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说30岁以下的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想要找工作的应届生,很多时候帮他梳理求职方向时,都会有类似这样的对话:
“想找个什么样的工作啊?有没有一个大致想法?”
“喜欢的。”
“就这样?”
“就这样。”
这不是一个段子,而是很多职场新人都面临的一个状态:觉得自己应该,而且必须找一份喜欢的工作。
这种时候,我基本都会直接泼一盆冷水,因为根据我个人经验,以及观察到的那么多人的职业生涯来看:
30岁之前的喜欢,很难说它真的叫喜欢,充其量是在迷茫中给自己找一个催眠暗示罢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来自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01
你甚至都不知道一个工作每天都干点啥,凭什么说喜欢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喜欢,都是停留在想象层面。
青春期的学生时代,相信很多人都做过明星、网红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他们那样:
站在舞台上万众瞩目,随便一条微博都能引发成千上百万的点赞和转发,好像仅凭借一张好看的脸和无敌的身材就能带来想要的一切。
曾经看过姜思达《仅三天可见》采访张艺兴的那期节目。
深圳大运中心,《大航海》演唱会最后一场,距离演出时间还有2天:
来自电影《比海更深》
午夜12点:张艺兴跟团队练舞蹈,被人拉闸限电赶去睡觉;
午夜12点至次日早上6点:没法练习舞蹈后跟工作人员沟通演出相关工作;
早上6点:上床睡觉;
上午11点:被叫醒后继续彩排、接受采访、上舞蹈课。
这就是艺人的工作状态。
张艺兴坦诚:要是有人体验一下他的生活,应该会觉得特别无聊吧。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我们羡慕一种生活,是只看到了别人光鲜亮丽的一面,所想要的也只是光鲜亮丽的这一面,却很少去想,在这些浮华的背后,有怎样的付出和牺牲。
来自采访《仅三分钟可见》
02
知与行之间存在着巨大鸿沟,不亲自下场,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份工作
可能你会说,我当然知道我喜欢的工作具体每天都做什么,天天看着别人做得挺好的,我相信我也行。
曾经招过一个实习生,在学校里是学生会干部,机灵讨喜,面试时他说他就是喜欢这个行业这个工作,所以才在上学时学了相关专业。
部门负责人和我沟通下来,虽然都觉得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言之凿凿说以后立志要在一个职业上发展,大概率是还太年轻。
来自电影《科学怪人》
但招聘一个一开始就对这个工作感兴趣的实习生,也不算坏事。
结果,正是这名当初说有多热爱这份工作的实习生,两周不到,也成了最坚决要离职、逃离这份工作的人。
不自己亲自去完成一件工作,根本就不知道会遇上什么样的事,这些事又会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挑战自己的底线、打击我们的自信心,甚至冲击我们的三观。
只有这些考验都经受住了,还能够“工作虐我千百遍,我待工作如初恋”,那才勉强可以初步断定说这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
来自电视剧《意大利制造》
03
我们的“喜欢”还得有人才市场提供具体岗位并为之买单
根据我的经验来说,其实更多的人根本还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而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
当描述他们喜欢的工作时,一般会得到这样的答案:
喜欢能自由发挥的工作、喜欢有创意有挑战的工作,等等。
其实这样的标准跟没有标准也差不多,就像问一个女孩她喜欢什么样的异性,她说喜欢有感觉的一样。
来自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用这样的标准恐怕用再长的时间也找不出满意的工作来。
但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先找到一份工作进入到一家公司,在这样一个分工协作的组织里,有各种各样的岗位、职能和部门。
经由自己工作上的接触,能够特别具体地了解到到底有哪些岗位,分别都是做什么的,各类岗位有趣和不好的地方都在哪儿,会比盲目地一直在寻找的路上能够更快地锁定目标。
来自电视剧《德雷尔一家》
04
总结
回顾我们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的成长轨迹,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自己为自己做过主:
按着家长的一步步规划选了学校、选了专业,直到毕业。
一路走下来,连重要的选择都没做过,怎么可能一下子就能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们注定只能从自己能独立做决策开始。
然后尽快步入实践,在实践中摸索。
事实上,你观察周围的人,绝大多数可能都要在30岁之后,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游刃职场有余姐
求职面试·职业发展·个人成长