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模糊咋办?简单5招拯救你!

我们在拍照时,景深是真实存在的。

有景深,就会有焦外,进而使照片产生模糊。

而一张照片模糊并不仅仅是焦外,还有可能是手抖等因素。

想要拍出好照片,就必须要清楚。

手残星人拍出的照片常常是这样的:

这样的:

或是这样的:

要想告别手残星人的噩梦吗?

让下文干货来拯救你~

一张清晰的照片是怎样炼成的?

相机在我们手中,想要把看到的美景和事物拍摄出来,并拍摄清晰,首先要做到相机对焦正确、拍摄姿势准确和景深应用恰当。

对焦 

现在的镜头一般都有自动对焦模式(AF 模式),在操作时镜头对准拍摄主体,半按快门通过自动对焦进行合焦拍摄。在使用自动对焦模式的时候,遇到对焦天空、单色面物体等,或者穿过密集的前景拍摄后方的主体,往往合不上焦,按不下去快门。此时,就需要调整到手动对焦模式(MF 模式),在相机目镜中看到清晰的画面即合焦了,再按下快门拍摄。

在半按快门时,一定要分得清测光和对焦的区别。一般相机按照中心点向外延展出9个方位区域;红点显示在对焦时合焦完成;显示屏下端测光标尺显示调节正确曝光,作为参考使用。

拍摄的姿势

手持相机的姿势决定了拍摄的照片是否清晰。在拍摄过程中,手稍稍抖动就会使片子一片模糊。手持相机的姿势有几条要诀:

画图作者:孙懿琳

1. 双手持握相机(一手握紧机身,另一手托住镜头),双肘弯曲并夹紧身体两侧以保持双手的稳定;

2. 双脚稍稍分开,与肩同齐,挺胸直立;
3. 在拍摄前调整呼吸,放松身体,在按快门时屏住呼吸;
4. 手指轻轻半按快门,待对焦完成后再按下快门;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不可能永远是站着拍摄,根据拍摄主体的水平线和角度可能会选择

坐姿、趴姿,或者在光线比较暗的状况下,有时我们也会依靠在树干、墙上等稳定之物来保持相机的稳定性或者半蹲利用膝盖作为胳膊的支撑点进行拍摄。如图 2-2 所示。

画图作者:孙懿琳

在摄影的过程中,三脚架是必不可少的拍摄辅助工具,它可以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几秒、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进行曝光,这样很多夜景、光绘等美丽的片子才会创作出来。

景深

景深是拍摄主体对焦的范围,也就是拍摄主体清晰的范围,即前后左右的空间范围。

画面上下空间虚化

画图作者:孙懿琳

画面左右空间虚化

画图作者:孙懿琳

一般我们通过三种方式来调整景深:

1. 调整光圈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也就是清晰的范围越大,虚化的地方越少;光圈越大景深越小,也就是清晰的范围越小,虚化的地方越多。

2. 调整焦距。在固定的光圈下,焦距越小(广角镜头),景深越大;焦距越大(长焦镜头),景深越小。添加微信mdxhappy365,摄影干货多到爆!

3. 调整拍摄的距离。在固定光圈和焦距的情况下,我们距离拍摄主体越近,景深越小;距离拍摄主体越远,景深越大。

为什么要拍清晰?为什么要拍虚化?

判断一张片子的好坏从来都不是根据是否拍得清晰 , 有时摄影师为了营造好的效果故意虚化或者跑焦。有时一张片子完全失焦能够出现意想不到的奇幻效果。这种片子因为是意外拍摄得到的,所以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一般这种片子都为表现绚丽的色彩。

光圈 F8 ;快门速度 2s;焦距 70mm ;ISO200

此片是在清晨 4 点多钟的撒哈拉大沙漠中看到朝霞,我坐在颠簸的大巴车中赶路景点,高感光度拍摄色彩我又不能接受,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想拍实很困难。思想一转变,为什么不能怕虚呢?表现朝霞,虚影更能突显云的变化莫测。于是手持相机设置 2 秒拍摄,镜头根据车行进速度对准远处的山丘移动镜头,在大巴车的震动作用下,拍摄这张虚化的画面。

