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的各部位及制作
紫砂壶是因茶而生的工艺,但它特殊的材质和造型手段,又可以脱离“茶”而获得独立的生命。紫砂壶的制作,首先是遵循它的使用功效,在身筒容积、便于斟倒的壶嘴、把等使用性能方面有充分的设计要求,与此同时进行因人而异的形式追求,从而体现不同的审美要求。从总体上来说,紫砂茶壶的制作,要体现其重心与稳定性、嘴和把与壶体的均衡,各个部件之间的对比与调和,,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实体与虚空间的关系,等等。
壶身。不同形态的茶壶,不论是光货、花货还是筋囊货,其身筒的基本形状不外乎球形、桶形、方形和碗合形。
桶形。有直立桶形(如牛盖洋桶壶、德钟壶、柱础壶、双圈桶壶等)、异形直立变化桶形(如树段壶、松段壶、高柏段壶、矮梅段壶等)、上小下大桶形(如石瓢壶等)和上大下小桶形(如花盆等),其成型方法是,竖起身筒后上合虚盘或下加虚盘。
球形。包括有筋纹的圆球形及半球形,其成型方法是,竖起身筒后再用打身筒的办法拍打成型,或椭圆或腰圆,可高可矮,可上下任意收缩,壶身变化多样,高的如莲贡壶、中等的如秦权壶,扁的如柿子壶等。
方形。这是用经过裁切后的各种规格的泥片镶接成型的,如僧帽壶、砖方壶等。
碗合形。是泥片经过虚坨成型后再黏合起来的身筒,无须打身筒,即单独成型,如合欢壶、合盘壶、线云壶等。
壶盖
壶盖在壶的顶部,大体有方、圆和异口异形之类,其制作的总的工艺要求,是紧、直、通、转。紧,是指盖与口之间紧密,做到不容毫发;直,是指插入壶颈的“子口”,既深又直,壶身倾注茶水时,无落帽之忧;通,是指圆形器的口盖呈规整的圆形,盖子合上后可以左右旋转自如,无任何涩碍;转,是指筋纹类或方形I包括四方、六方、八方等)壶类的盖子,应该做到“不认边”,即随便从什么角度和方向盖-亡去,都能里外吻合。用做到符合紧、直、通、转要求的壶盖,合上壶盖后,一旦堵上的子的气孔,是倾倒不出茶水来的。
盖子的手工制作程序大致如下:用虚片在虚坨上制成弧形,将弧形虚片以滋泥与盖片黏合,用盖头篦子把弧形整理规范,用线梗清线,再用子口勒只上子口,再用工具把盖子里面修整干净.
盖子与壶口接合的形式有压盖式、截盖式、嵌盖式和罩盖几种。
压盖式。其盖沿和口沿的处理有方、圆两种,盖沿和口沿要能上下呼应,如竹鼎方壶、匏壶。压盖式中有单口压盖和有颈压盖两种,其中一种平盖式样,人们或称之为平盖式,其盖沿的外直径通常比口沿略大一些,圆口沿的更是如此,行话称之为“天压地”,如仿鼓壶、石瓢壶、掇球壶等。
截盖式。是在由曲线或直线组成的完整的壶体上,截割上端的一小部分作为盖子。这种样式的茶壶,分开制作的身筒和盖子,合盖以后不仅大小要吻合,外轮廓线也要顺畅,成为一条完整的线条。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秦权壶、梨式壶、倒把西施壶等。
嵌盖式。是指壶盖覆于壶口后,盖沿陷人壶颈里的样式。行话称之为“地包天”。其典型的茶壶式样,如矮井栏壶、一粒珠壶、鱼化龙壶等。
罩盖式。是指壶盖覆于壶口后,盖沿紧贴壶颈的外沿的样式,这种式样在茶壶造型中的运用很少,多见于茶叶罐。
壶摘手(的子)
茶壶的摘手,俗称“的子”,它的造型应与身筒、盖、嘴、把协调和谐,形式有球形(圆形,包括椭圓、扁圆、尖圆等形状)、方形(包括六角和多边形筋纹摘手)、桥形(为拱形桥梁形状及其变形,桥梁的高矮、跨度要符合比例,桥形变化较多,桥纽两端对称)、牛鼻形(仿牛的两只鼻孔而设计,在圆形的壶盖上挖出两只大椭圆形大孔)和肖形(动植物形,是与壶身、嘴、把的造型有联系的形状)等。
