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哥窑“鉴定”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鉴赏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底款
高3.5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8.8厘米。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鉴定技巧
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米黄、粉青、奶白诸色。
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成百圾碎”或“龟子纹”),以“金丝铁线”为典型,即较粗疏的黑色裂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
  
三、“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
  
四、“紫口铁足”的风致,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 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之一。
鉴赏
哥窑青釉鱼耳炉
哥窑青釉鱼耳炉
宋,高9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9.6厘米。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腹两侧对称置鱼形耳,下承以圈足。造型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开片纹,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钉痕。
此件鱼耳炉属于清宫旧藏品,清代乾隆皇帝曾对其颇为赏识,摩挲把玩时曾拟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楷书镌刻于炉之外底。诗云:
伊谁换夕薰,香讶至今闻。
制自崇鱼耳,色犹缬鳝纹。
本来无火气,却似有云氲。
辨见八还毕,鼻根何处分。
款署“乾隆丙申仲春御题”。
鱼耳炉因可用来焚香且炉身两侧置鱼形耳而得名,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名品。元、明时虽有仿品传世,但均貌似神离,无法企及原作之风韵。
哥窑小知识
1.哥窑瓷器造型以仿古的碗、盘、洗、瓶、炉等为主,造型均有一种端庄的古色古香气息。碗、盘、洗多有菱花形口及葵花形口等式样,此,尚有盒、壶及文房用具等。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底款
清雍正,高24厘米,口径12.3×9.3厘米,足径10.8×8.8厘米。

尊通体略呈长方体形。侈口,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两侧塑贴铺首。外口、肩、足部均有一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装饰带,其上均涂抹酱褐色化妆土,以模仿铁箍效果。其他部分及圈足内均施青灰色仿哥釉,釉面开细碎片纹。足底露胎。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清雍正朝的仿哥釉瓷器制作精良,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小纹片或大纹片。釉面色泽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并如宋代哥窑瓷釉一样泛“酥油”光。

开片中的“铁线”较多,“金丝”较少。“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路与宋代哥窑瓷器略有不同,不似宋哥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有曲折变化的状态。
常见器形有抱月瓶、贯耳瓶、铺首耳瓶、各式炉、各式尊、盘、碗及笔架、水盂、镇纸、笔掭、各式笔洗等文房用具。器底多署雍正年款。虽然在雍正仿哥釉瓷器中已出现模仿铁箍纹饰的器物,但这种纹饰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为多见,且一般都属仿雍正之作。
2.哥窑瓷器为黑胎,因其胎中含铁量较多,故烧成后呈现黑色、紫黑色和黄棕色。哥窑瓷器釉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内涵的一种装饰釉,其釉属于无光釉,釉层凝厚,有的甚至厚到与胎相等的程度。其颜色变化丰富,有奶白、蛋白、米白、粉青、灰、灰绿、奶酪黄等多种。
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青釉方花盆底款
宋,高9.2厘米,口边长15.3厘米,足边长13.0厘米。

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器口镶铜,直壁,平底中央开有一渗水圆孔。器底承以四矮足,底足露胎处呈黑褐色,俗称“铁足”。通体施粉青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裂纹遍布器身。

此盆造型规整,釉色青润。宋代官窑、哥窑和龙泉窑的器物,往往在足部无釉处为黑褐色,即所谓“铁足”。成因是此类器物胎骨含铁量特高,在还原作用较强的足部露胎部分就呈现此色。

3.哥窑釉面均开有形态各异的纹片,按形状划分,有梅花纹、网状纹、细碎纹等多种。因胎中含大量可溶性盐类金属,烧成时渗出于底足、口缘及裂纹的缝隙中,与釉面形成强烈的颜色对比,形成“紫口铁足”“金丝铁线”的特殊装饰效果。

其黑色纹片按颜色划分,有黑蓝、浅黄、鳝血等各种。哥窑的胎敲击起来,没有那种悦耳的金石声,而是近似破碎的“噗噗”声,愈是真品声音愈哑。

哥窑碗
哥窑碗底款
高7.5厘米,口径19.8厘米,足径5.6厘米。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0)

相关推荐

  • 3、哥窑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哥...

    3.哥窑 南宋时龙泉有兄弟二人各持一窑,哥比弟技高一筹,弟对哥充满嫉妒,趁哥不备,弟将冷水泼入哥的窑中,使正在烧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 ...

  • 宋代哥窑史上 “ 鉴定 ” 技巧最全知识,及故宫博物馆哥窑瓷器鉴赏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 ...

  • 唐代越窑鉴定技巧及价值

    "唐代中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受社会饮茶习俗的推动和外销的刺激,越窑生产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窑址数量大幅增加,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这一发展势头从唐代晚期.五代,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 ...

  •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 ...

  • 宋代哥窑专业鉴定技巧你知道多少?

    清朝的乾隆皇帝将南宋生产的哥窑瓷器视为珍品,即便哥窑得到如此珍惜的对待,但实际上,流传到后世的哥窑瓷器仅仅才300余件.数量稀 少且珍藏价值极高,让哥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原因之一. 哥窑是南宋才有,按 ...

  • 宋代耀州窑瓷器鉴定技巧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 ...

  • 宋代哥窑六棱长颈瓶知识普及,你不认识的都在这里

    哥窑瓷器最重要的特征便是釉面开片,这是一种自然的开裂现象,许多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为了追求完 美,一般并不允许有太多釉面的开裂纹片.而哥窑却将开片发挥到极 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 ...

  • 传世哥窑专业鉴定技巧

    尽管发展到明清时期,哥窑成为了专门为宫廷烧制专用瓷器的官窑,但此时所生产的瓷器却是南宋时期哥窑瓷器的"仿制品". 宋代哥窑胎质细腻而崧不密,铁线金线两边的蟹脚毛一致,没有什何化学痕 ...

  • 宋代越窑青瓷专业鉴定技巧

    越窑青瓷以釉色取胜.从一开始青中闪黄,渐渐变到唐朝的清纯透明.越瓯是文人雅士的心头爱,诗词里常见它的倩丽身影.如孟郊诗云"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说它色翠如荷叶.施肩吾则说&qu ...

  • 收藏学问:宋代官窑鉴定五大细节,验证高清细节图

    官窑为何如此珍贵? 1.有汝窑等名窑的工艺基础 2.由艺术大咖宋徽宗定调性 3.有最好的工匠最好的材料 4.所有瑕疵品一律销毁深埋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浙江文博部门在杭州乌龟山找到了郊坛下官窑遗址.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