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北外滩 | 圣芳济学院史话

圣芳济学院史话

▲圣芳济学院旧影

从上海外白渡桥北行不远的南浔路上,有所拥有一幢法式老建筑的百年老校——北虹高级中学,它的前身就是解放前的上海名校——圣芳济学院。

随着17世纪法国教会在华办学热潮的兴起,在江南传教的天主教耶稣会神父决定在上海建立一所学堂,取名为圣芳济学堂,并于1874年9月21日,在公馆马路孟斗班路口(今金陵东路四川南路)正式开学,当时仅教室两间,且租赁附近栈房空地作操场,校长兼教师,当日来校就读者仅外国幼童4人,按照欧美初级学校教育模式授课。

从1880年起,学堂开始招收中国学生,学生人数增加到100多人。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原有场地渐显局促,1882年,教会在南浔路的虹口天主堂(圣心堂)对面购地建新校舍,当年11月奠基,历时三年落成。校舍主建筑为法式四层洋楼一幢,长条形建筑平面,中部突出,突出部上方山墙饰有三角形图案,双坡屋顶,前后有大小操场各一个。1884年,上海道道台邵友濂特地赠给圣芳济学院一座从西洋进口的机械钟,钟面直径一米余,前后两面,安置于新建大楼的三角屋顶上,成为周边地区的地标性建筑。同年6月,在圣芳济学堂建校十周年庆时,学校迁入南浔路新址,并取名圣芳济学院。这年,学校共有学生196人,其中中国学生23人,因学费昂贵,大多为家境比较富裕的官宦子弟。学生们根据程度情况,被分编入8个不同班级,依照欧美学院模式进行严格教育和训练,除宗教活动外,所设课程有英文、法文、拉丁文、数学等实用科目,高年级还开设哲学、希腊文等,中文被列为选修课,对体育和音乐也很重视,当时建立了技艺出众的学生管乐队和足球队。

▲原圣芳济学院中大楼

虽然是一所教会学校,但由于初期学生中以侨民居多,因此更像是一所国际学校,学校并无宗教信仰的强制性和强迫性,允许有基督教不同教派和无教无派学生的入学,甚至还有信仰回教等其它外教的学生存在。正是由于学校在宗教信仰问题上坚持的一种开放立场和态度,学校开设了多门世俗西学课目,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各种知识,开阔了眼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生进校学习后进步显著。自1905年起,圣芳济学院每年派遣学生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公开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由于圣芳济学院在近代中国教育界名声鹊起,声誉日隆,申请人学者纷至沓来,至民国初期,学生人数增至740人,因中国学生比例已占多数,学校把中国班单独划分出来学习,而外国学生在西童部学习。

1922年,学院筹备扩建分校,圣母会向社各界进行第一次善款募捐,当时“募捐运动委员成员内,有校名誉董事长、中华民国外交部长顾维钓,董事有于右任、马相伯等社会名人,上海市长吴铁城还鼎力协助宣传,社会各界踊跃捐赠,包括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均以“嘉惠子弟”名义参与捐款。1923年,学院迁出中国部,另租用西华德路(今长治路)一幢旧式楼房,开设“圣芳济学院分校”,到1925年,申请求读者增至750人,学校动议在唐山路东面购置37亩土地,作为开设操场和兴建分校校舍之需,时逢北伐军开战,动议被搁置。

▲圣芳济学院60周年校庆夜景

1934年,圣芳济学院隆重举行建校六十周年大庆,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校友兼校董事会董事、财政总长宋子文,监察院长于右任,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上海华商领袖陆伯鸿,民国富商虞恰卿,南京市长石瑛,上海市长吴铁城等社会名人纷纷为此题词,上海市市长吴铁城还到校参加盛典并致辞祝贺,一时社会名流云集,盛况空前。学校也藉此再次为扩建分校发起募捐,用于建造福煦路(今延安中路)福煦坊新校舍。1939年,圣芳济学校迁入福煦路新址,改名为“圣芳济中学”,专收中国学生,南浔路原校址定名“圣芳济中学分校”,主要招收外国学生。

在圣芳济的办学史上,其教育思想始终体现其包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同时管理上又显示其严格、规范的另一面,采取精英教育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了办学质量;学校还组织各类课外活动供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学生多拥有较高的艺术、科学素养和运动能力。圣芳济的学习经历和学业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学生毕业后深受社会欢迎,也产生了很多历史名人,在圣芳济的校友录中有宋子文、朱学范、何鸿章等多位名人在列,学校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学校之一。

▲1937年,圣芳济学院部分师生合影

上海解放后,上海市教育局派员于1950年2月接管圣芳济中学总校和分校,不久后,圣芳济中学总校和分校分别改名为私立时代中学总校和分校。解放之初,在沪洋人纷纷回国,圣芳济学院外籍学员锐减,1952年,随着圣芳济学院的外籍修士陆续悄然离境,外国班停办,南浔路校舍由时代中学北校接收,1953年8月16日,经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时代中学北校改名为上海市北虹中学。

时光荏苒,岁月峥嵘,100多年过去了,那幢法式洋楼依旧矗立在南浔路上,见证着圣芳济学院的历史变迁。

 END

●2020-04-12 夜读北外滩 | “上海,那么下海在哪里?”

●2020-04-15 夜读北外滩 | 邮政大楼外墙玻璃上的弹孔

●2020-04-19 夜读北外滩 | “S”型河滨大楼

●2020-04-22 夜读北外滩 | 曾经的上海观景台—上海大厦

●2020-04-26 夜读北外滩 | 外白渡桥谁人题名(上)

●2020-04-29 夜读北外滩 | 外白渡桥谁人题名(下)

●2020-05-03 夜读北外滩 | 礼查饭店的周末舞会

●2020-05-06 夜读北外滩 | 沪上唯一高尚旅馆——新亚大酒店

●2020-05-10 夜读北外滩 | 红瓦灰墙的俄罗斯领事馆

●2020-05-13 夜读北外滩 | 景林堂百年记 · 缘起

●2020-05-17 夜读北外滩 | 景林堂百年记 · 名人要事

●2020-05-20 夜读北外滩 | 五神供奉的下海庙

●2020-05-24 夜读北外滩 | 三角地菜场的东洋“欧巴桑”

●2020-05-27 夜读北外滩 | 霍山公园

●2020-05-31 夜读北外滩 | 四川路桥

●2020-06-03 夜读北外滩 | 走向东南亚的“双喜“牌香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2020-06-07 夜读北外滩 | 最早的西方船舶修造厂之一——耶松船厂

● 2020-06-10 夜读北外滩 |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 2020-06-14 夜读北外滩 | 日本驻沪领事馆旧址

● 2020-06-17 夜读北外滩 | 雷士德工学院轶事

文章来源:《往事》杂志,由虹口区档案局提供

作  者:邢洁皓

讲述人:蒋碧玮

视  觉:Grac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