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日课015丨不追求完美,才是生活的真谛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尔雅书苑。今天是《道德经日课》第15讲。欢迎你留言交流。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
本章是对有道之士形象的描述。
得道之士,体道而行,与道融为一体,其精微通达,也是深不可识,只能勉强对其形容。接下来,老子以一系列的比喻对有道之士进行摹状。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小心谨慎,好像冬天涉足过河。犹豫,《说文》云:犹,玃属。豫,象属。二兽进退多疑,多疑之人似之,以此比喻得道之士,遇事审慎不敢妄为。如诗经所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因其不敢妄进,故为常天下先。
警觉戒惧,像是提防四邻的围攻。因常畏四邻侵入,故迟疑戒惧,自守柔弱,所以保刚强也。居安当思危也。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端庄严谨,如同主人家的客人,举止端庄,谦恭卑下,自慎自爱,不敢妄作。唯恐失礼不敬,招来非议。主人招待客人,往往会热情地说:不客气,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客人可不能真当成自己的家,随意而为。当客随主动也。
容色端庄,而内心则一团和气,随机舒散,无复凝滞,就像是春冰解冻消融。涣,形容冰释时的离散状态,释,《说文》云:解也。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其性敦厚,看起来如同未经雕琢的原木。
其胸怀宽大如同虚怀若谷。从未满足,无所不纳,能容一切爱恨情仇。
其态度混然似浊,和光同尘,顺其自然。甘处浊辱,永远不露锋芒,而保其清澈。
混兮其若浊而非浊,也就是说有道之士,虽然和光同尘,不与物异,但其本体秉性清澈澄明。然而试问: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孰能,言其难也。混沌的心境只有先使之安静才能徐徐澄清。释德清注言:
孰能于此浊乱之中,恬退自养,静定持心,久久而徐清之耶?
水浑浊后,静能使其澄清如初。世俗之人,心为外物所役使,浑浊以后还能恢复原初本心吗?
长久安定的生活只有变动才能慢慢改变新生。静可以让心摆脱欲望,但是动则是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无论是由动而静,还是由静而动,都有一个过程,要慢慢来,欲速则不达。吴澄言:
浊者,动之时也,继之以静,则徐徐而清矣。安者,静之时也。静继以动则徐徐而生矣。
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人?唯有得道之人才能真正做到。保有此道的人,都不自满。正因为不自满足,所以宁愿蔽坏不全而不求全,宁肯自亏缺,也不追求完备。
虚而为用,道最忌的就是一个盈字。
加入尔雅书苑,读懂中国经典,涵泳儒雅人生。
温故知新
日课温故
论语温故(全)20篇500讲
古本《大学》(全)36讲
涵泳诵读
家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