壶底足
有平底、一捺底、假底、钉足底四种。
平底。在壶底平封一片泥片,形制拙朴,手法简单,茶壶安置也最稳妥,平底在烧戌时不变形起翘是关键。
一捺底。这是紫砂壶特有的样式,形壶。其形式犹如在皮球上稍用力按捺一下,使原来的球面瘪陷成一个凹窝。凹窝的四周就成为足。
假底。是在茶壶身筒成型后,在底面再附加一层泥片,挖去泥片的中间部分,留下四周一圈作底足,俗称“挖足”,或者将另做的一圈用滋泥附贴到壶底上,俗称“圈足”。这都是假底的常见手法。假底分暗假底、明假底。
有的假底为双层,与身筒连成一体,从外形上往往会看不出壶底的独立性,此为暗假底,如秦权壶、倒把西施壶等;有的假底明显凸出身筒的线条之外,如笑婴壶、柱础壶的壶底,此为明艘底。
钉足底。圆器多用三钉足,方器多用四钉足。钉足形状有短柱、圆钉(锥)、云肩(如意)、围棋子等,皆为预先做好后粘贴在壶底的。
壶把
以往紫砂壶比较讲究三平的造型标准,即把与壶口及壶嘴,在一个水平上。细作“三平”研究,主要是出于倒过来放在转盘平面上制作比较方便的缘故,以前制作条件有所局限,如只有木转盘,要把壶正倒上下加工,壶口、嘴、三点不平,就不能平放施工,而现今有铁辘,壶把完全可以放在转盘的外面进行。壶嘴与平有一定的必要性,否则嘴低于壶口,往壶里倒水时,壶水未满嘴就先流茶,反之倒茶水时,嘴未出水口先出水;而把手的高低则无必要强求一致,只要总体完整即可;对制作者来说,这样也可以大大扩大造型思路。
安装、制作壶把的总的要求是:与茶壶整体统一协调,把手使用实用舒适,最好做到二者完美统一。但必须强调的是,对泡茶使用的茶壶而言,把手的使用舒适度是特别要强调的。
茶壶绝大多数都有壶把,只有个别造型不装。壶把常见形式为提梁式、端把式和横把式三种。
提梁式。提梁壶是最有文人意味的一种造型,也是最丰富的一种壶把形式。提梁式有二支点、多支点、高、矮、圆、扁等形式。提梁有硬提梁和活络(软)提梁两种。用同一种材料与壶体一起成型烧制的,称作硬提梁,它的空间感强,造型优美、舒展,虚实对比艺术效果强烈,相对工艺难度也大;壶体烧制成后装配上提把的,称作活络提梁或软提梁:活络提梁的壶把又分单提梁和双提梁,材质有银质、铜质、不锈钢、藤质、细竹;通常情况下,用金属丝做梁的多为双提梁,用藤或细竹的多为单提梁。
端把式。端把也称执把,是紫砂壶中最常见的壶把形式。其形如耳状,多为上大下小的正耳把式,亦有上小下大的反耳把式,安装在壶嘴的正对面,虽不易平衡重心,但斟茶省力。壶把手圈的大小与茶壶的容量相关,与需要插入几根手指相关。端把有二支点、多支点两种式样;多支点式多见于花货造型。
横把式。横把又称侧握把式,有管状、二支点两种形式,它安装在壶身一侧,和壶嘴成90。角。横把的形状多数是一个圆形的较为粗大的管状手柄,通常是和鸭嘴式的流同时使用在茶具上。还有二支点式的横把,如小四方竹段壶、竹节壶的壶把安装在四方竹段身筒上,有上下两个支点。把柄的位置,就是斟倒时身筒旋转的中心,便于大幅度倾倒和挤逼茶汁。当今日本还大量使用这种横把式,使用这种茶壶,大约与人的坐着高度有关,日本人席地而坐,使用横把比较方便。
壶嘴
