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与“邺山讲堂”(上)

黄道周像

芙蓉峡“邺山讲坛”摩崖碑刻

蓬莱峡“邺山讲堂”摩崖碑刻

铜山古城

江东桥(清末)

抗倭要塞诞英才

中国倭寇之患,于元朝末年已然有之。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之乱,连年的争战,使得日本经济陷入“米粟不足以养生灵,盐铁不足以济家”的困境。战后一些渍兵败将,被迫流亡海岛,成为无业的浪人,并纠集一些不法奸商组成海盗集团,利用每年的东北风季节,越海来到我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劫掠。

明王朝洪武三年(1370年),如火如荼的倭乱成为了朝廷的心腹大患。为了抵御倭寇和斩断内陆有人接济张士诚、方国珍余部,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十二月颁发了海禁的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此后数年亦不断重申。又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遣信国公汤和规划沿海防务,命靖海侯吴桢为总兵,节制沿海诸城官军,并率水师出海巡哨。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遣派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督办海防。福、兴、泉、漳四府每户三丁抽一为兵,移置卫所于要害处,建城防守。周德兴来到漳州府漳浦县东山岛上,居高临下瞭望海疆,一眼望去海湾辽阔,沙滩平坦,是个筑城的好地方。于是征调民工,临海砌石,环山建城。因城寨依傍“铜钵”“东山”两个村庄,故各取其一字,合称为“铜山城”。同时,从漳州府征调府兵1200名到此把守,设立铜山守御千户所,由镇海卫统辖。

由于铜山所的将士均来自周边县域的守兵,身处荒凉海岛,心向家中老小,每每偷潜回家与亲人团聚。周德兴深知长此以往,海疆必难巩固,为了稳定军心,便准允将士亲属移居长住,共守海疆。守城将士纷纷接眷入驻,家属分左右而居,中间留下的过道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条顺着山势平行而起的街市,城中将士将其命名为“顶街”。

岁月轻拂,铜山城饱经风雨洗礼和屡败倭寇后,直到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铜山所顶街北端突然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声。这声啼哭,预示着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一位民族英雄诞生了,他就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道周。

一代谏臣黄石斋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号石斋,自幼家境贫困,但聪颖好学。5岁进入铜山崇文书院学习,11岁便能文善墨,写就一手好文章。14岁开始外出游学,由于他才华横溢,被许多有学之士誉为“闽海才子”。23岁的黄道周开始致力于讲学著作,之后迁居漳浦县城专心攻读,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高中进士,入仕为官。黄道周先后任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

崇祯三年(1630年),由于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引发株连甚众,大学士钱龙锡亦受牵连入狱论死,举朝上下竟然无人敢出面劝谏。这时,黄道周激于义愤,为钱龙锡辩冤。他向崇祯帝上疏直指其过失“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帝龙颜大怒,“以诋毁曲庇”着令回奏。黄道周再疏辩解,表明自己“区区寸心”“为国体、边计、士气、人心留此一段实话”,结果被朝廷连降三级调用。由于他的据理争辩,钱龙锡得免一死。

崇祯五年(1632年)正月,黄道周因病请求归休。将要离开京城时,他又上疏朝廷“小人柄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寇攘四起,天下骚然,不复乐生”,并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同时举荐一批有才有志之士为朝廷效力。崇祯帝见疏大怒,以“滥举逞臆”之罪将他削籍为民。黄道周罢官返乡后便在漳州府紫阳书院聚徒讲学。在此期间,黄道周在朋友和学生的陪同下,来到柳营江北溪下游的虎渡桥游玩散心。

虎渡桥,又名柳营江桥、通济桥,别称江东桥。初建于南宋绍熙年间,时为浮桥,由于摇荡掀簸,过者凛容,欲改垒石搭木,终因水深流急,抛石难垒无法如意。后见有虎负子于急流中渡江而过,故循虎踪垒石为墩,建造木桥,后又重建为石桥。黄道周立于桥上远瞭,两岸峻岭对峙,万壑并趋,江宽流急,波涛汹涌,驾舟渡江,进寸退尺,令人触目惊心。正当他感慨万千之时,虎渡桥西侧一座山石峭壁、青林翠竹的山麓映入眼眸。黄道周询问学生后方才知晓,此处名为蓬莱峡。当他漫步在蓬莱峡林间,凝望东岸,峰峦叠嶂,林木葱茏;山麓脚下滔滔江水,碧波万顷;南边,江东桥横跨江面,古朴雄伟。他见此山处于群峰连绵起伏之中,是个悬崖峭壁的幽静场所,感慨“山无四邻,去人甚远”,并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日后必在此处修建学堂,聚徒讲教。

此愿还未达成,黄道周于崇祯九年(1636年)被朝廷召回京城复了官职,迁左谕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读学士,充经筵日讲官。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年),由于大臣杨嗣昌夺情(指父母死后没有离职在家守孝)升任内阁大臣,陈新甲也夺情出任宣大总督,而方一藻又以辽宁巡抚身份与清军议和等消息被黄道周知晓,他连忙向朝廷上了三本奏疏,指斥杨嗣昌等人私下越礼和妄自议和,并在朝廷上与崇祯皇帝直言争辩。崇祯帝十分震怒,斥黄道周“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黄道周并不畏惧,反而高声与之争辩“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谗诌面谀者为忠乎”。不止如此,他还厉声直逼崇祯帝“忠佞不分,则邪正混淆,何以治”。黄道周因此再次惹怒崇祯皇帝,被连贬六级,到江西按察司任小官之职。

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我明道学宗主,可任辅导”。崇祯帝一听大怒,下令逮捕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由于几位大臣力谏,改为廷杖八十,永远充军广西。此番杖谪,使黄道周声名愈重,“天下称直谏者,必曰黄石斋”。(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翁墨宸 文/供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