研究会将在会议期间出版会刊《人居环境》杂志第5期,收录国内专家40篇文章。

《人居环境》杂志第5期封面封底

《人居环境》杂志第5期封二封三

考察泉州传统民居

会议期间,两岸专家学者将考察闽南典型古建筑——位于南安官桥的蔡氏古民居和位于晋江五店市的庄氏家庙。

蔡氏古民居 ,位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至宣统三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前后座之间铺宽10多米的石埕,山墙之间有2米宽的防火通道。建筑物中多有晚清文人的各种题词。

青阳庄氏家庙  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系十世孙高州知府庄科倡建。历代迭有修建,祖制春、冬二祭。家庙建筑保留古制,门开五间,山门、正厅立柱均为石制,基座亦为坚石砌造,大梁铺架皆以木构,为民居建筑传统作法,其间雕彩并施,纷繁富丽,多以传统花、鸟以及吉祥图案入画,极具观赏性,同时也是营造一种祥和端穆的氛围。

青阳庄氏溯源而上,乃唐光启二年(886)庄森入闽,森,字文盛,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入闽后择居永春桃源里,为闽南庄氏始祖。元太宗三年(1230),桃源十二世孙古山徙居青阳,曾任廷署之职,是为青阳庄氏肇基始祖。

庄氏裔族居于青阳,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在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人才荟萃,俊杰辈出,其中就有古之文武状元,号为泉州七大才子之一的庄际昌和庄安世,以及榜眼庄奇显等诸人。自宋迄清历朝中进士、举人及至仕宦显达者就有百余人之多,故有宋王编赐的“楚烈王钟派……”二十字辈,因庄姓原乃春秋战国时楚庄王之后,才有此编赐缘故。此外,还有受制封为“一门忠孝”之庄方圹,有斗酒百篇誉谪仙之庄一俊;更有明嘉靖已丑年之一科三进士庄氏裔孙,以及五次科试各中举人二名之“五科十凤联飞”夸耀古今,遂有钦制“金马玉堂”赐额,备极荣宠,乡梓增辉。

独具魅力的闽南古建筑

闽南古建筑则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具特色和风水内涵的代表作。特别是泉州的传统古民居,以厅堂庭院为中心,左右对称,前后多层次进深的合院组合。

其中厅堂庭院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四厅相对,形成一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种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基础的九宫格,中央为天井,四正为厅堂,四维为卧房,形成“九宫”对称格局。从历史学、考古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建筑格式是中原古老建筑形制的遗存。其引人瞩目之处便是国内独有的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泉州官式大厝最为独特之处,是屋顶屋脊两侧双尾开叉起翘、凌空疾返的“燕尾脊”。

燕脊尾是泉州红砖古厝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我国古代有敬天的思想,而屋脊上的“鸟”有如天使,是一种通天的灵物,能通天敬神,燕尾脊由此而来。  

泉州古建筑十分讲究屋顶的装饰,其飞禽走兽皆有风水内涵。

而另一显著特征就是色彩鲜艳的红砖墙面和屋顶瓦面,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令人过目不忘,“色感异常强烈,形成最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区。”究其成因,当与南宋时期中州士民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入,特别是宋朝廷南外宗正司迁徙泉州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传统民居形制其实就是风水理念与民居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这里每一座民居建筑都是一处人工的“风水地”。 

以三落五间张双护厝为例,每座传统民居中顶落建筑就是“龙脉”,下落建筑为案山,照墙为朝山,天井就是小明堂,虽然没有秀水环抱,但却有地势低平的天井,由于屋顶的雨水皆汇集并受涵于天井,故天井便有了风水中的“水”的意义,而宽敞的石埕即为大明堂。

泉州古厝外的布局十分注重“化煞”,本图左下之井便是风水师的“化煞”杰作。

此外,合院由“门——天井——房”三部分组成,这正是古人观念上“天、地、人”宇宙三才的物化:屋居住人,院纳天地,人通过院落达到与天、地的沟通;门则是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界面,通过它使合院成为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从泉州的一些典型案例看,每一个理想宅基都是“卜居”而得,都具有是风水理论选择原则即北有层层屏障的靠山,左右两侧有侍卫之砂,前方明堂平坦开阔,且有秀水环抱,远处有案砂,再远处有朝拱之山的相对封闭的大环境。

国内独树一帜的泉州洋楼亦是专家学者考察的焦点之一。自清末至民国,旅居海外的泉州华侨纷纷返乡“起厝”,中西合璧,光宗耀祖。泉州洋楼,俗称番仔楼,集闽南传统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的优点,因设计师建筑想法各异,工艺价值高,各种石雕、砖雕、彩画、拼砖、灰塑等让人惊叹,是闽南侨乡的一颗颗建筑瑰宝。其建造时也是遵循泉州民俗,延请风水大师定其方位,布局,十分讲究。图为浮桥街道吴家麵洋楼。

图为浮桥街道吴家麵洋楼。

相信泉州多姿多彩、内涵丰富、具有强烈人本主义色彩的闽南古建筑及唐宋以来的科学而艺术地解决城市人口聚居布局和排污排涝的古城规划将给两岸专家学者以莫大的惊喜,为人居环境科学提供典型范例!相信通过本届研讨会的召开,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将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本届研讨会的举办,正如亢亮老前辈在论文集序言所言:两岸专家学者的文化认同和互动研讨,实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幸事。我们衷心祝愿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