制作壶嘴的工艺要求是,出水流畅,注水如圆柱而有力,平滑而不散落,所谓“七寸注水不泛花”, 就是说提起茶壶七寸高,往容器里注水不会四溅水珠,表明出水顺畅有力。斟完收水时嘴口不流涎,不滴水。其制作要点是,嘴根部大于于嘴口,内壁要光洁顺畅,身筒通向壶嘴的网眼孔洞的总面积要大于嘴口的面积,以增加出水压力和收水的回力。壶嘴斜出时所呈的角度,以45。±10。较理想,过于接近垂直,出水时有“喷”的可能;过于接近水平,出水时有“漫”的倾向,不适宜。嘴口的前端稍向下弯一点,使茶汤冲出壶嘴时,瞬间改变一下流向,减少流涎的可能。嘴口周围的管壁不宜过厚,可使收水时的茶汤进退迟滞。壶盖上的通气孔应该做成内大外小的喇叭孔,并保持畅通无阻,可增加壶内的气压。用刀具在嘴口内壁下沿轻刮一下,使壶嘴内沿下部有一个小凹,可以增加收水时口部残留水的回收,避免涎滴现象的出现。
壶嘴的制作,首先是搓嘴,搓成一头细一头粗的锥形泥棍,用专用通嘴尖刀从中捅出一头乓细一头粗的壶嘴管道,再把这个中空的泥柱裁截下所需的段条,弯成事先设计好的一弯或二弯、三弯形状。如弯曲三弯嘴,要在泥嘴管的前端和后部,各切开一个三角,然后再把切开部位用滋泥粘上而成。至于异形嘴管的弯曲变化,基本上是用三弯嘴为雏形再加工而成的。
历史上制作大量的农家和茶馆使用的茶壶,也有把嘴管分成两半,用陶模印制,中间挖空,再将两半用滋泥黏合为空心嘴的。方形壶嘴的制作,有用四片泥条裁切相接的,也有用陶模的。
壶嘴类型,就其弯曲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直嘴、一弯嘴、二弯嘴、三弯嘴和流五种。
直嘴。这是最早的紫砂壶嘴形式,与用叶茶的沏泡方法有关,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清除堵塞物。
一弯嘴。形似鸟喙,比较短,行话称“一喙嘴”,是紫砂壶中常见的样式。为了和壶把相呼应,一弯嘴在壶身安装的位置一般比较高。
二弯嘴。较一弯嘴而言,它有一个嘴嗉。所谓嘴嗉,就是壶嘴下方成一囊块,好似飞鸟喉咙下面装盛食物的悬垂的嗉囊。这种加大了的嗉囊的功能,就是加大壶嘴根部的截面,增加了壶嘴口出水时的冲压力。
三弯嘴。三弯嘴较二弯嘴的嗉囊更;在靠近身筒处还有一道弧线。
流,又称鸭嘴,通常是用在壶口较大,甚至是壶口和身简直径相近的、几乎没有壶肩的款式上。它实际是在壶口一侧附加一个半漏斗状的装置。这种形式简便,有些类似直口杯的出水形状。流的伸展幅度小,整体性强。
茶壶的嘴与身筒连接分为明接和暗接两种。明接的壶嘴和身筒有明确的交接界线,接线清楚,利索大方;暗接法是在壶嘴和身筒接好后,再在嘴的四周,用少量泥料填补,使身筒和嘴浑然成一体;或延伸壶肩线使之与嘴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造型。
壶嘴在茶壶身筒内的结构,概略而言,有独孔、网眼孔和半球孔三种。独孔,起始是钻独孔铆接嘴法,后演化在壶外打独孔,再以滋泥连接,斟茶注水爽洁,但容易将茶叶冲进壶嘴;网眼孔就是多眼孔,起初为钱形孔,后为多眼孔,可以有效避免茶叶随茶水冲出;半球孔是“文革”期间从日本茶壶中引进的内结构形式,倾注茶水方便,但容积稍大,清洗也有不便之处。现今又出现一些新形式,如打独孔内塞不锈钢网眼装置,可以取出方便清理。
风音堂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为根,以传统文化为源,以茶文化为媒,逐步形成自身的、独有的紫砂艺术。独具特色的、独具风格的、独树一帜的紫砂风格。大家一起探讨紫砂文化传承
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今天来说说你与紫砂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