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读《古文观止》】季梁谏追楚师
《季梁谏追楚师》看着特别刺激,一种阴谋被识破的满足畅快感。
“随国”虽小,却很不一般!随国现处于让人敏感的湖北省随州市。周王朝为了夺取战略物资“铜”和保护南征通道,在淮水上游和汉水中游地带建立起了隋、唐、蔡、应、息等数十封国,是庞大的姬姓封国集团。共同监视着南方蛮夷之国,以拱卫周疆。
在春秋时期,随国处于高度文明阶段,综合国力相对强大。大楚国与小随国的关系总是好好坏坏,敌敌友友。关系好都是因为随国给楚国都提供了政治避难及帮助。例如帮熊恽成为楚成王。帮楚昭王脱离吴军追杀。每次大楚攻打小随总不成功。楚武王三次伐随都失败,特别是最后一次随楚下溠之战,楚武王更是病死军中。随后,楚国绕开随国打其周围的小国,形成了对随国包抄之势。就是这样到了春秋末年,“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唯随独存?” 为什么?
姬姓封国集团,史称“汉阳诸姬”。原来就是一家子,易团结。
随国世代沿袭“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方略。
楚国与随国长久以来敌敌我我,相爱相杀的关系。
有季梁,有季梁,有季梁!
此篇《季梁谏追楚师》可能正好交待了随国为什么会实行“修政而亲兄弟之国”的内政外交策略,使楚不敢伐。
文之开头即言: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
楚武王挥师东征,兵临城下。却使出了“求和”这一招。什么意思?是楚想用气势吓倒随国,让随乖乖的割地给钱或成为附庸国“求和”?求和不成再出兵打仗。一个目的,两手准备。随国倒也是乐意谈判,派出少师。
斗伯比在楚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极富军事才干,善出谋划策,又识人精准。他说:楚国在汉水以东就不得志,其结果是自己造成的,我们扩大了自己三军,增加装备,依靠武力来跟邻国相处,他们害怕就会联合抵抗我们,想离间他们很难。随国是这些小国之首。如果随国想扩张自己,必弃小国。小国离散对我们楚国有利。上师这个人非常的狂妄自大,我们可以让少师看到我们军队里的老弱士兵,让他更加的狂妄。少师见状,果然请求随侯追楚军。可见斗伯比的“识人精准”。但是正如熊率且比所言:季梁在,何益?
斗伯比其实也知道“有季梁在”会坏事,他主要把赌注押在少师得宠上了。
果然,季梁一眼识破了楚军之诱敌之计而止之。季梁对随侯说,当下形势天助楚国,楚军弱败之相是诱我军上当而已。
他说“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季梁把“民”与“神”放在了一个并列的位置上。第一次把“民”放在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上。中国先民从敬神到尊君,再到“以民为重”是一次次的质的飞跃。不得不说季梁太伟大,太先进了!
而季梁随后的一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更是把“民”置于“神”之前了。“夫民,神之主也”,进一点强调了“民”的重要性。作为君主要“上思利民”,如何使人民有好处,人民安居乐业了,祭品丰盛美好。人民和睦了,鬼神有主而又降福于民,故动则有成。若人民生活动荡,各怀心事,鬼神就没有主人了。君主,你一人祭品再丰盛,也是得不到幸福的。
在这里不得不说季梁这一递进式说法的高超。若一下子抛出“民,神之主也”,任何人也都受不了的。在那个时代,神的地位还是牢固的,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怨天咒神的声音,这主要在《诗经》里。但就是这样若一下子否定神的作用,也是大逆不道吧?
最后他总结提出“修政而亲兄弟之国”。
修政即修内政——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以民为大。
亲兄弟之国——团结周围姬姓国或异姓国,构成如今现在所说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对抗楚、晋两大国。
季梁进谏成功,随侯惧而修政, 楚不敢伐。
就这样小随与大楚竟对抗了三个世纪之久!
季梁被后世誉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我想说季梁哪止随之大贤,就是大国历史上一大贤!
关注
扫描二维码
你
若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