有时摄影师也会选择追焦形式拍摄运动的主体,以在画面中形成主体相对清晰而背景模糊的效果,这样画面会营造一种高速运动的感觉。

光圈 F8;快门速度 1/30s;焦距 200mm ;ISO200

在可可西里,我们开着车行进,突然看到迎面跑过来一群藏羚羊,此时停车拍摄肯定是拍不到的,第一反应就是举起相机调整参数拍摄。镜头根据藏羚羊的奔跑速度移动,导致主体藏羚羊相对清晰,而周围的环境产生动感虚化,从而拍出藏羚羊奔跑的动感。

有时摄影师也会选择慢门拍摄,让其拍摄的主体在画面中模糊,背景清晰,突出主体运动的姿态。

光圈 F22;快门速度 0.7s;焦距 35mm;ISO200

在贵州荔波拍摄的下着暴雨的河水,原本该山谷中涓涓细流的溪水在暴雨的作用下却突显湍急,我想表现这种流动湍急的特征,所以支上三脚架使用慢速快门,让溪水带有动感的虚化来表现这种状态。

为什么要把景物拍摄清晰呢?为什么要把景物拍摄虚化呢?这要追溯到摄影的本质了。摄影本就是要记录眼睛看到的景物,而眼睛大多数看到的就是清清楚楚的景物,所以要拍摄清晰。那为什么要虚化呢?摄影的第二个本质是通过摄影技巧表达摄影师的情感,传递视觉艺术和心境,这就需要用虚化等方式来表达。在读完本章内容后,留一个练习作业供大家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景深练习。拍摄同一个景,通过调整光圈、镜头焦距和拍摄距离,对比背景虚化程度。

眼睛看到的画面和你心中的画面是一样的吗

很多人在看到景物之后,拿起相机就拍摄,结果却发现拍到的照片和自己看到的景有很大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这就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

首先我们要了解观众观看照片的顺序。假设一张照片挂在墙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那么要想让观众注意到这张照片,照片里就必须有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内容或者某一个元素。只有把观众吸引过来看了,才能使其停下脚步认真欣赏;只有专注欣赏,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艺术魅力;只有感受到了作品的情感,才能够细细品味、慢慢琢磨。

在明白观众看照片的逻辑顺序之后,我们需要梳理清楚作为一个摄影师拍摄的第一步,即思考的方向,也就是吸引眼球;第二步才是情感表达、艺术体现。通过下面几节内容我们可以了解什么是吸引眼球的景,什么画面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你看到的物体是真实形态吗

物体的真实形态

我们看到的物体均是通过光线折射到眼睛,再通过眼睛传输到脑海中形成的图形。光线的折射是有方向性的,不可能全面地照射到物体全貌,这也使得我们看到的物体和物体本身的形态是不完全相同的,360 度全方位才是物体的真实形态,但也仅是在脑海中才能想象到。因为看不到物体的全貌,这也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拍摄景别和角度创造出非常有魅力的作品。

点击这里,加入摄影交流群。大咖云集,大家分享技巧和作品,属于摄影爱好者的圈子。

景别

先了解什么是“景”。被拍摄的画面,不论是人物、动物、物体还是风景,都统称为“景”。景别是指相机与被拍摄的景之间的距离不同,而拍出的画面范围大小也不同的表达方式。景别一般可划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 :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下图中所示为拍摄人物的不同景别,如图所示:一般在表达景的特征时会选用特写、近景或中景;在表达景的姿态时会选用中景或全景;在表达景所处的环境时会选用远景。

画图作者:孙懿琳

远景 

表现环境全貌,展示主体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在画面中注重环境里信息量的表达或者展示景的宏大场面。

拍摄角度 

摄影的精髓在于视觉角度的选择。景在某一个空间是固定存在的,怎么样才能够拍得好完全取决于拍摄角度的选择。景的前后左右、东南西北方向都可以开展拍摄。

在摄影拍摄现场,一直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摄影爱好者同在一个环境拍摄同一景,结果拍出来的照片差别巨大,这就是拍摄角度的不同所致。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角度呈现。

光圈 F2.8 ;快门速度 1/500s ;焦距 200mm

此片是我与学生走在大雁塔边的公园中,偶然发现一处逆光的叶子闪烁着金色光芒,于是举起相机拍摄下来。此时,树叶处于逆光下。下面几张是为本书专门从四周各拍摄一张的片子。

