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面临哪些问题与挑战
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一代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公共意识,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6年底以来,在中央单位等公共机构的率先垂范和46个重点城市的示范带动下,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截至2019年3月底,46个重点城市中已有25个城市出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法规或规章,29个城市在辖区内所有学校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46个重点城市已普遍开展示范片区建设,在4.9万个小区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覆盖居民3797万户,参与志愿者超过74万人次。134家中央单位、27家驻京部队和各省直机关已全面推行垃圾分类。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均已实现直属机关强制分类的目标;23个省、自治区已制定垃圾分类实施方案。
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平均达36.5%。其中,上海、厦门、杭州、宁波、广州和深圳等6个城市覆盖率超过70%。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的入户调查,2018年46个重点城市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到38.3%,较2017年提高11.4个百分点。46个重点城市切实履行先行先试职责,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起到了标杆带头作用。
尽管这两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需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一是部分地方和公众认识仍不到位。不少地方还没有认识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认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仅仅是完善收集、转运、处理设施方面的问题,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工作偏重于设施建设,不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引导。
二是部分地方社区治理能力弱化。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最艰巨、最复杂的任务是动员群众参与、通过协商形成共识,这些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社区治理能力。不少地方反映,城市社区党组织覆盖不全、居委会能力不强、社会组织缺失,基层动员和组织能力不强,服务功能弱化问题比较明显,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需要有不小差距。
三是垃圾分类工作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涉及诸多环节,管理链条长,协调难度大,必须加强部门协同、各级联动、全程规划、政策保障,构建垃圾全程分类体系,这些最能反映和体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开展初期,往往会存在分不清(分类效果还不理想)、运不畅(混装混运时有发生)、用不好(资源化利用水平还较低)等情况,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做好长期准备。
四是垃圾分类宣传、教育需要不断加强。近年来,群众的垃圾分类意识有所增强,但真正转化为行动的少。尽管不少城市开展了“垃圾分类进校园”活动,借助各种媒介进行了宣传教育,但个别地方还存在着走过场、一阵风的情况。要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培养生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必须以钉钉子精神,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地加以教育和引导。
五是部分财力困难地区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短板明显。目前,只有少数沿海发达城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比较完备,中西部不少城市还只能做到在投放环节配备分类收集设施,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处理设施普遍不足。这些城市财力腾挪余地小,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渠道少,补齐生活垃圾分类相关设施短板的压力较大。
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兼具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为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亟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要紧盯目标不放松,抓住以下关键点和突破点:一是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二是以社区为着力点推进。三是切实从娃娃抓起。四是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五是加快补齐城市垃圾分类设施短板。六是加快国家和地方立法。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作,只有不断提高政治站位,以综合、全局的思维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把全面推进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作者系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