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科学院:原子不像星系更象地球模型
原子模型不是星系模型,而更像是地球能量模型:地核层、地面层、大气层、电离层等
2021年4月2日,太极科学院对外宣布对原子及原子内电子的研究成果:1.电子有三态;2.原子至少有三层。
1.电子有三态
电子有三种状态:电子态、电云态(电子云态)、电丝态(电流态)
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
电云态:电云又称电子云,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即以电云层包围于原子核层,如同地球的大气层包围地球的地层一样;
电子态:当原子受强电磁波或强电压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周围的电子云层受激发离开电云层,向外以带负电粒子状态发射,此带负电粒子状态即常称的电子态。
电丝态:在导体中,当导体两端具有通电流条件的电压时,导体内的原子壳外层受电磁作用自动打开,电子云层相互连接,成流水丝状,此时电子云连接态成为电丝态,又称电流态。
电子在原子内是以电云态存在,而不是以电子微粒态存在。
2.原子至少有三层。
原子的模型不是行星绕太阳运动型,而象大气层与地球地层的关系
原子最少有三层:核子层、电云层、原子壳层
(太极科学院 原子核能量研究院)
@@@@@@以下供参考:
电子是如何发现的?
电子是在1897年由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的。
1897年,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约瑟夫·约翰·汤姆森重做了赫兹的实验。使用真空度更高的真空管和更强的电场,他观察出负极射线的偏转,并计算出负级射线粒子(电子)的质量-电荷比例,因此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采用1891年乔治·斯托尼所起的名字——电子来称呼这种粒子。至此,电子作为人类发现的第一个亚原子粒子和打开原子世界的大门被汤姆逊发现了。
电子的发现过程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都研究阴极射线。原因是对它的本质还没搞清。这么多的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为什么他们不能发现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颗粒呢?原因是,只要在阴极射线管内有一定的气体,当阴极射线通过时,这些气体就变成导体而使阴极射线受到屏蔽,令它不受电场或磁场的影晌。
1897年汤姆森把阴极射线管内抽到残留的气体很少,当阴极射线通过时把原来过多气体变成导体的屏蔽效应消除。他就可以看见阴极射线受到磁场(电场)的偏转。这表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这样,汤姆森研究阴极射线实际就是研究带负电颗粒的远动。
错误的原子模型?
1899年汤姆森从电(磁)场的强度,颗粒运动的速度和偏转的角度,就可以测出电子的质量以及它所带的电荷。汤姆森得出结论是,他所发现的带负电的颗粒比最轻的原子都要轻一千倍,它是原子的组成元素。后来,科学家把它称为电子。汤姆森提出,电子是分布在正电的海中的“葡萄干布丁”原子模型。
阴极射线发射电子的条件:几千伏的电压
阴极射线是在1858年利用低压气体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的。1897年约瑟夫·约翰·汤姆逊根据放电管中的阴极射线在电磁场和磁场作用下的轨迹确定阴极射线中的粒子带负电,并测出其荷质比,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电子,12年后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出了电子的电荷。
从低压气体放电管阴极发出的电子在电场加速下形成的电子流。阴极可以是冷的也可以是热的,电子通过外加电场的场致发射、残存气体中正离子的轰击或热电子发射过程从阴极射出。
克鲁克斯阴极射线管在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那么阴极射线是一种什么射线呢?阴极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尤利乌斯·普吕克在1858年进行低压气体放电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的。稍后,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实验室里研究闪电现象时,也发现了这种射线。当装有2个电极的玻璃管(cathode ray tube)里的空气被抽到相当稀薄的时候,在2个电极间加上几千伏的电压,这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壁上闪烁着绿色的辉光,可是并没有看到从阴极上有什么东西发射出来。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种现象引起许多科学家的浓厚兴趣,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当在阴极和对面玻璃壁之间放置障碍物时,玻璃壁上就会出现障碍物的阴影;若在它们之间放一个可以转动的小叶轮,小叶轮就会转动起来。看来确实从阴极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而且很像一种粒子流。在人们还没有弄清楚这种射线的庐山真面目之前,只好将它称为"阴极射线"。
阴极射线有两个性质,一是垂直于阴极,二是带有负电,并且总是从阴极出发,终点与阳极无关。
阴极射线管,是一种能减少阴极加热器耗电的阴极射线管。其中,旁热式阴极结构体,具备热电子发射物质层的金属基底;在一端的部位上设有保持基底金属,在内部还设有收纳加热器游离电子的管状套筒;加热器的主要部分筒径较大,加热器腿部一侧的筒径较小,而且也是支承套筒的异形支承体。
......(太极科学院 原子核能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