摄影师在拍摄时,假设景不动,相机四周平行移动,与景之间按照平行方位,会拍摄出顺光、侧光、逆光、侧逆光等效果的片子,同时利用与景之间的上下高矮角度变化可以拍摄出平视、仰视、俯视、垂直等效果的片子。

画图作者:孙懿琳

平视是相机镜头与被拍摄主体在同一水平位上的拍摄角度,拍摄出来的照片自然、和谐。平视的照片很多摄影师认为是最容易拍摄的,而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平视的好作品是最难拍摄的。平视的照片需要特别注意被拍摄主体的“正”的形象。要想拍摄出“正”的形象,在选用镜头时广角就应慎用,以免在拍摄中容易发生畸变;在对焦时应寻找主体的中心位置,不然主体形象也会发生变形。

光圈 F18;快门速度 1/125s;焦距 85mm

此片是拍摄由一名清华的博士设计的房子,现在是一个老农在此常住。从院内往外观看正好有一处美丽的风光映入眼帘,不过在拍摄后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拍摄时间快到中午,光线比较硬,导致画面的视觉焦点集中在建筑物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应专注于拍摄建筑物,利用平视把建筑物的每一线条都拍摄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这样人才敢住,才敢穿行这道门;若拍摄的线条是倾斜的,则会给人造成倾斜感,带来危险的信号,我们也就为画面中的这位老农而担忧了。

光圈 F2.2;快门速度 1/100s;焦距 28mm

此片的主人翁是凤凰古城的一位卖鲜花的妇人,为了生计吆呼着几块钱的鲜花贩卖,令人心酸。利用俯拍放大前景,缩小主体在画面中的分量,表现主体的微小。

俯拍是相机镜头高于被拍摄主体的拍摄角度,拍摄出的景高度变矮,顶端更加突出,比如俯拍人像,会使人身高变矮,脸显瘦,眼睛显大,从而更有戏剧性。一般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夸张地表现主体。

光圈 F2.8 ;快门速度1/500s;焦距 28mm

它抬着头仰望着我,渴求食物的眼神非常动人。举起相机,利用俯拍的特性可以把它那种如同精灵般的模样展现出来。

你为什么要拍这张片子?你的关注点在哪里?

摄影初学者大多数在看到一个美丽的景后,喜欢不停地按快门,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去拍摄该对象,所以拍出来的片子往往没有重点,也不能吸引观众留心观看或者打动观众。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在被某个景或者物体所吸引的时候,往往都是被该物体的什么所吸引?答案就是它的某种特征吸引了我们。

假设我们来到一个地方,这里的天空、山、水、花朵、树木、草丛和动物等,它们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也就都能成为我们拍摄的对象。摄影师就是要把这些独有的特征融入到自己的摄影作品中,比如我们看到花会被它的色彩所吸引;看到山川会被它的形态所吸引 ;看到雨后云层会被它的光影所吸引 ;看到河流会被它的曲线所吸引 ;看到孩子会被他(她)的天真、可爱所吸引;也会看到众多物体被它们形成的图案所吸引;同样会看到某事物而联想到其他所吸引......

当这个原理清楚后,我们在实际拍摄中只要重点表现吸引我们的那个景的特征就足够了,这就是所谓的摄影中“减法”思维。

光圈 F3.5;快门速度 1/3200s;焦距 200mm

在大雁塔附近拍摄夕阳。大雁塔、夕阳都没有特别引起我的兴趣,而是这几枝松树枝的线条形态引起了我的关注,引发了我一些联想。为了突出松树枝的线条和视觉聚焦,把夕阳放在了松树枝的中央怀抱中。

光圈 F4.5; 快门速度 1/180s ;焦距 168mm

在埃及开罗,我竟想不到会如此落后,汽车、自行车、行人,几乎没有什么交通规则可言,于是我想用交通状况来反映埃及的现状,亦有“管中窥豹”之意。吸引我的是埃及的环境现状,利用骑自行车的人在马路正中心行驶,引导到远处横穿马路的行人,表现出这种无序的状态。

当我们来到一个地方后,你能判断具体吸引你的兴趣点在哪儿吗?或者说还有哪些点能够成为吸引你的兴趣点,在看到某一景后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相应的画面,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拍摄时间、拍摄角度、拍摄技法等做出判断。

(本文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